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和心功能的影响

2018-07-23 11:12邓少烽李长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罗非班血小板心肌梗死

邓少烽 李长春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急诊科 东莞 52352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可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具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出现支架内血栓,影响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逆性的非肽类血小板表面受体拮抗剂,可对血小板聚集起到明显抑制作用,拮抗血栓形成[2]。本研究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分析其对炎症指标和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1~12月间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3.1±5.6)岁;伴高血压病19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20例。研究组41例中男18例,女 23例;年龄 64~84岁,平均年龄(72.6±5.2)岁;伴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22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1)近期内行重大手术;(2)肝、肾功能障碍;(3)严重感染;(4)有抗血小板药物过敏史。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的使用均依据临床症状而定。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国药准字 H20090786),首先给予静脉注射 10 μg/kg,然后给予0.15 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1 d。

1.5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未改善或恶化为无效[4]。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6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0)及 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干预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价[6]。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IL-6、IL-17、CRP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

2.4 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并发出血、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有研究表明,IL-6、IL-17、IL-10、CRP 等炎症因子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加重心肌损伤[7]。因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可有效保护患者心脏功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重建冠脉灌注,但可能出现冠脉内斑块脱落或大量血栓聚集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加以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起竞争性拮抗血小板受体的作用。该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血小板表面受体。替罗非班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受体结合的过程,因而阻断血小板的联合及血栓的形成过程,可以防止心肌功能的进一步受损[8]。周发展等[9]研究表明,替罗非班可对血小板激活过程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降低黏附因子、趋化因子、炎症因子、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及表达,从而减低机体黏附反应及炎症反应,改善血管收缩状态。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的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替罗非班可以调节患者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在血液循环中的水平,从而降低炎症介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同时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血栓负荷,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灌注和心肌再灌注,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及炎症指标,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罗非班血小板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