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馆藏清代石砚考

2018-07-24 11:33赵菲菲
关键词:墨池砚池砚台

□赵菲菲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除了其实用价值外,一些砚台做工精致,雕刻纹样别致,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堪称工艺美术佳品。笔、墨、纸都属于消耗品,而砚台取材一般经久耐用,正如古人所说,“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自古至今,我国流传下来不少砚台,有考古发掘出土的,也有世代相传至今的,这些砚台散落于各地博物馆、收藏机构或个体藏砚爱好者之中。洛阳博物馆也收藏有少量砚台。本文拟对其中的两方清代石砚略作评鉴,浅议其铭文与装饰纹样,并进一步探讨清代题铭砚的内容含意,以就正于方家。

一、砚台概述

长方形石砚 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四角各有一方形短足。砚面周边阴线浅刻双线纹,中部靠前以双线将砚池与砚堂分开。砚池位于砚首,有墨迹残留,池两侧雕琢成连弧形。砚尾置一近圆形浅砚堂。砚身四侧面装饰不一:砚首侧,周边以阴线浅刻变形双线连云纹;中央隶书两行,每行三字,由右及左,字句为“人生之一乐也”。足呈素面,双足间雕刻成连弧形。砚尾侧,周边以阴刻浅刻两周细线,中间花边形括弧内饰以几簇盛开的菊花,上部略偏左有一小方戳,内部似有一字,可惜模糊不清。方足面饰以米花纹,足间以连弧装饰。砚身右侧,以浅直线将之分为四部分:上部由右及左楷书“笔锋杀尽中山兔”;下部饰以身姿摇曳的雪松;右部自上而下楷书“春之苍”;左部从上而下楷书“秋之月”。方形足面浅刻一圆形“寿”纹图案,足间以连弧相接。砚身左侧,亦以阴线将之分为四部分:上部由右及左楷书“墨池飞出北溟鱼”;下部中间偏右饰有一簇飘逸的兰花,花左侧偏上浅刻一小方戳,戳内文字略有磨损,似为“图”;右部自上而下楷书“夏之木”;左部由上至下楷书“冬之雪”。方形足面浅刻涡轮纹,足间以连弧相接。砚池长9厘米、宽4.6厘米、深2.6厘米。砚足高2.5厘米。砚通体长19.7厘米、宽12.4厘米、高9.5厘米。(图1)

荷花石砚 砚体略呈水滴状。砚首置一浅砚池,池边缘伸出三朵荷叶,叶面或伸展或卷曲,荷叶旁饰有莲蕾。靠近砚首边缘处有一只小老鼠,雕刻精细,眉眼毕现,姿态生动形象,做偷食莲蕾状。砚中心至砚尾处挖一圆形浅砚堂,略低于砚池,面平坦,残留有大量墨迹。砚堂周有子口以承盖。砚盖面浮雕三株摇曳于水中的荷花:一株含苞欲放;一株含蕾盛开;另一株花蕾凋落,仅余荷叶。荷花、荷叶、莲心、莲茎刻画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荷花右侧偏上与左侧偏下处分别刻有楷书铭文,右侧刻文“岐山弟雅属”,左侧题铭“兄赵德明敬赠”。砚底平,中心略内凹。砚堂直径12.3厘米、深0.6厘米。砚通体长22厘米、宽15厘米、厚3厘米。(图2)

