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对髌腱短缩的影响

2018-07-26 00:52李高强方庆山葛满意段泽敏陈晓鹏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髌腱活动度置换术

李高强,方庆山,葛满意,段泽敏,陈晓鹏

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疾病,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校正内外翻畸形,改善膝关节功能[1]。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临床对保留或切除髌下脂肪垫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有研究显示[2],保留髌下脂肪垫能降低膝前痛发生率,避免术后髌腱短缩,而Maculé等[3]研究则相反。尽管是否保存髌下脂肪垫存在较大争议,但目前对于两者的直接对比研究较少,故本次研究纳入笔者医院86例(86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保留与切除髌下脂肪垫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髌腱短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3月—2015年3月86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组(保留大部分髌下脂肪垫及滑膜)与切除组(切除髌下脂肪垫,选择假体进行置换)各4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号:2013XL024-1)。两组性别、年龄、患膝侧别、体重指数、大腿周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2 诊断标准

符合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4]:(1)就诊近1个月内经常发生膝关节疼痛;(2)膝关节晨僵≤30min;(3)活动时有摩擦音;(4)存在关节肿大、关节无力、活动障碍;(5)血常规、免疫复合物等常规检查均正常,关节滑液检查见白细胞增多,有时可见红细胞;(6)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囊性变,伴有一定程度关节液。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均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3)术前患膝>90°,屈曲挛缩<10°或膝关节屈曲度<75°;(4)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感染等其他影响下肢功能的疾病;(2)患膝周围韧带功能不全、骨畸形;(3)患膝有骨折病史或有开放性手术史。

4 方法

术前完善心脏彩超、心电图、X线胸片等常规检查,术前1d行手术区备皮,并用肥皂水清洗术区。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全麻后取仰卧位,于膝前正中行纵形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术中给予精确胫骨髓外、股骨髓内定位,纠正下肢力线,选择恰当的假体,改善患者关节的对线。在膝关节伸屈时确保膝关节后、外、内侧软组织张力平衡,软组织松解后再切除骨组织,并保证股骨、胫骨间空隙宽度在伸屈位时相同。保留组保留大部分髌下脂肪垫及滑膜,切除组切除髌下脂肪垫,选择假体进行置换。冲洗关节腔及创面,若张力过大则需松解支持带,防止发生髌骨脱位。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创口。

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髌腱短缩的发生率。K=[(术前髌腱长度-术后1年髌腱长度)/术前髌腱长度×100%],将K>5%定义为髌腱短缩。(2)比较两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5]包括6个项目,分别为疼痛(0~30分)、功能(0~22分)、活动度(0~18分)、肌力(0~10分)、屈膝畸形(0~10分)、稳定性(0~10分);各项评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屈膝度、屈曲挛缩)。(4)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年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1年内髌腱损伤发生率。采用超声检查髌腱,若显示血流信号则提示髌腱损伤。术后随访1年,全部随访成功,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半年进行一次门诊复查。

6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两组髌腱短缩的发生率比较

保留组髌腱短缩的发生率25.58%(11/43)。切除组髌腱短缩的发生率46.51%(20/43)。保留组髌腱短缩的发生率低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

2 两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1年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3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术后1年屈膝度、屈曲挛缩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4 两组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髌腱损伤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均未发生髌腱损伤。保留组术前膝前痛发生率76.74%(33/43),术后1年膝前痛发生率2.33%(1/43)。切除组术前膝前痛发生率74.42%(32/43),术后1年膝前痛发生率20.93%(9/43)。两组术前膝前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802)。保留组术后1年膝前痛发生率低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2,P=0.007)。

讨 论

髌下脂肪垫实质为一堆纤维脂肪组织,但与其他部位脂肪组织存在一定差异,其内部含有丰富的血管网,此血管网可为全身提供营养,还能向其邻近组织提供血液;另外,髌下脂肪垫中含有隐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的分支,在痛觉中扮有重要角色[6]。有研究显示[7],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髌下脂肪垫可能缩短髌韧带,增加膝前痛风险,进而会影响膝关节活动度或膝关节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保留组髌腱短缩的发生率低于切除组,提示保留髌下脂肪垫可降低髌腱短缩发生率。主要原因为髌下脂肪垫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血管网,可向髌韧带和髌骨下极等组织提供血液,有利于避免髌腱短缩。而切除髌下脂肪垫则会导致髌腱缺血性挛缩。林源和王进军[8]研究认为切除膑下脂肪垫是引起髌腱短缩的重要因素之一。林宇进等[9]研究显示,髌下脂肪垫可滋养其周围组织结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予保留,若需切除,至少应保留髌下脂肪垫中“密集血管区”部分。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改善髌骨功能。瞿燕萍等[10]与Florent等[11]研究显示,切除髌下脂肪垫可能影响炎症因子变化,炎症对组织的损坏可能导致髌腱收缩,增加髌腱短缩发生率。两组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保留、切除髌下脂肪垫患者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均较好。保留髌下脂肪垫患者术后膝前痛发生率低于切除髌下脂肪垫患者,切除髌下脂肪垫后广泛增生的纤维瘢痕可产生大量P物质,可明显增加膝前痛发生率,其是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的主要原因。White等[12]与刘光旺等[13]研究均发现,切除髌下脂肪垫可增加膝前痛风险。Ye等[14]研究显示,切除髌下脂肪垫增加膝前痛风险发生率,但并未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本次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刘岩等[15]研究也发现,保留髌下脂肪垫可降低膝前痛发生率,且不会增加髌腱损伤风险。

综上,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可改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且可明显降低髌腱短缩及膝前痛发生率,不会增加髌腱损伤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髌腱活动度置换术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尿毒症并发自发性双侧髌腱断裂1例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击剑运动员膑腱末端损伤调查分析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胫骨近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中伸膝装置重建的研究进展
反肩置换术
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疗法的超声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