二、砚台铭文与纹饰分析

这两方清代石砚造型自然且有铭文,修饰纹样也比较雅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工艺价值。其中,长方形石砚上的铭文尤为奇特,其左侧上部的铭文“墨池飞出北溟鱼”与右侧上部的铭文“笔锋杀尽中山兔”,出自李白的《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墨池,即王羲之洗砚池。中山兔亦有典故:用兔毛做笔头的毛笔称为“紫毫”,中山草竹茂,泉涧清,兔美毫长,“中山紫白毫”曾名冠一时。《元和郡县图志》载:“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1]王羲之也曾提及,制笔唯“中山兔肥毫长,故可用”[2]。方形石砚磨损较为严重,应是经常使用之故,墨池有王右军的“洗砚池”之意。“墨池飞出北溟鱼”,或暗指砚台拥有者喜爱书法,用墨海量,他的墨池能养北冰洋的鲸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或喻指书写者用了那么多的兔毫笔,几乎把中山的兔子都杀光了。这两句诗幽默谐趣,暗含深意,皆寓意砚台所有者酷爱书法,把书法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正如砚身前侧题文“人生之一乐也”。此外,砚台侧面边缘的刻铭 “春之苍”,指春天的盎然绿意;“夏之木”,指夏天的繁茂树木;“秋之月”,指秋天的皎洁月亮;“冬之雪”,指冬天的皑皑白雪。这些都是一个季节里最美好的景物,或意指砚台拥有者的书法造诣很深,是其一生中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荷花石砚上的铭文“岐山弟雅属”“兄赵德明敬赠”,表明这方砚台是兄弟友爱的赠予之物,且有名可查,“岐山”可能为被赠予者的名或字。

图1 清代长方形石砚

在修饰纹样上,长方形石砚主要刻画了菊花、雪松与兰花,都象征着高雅、圣洁。荷花石砚雕刻的荷花,更有濯清涟而不妖之美誉。这些取材于花草的纹饰均有高洁的寓意。砚台作为文人墨客的文房四宝之一,其上刻画的纹饰正是其人品的表征。长方形石砚上的花卉纹配合上暗含深意的诗句,在抒发砚台所有者的高尚情操与志向之余,给人以幽默风趣之感。荷花石砚上,砚池边雕刻着偷食莲蕾的老鼠,诙谐幽默,让人看后不禁莞尔一笑。砚盖上雕琢的三株出水芙蓉,恰好是花出、花开与花落三个阶段,或借指人的出生、成长与衰老三个时期,以荷花寓指人生,赞美砚台拥有者的高风亮节。

这两方砚台,以静态的纹饰融入暗含动态的诗句或意境,动静结合,妙趣横生,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在雕刻艺术上,长方形石砚的装饰以阴线浅刻来表达,而荷花石砚则以浅浮雕为主,辅以局部的镂空雕,彰显出生动、精致的雕琢风格。其构思巧妙,雕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清代题铭砚铭文内容探讨

砚台作为文人随身相伴之物,特别的选材、独特的砚型、别致的纹样修饰以及其上镌刻的铭文,均是文人意趣的展现。其中,题铭砚上的铭文言简意赅,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情趣。

图2 清代荷花石砚

题铭砚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汉云龙纹圆石砚。砚盖六龙首汇聚献一宝珠,宝珠上铭“五铢”二字。还有河北地区出土的盘龙石砚盖,边缘有一周长达40余字的铭文,内容有纪年 (汉延熹三年)、砚值与墓主人身份等[3]。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砚的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以及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方面”[4]。上述洛阳博物馆馆藏的两方题铭砚,铭文内就表达了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文人的感悟、志向等思想方面。关于砚的开采、材质、形制描写与赞颂的铭文也较为常见。如:河北博物院藏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砚背铭为:“圆而不方吾甚怪,摩而不粼吾甚快,舍短取长名端介。环溪。”[5]铭文表现了砚的形制,并借其抒发感悟。清孙致弥铭神鱼出水长方形端砚,铭文的内容为:“黄龙见神鱼出,天贶嘉祥昭圣德。臣治此研备载笔。康熙丙戌四月,翰林院侍读学士入直武英殿臣孙致弥拜手制铭。”[6]“黄龙”是端砚的一种石品,铭文内容表明了砚的材质、开采与来源,并借此赞颂皇帝“圣德”。华慈祥先生根据上海博物馆馆藏题铭砚,对明清时期砚台铭文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将之归纳为四种,除上述提及的部分内容外,据馆藏嘉庆甲戌年高晟刻翁方纲临兰亭序端砚、嘉庆辛酉年(1801年)张燕昌摹刻西晋太康瓦券端砚,又总结出摹写前人留于金文、石鼓、汉碑、法帖等上的文字这一题铭内容[7]。

笔者搜集了一些清代题铭砚的铭文,除以上提及的内容外,或可增加以下三种:

一是展现文人才识的文字游戏。如南通博物苑藏清月卿款八字回文砚。砚背阴刻行书五行:“仿六朝镜铭,八字回环递读,得四言十六韵。改圆为方,亦寓规于矩之意也。戊午秋月卿铭。”砚侧每面各阴刻篆书二字,由正下的一面顺行,分别为“石寿”“田良”“日久”“年长”[8]。 砚背题铭明确指出了砚侧铭文仿照六朝回文铜镜而作,属于回文诗类的文字游戏,顺读可得四言八韵:“石寿田良,日久年长。寿田良日,久年长石。田良日久,年长石寿。良日久年,长石寿田。日久年长,石寿田良。久年长石,寿田良日。年长石寿,田良日久。长石寿田,良日久年。”逆读也得四言八韵:“寿石长年,久日良田。石长年久,日良田寿。长年久日,良田寿石。年久日良,田寿石长。久日良田,寿石长年。日良田寿,石长年久。良田寿石,长年久日。田寿石长,年久日良。”正逆结合,正好成四言十六韵。这种环环相扣的文字游戏,展示了文人的敏捷才思,表现了其洒脱不羁的艺术情调,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妙不可言,可谓别出机杼。

二是表达赞美、祝福之意。如抱朴斋藏清贵州砚。砚背以行楷镌诗一首:“温润似玉坚似铁,一片黔西廋山骨。三千里外买归来,要与高人比高节。高人堂上颂南山,花甲重开非等闲。以此寿公公更寿,长如此石在人间。”落款:“晏卿伯父大人六十寿辰,爰以黔中所得巨砚镌句为贺,侄启宇再拜并识。”[9]此砚铭简单明了却暗藏玄机,借对砚石的赞美来赞颂“伯父”的高风亮节。把此砚作为寿礼,暗合康熙皇帝御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的意境,以砚石存在的天长日久祝福“伯父大人”寿比南山。此砚铭可谓别出心裁、雅俗共赏。

三是记述古代的文化精粹。如抱朴斋藏清石渠式绿端砚。砚底沿两圈内刻“道光壬辰岁秋八月上浣之二日作于星垣旅舍广记”,外刻“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0]。外侧砚铭为二十八星宿名称,内侧铭“作于星垣旅舍”,可见作铭者酷爱术数并有一定的研究。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刻于砚上,可时时观摩思量,或可激发灵感也未可知。这样的砚铭可谓深奥玄妙、独树一帜。

清代题铭砚的铭文形式不拘,内容丰富多彩,或简或繁,有长有短,亦诗亦文。其感情抒发有的自砚而生,也有借砚而发,有的直抒胸臆,亦有暗含乾坤。总之,从思想情感的表达,到简单直白的记述,不一而足。透过各种铭文的书法与内涵,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的是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观赏砚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汲取,亦是一种心灵鸡汤的深入品味。

四、小结

在我国砚史上,石砚出现最早,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瓷砚或陶砚逐渐占据主流,也出现了漆、澄泥、铜、铁、木及玉等其他材质的砚台,但各个时期基本仍有石砚的使用。及至宋代以后,石砚又逐渐成为最受文人喜爱的砚台。到清代,砚台的制作达到了巅峰,“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砚等方面,多超越了前代,达到了新的高峰”[11]。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方清代石砚,石质细腻,滑而不渗,石材虽不名贵,但使用效果极佳,且砚台上的铭文与纹饰构思奇妙、刻画精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此外,通过清代题铭砚铭文内容的探讨,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砚铭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它保存了古人的书法艺术与人生智慧,为研究砚的源流、材质、形制、价值以及文人的才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猜你喜欢
墨池砚池砚台
过梅林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弟弟
洗墨池的风
专注
专注
田墨池作品
墨锭和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