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濡童趣,让阅读教学在“慧玩”中走向高效

2018-07-30 02:19顾卫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3期

顾卫娟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量问题,唤醒他们内在激情,尊重他们的儿童认知,让语文课堂充满童趣童真,以“慧玩”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要拓展学习形式,在丰富环节中贴近童趣;创设适切情境,在浸润身心中滋养童趣;依托文本资源,在想象补充中倾吐童趣;依托核心问题,在巧妙设置中绽放童趣,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浸濡童趣 巧妙设置 依托资源 慧玩方式 走向高效

经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小学语文教学被注入了全新的血液,语文课堂教学也越发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相应的德育和审美情趣,让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量问题,唤醒他们的内在激情,尊重他们的儿童认知,让语文课堂充满童趣童真,以智力游戏,即“慧玩”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

一、拓展学习形式,在丰富环节中贴近童趣

传统教学之所以会出现死气沉沉的氛围,主要在于教师过于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总是幻想着一步到位,所设置的教学步骤之间需要的思维跨度过大,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学生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要想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调节课堂的整体性氛围,这就需要细化教学环节,并在环节中增设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小活动、小形式,在激活学生童真童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慧玩”状态,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主动给小红车主人留下了纸条,告知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于是就有了下文中作者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与上文中所发生的小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全面地展现了人物之间互相谦让的优秀品质。在一般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于引领学生课文的朗读,从人物的对话中感知人物的高贵精神。如此笼统化的感知方式,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真正地落在文本细节之中。鉴于此,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以引领学生深入人物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以模仿打电话的方式来诵读这段人物对话,并要求学生在原有对话的基础上撰写打电话的常用语言,从而顺势创设人物的基本情境,更好地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语言之中。

纵观整个板块的教学,教师依循着阅读感知、表达补充、情境模拟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环节设置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同时其形式又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慧玩”中绽放童真童趣,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创设适切情境,在浸润身心中滋养童趣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情境。缺乏了情境的支撑,语言的感知也就失去了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历练技能,强化学习意识,提升课堂活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前,不断探索学生内在的情感波动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学生易于感知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普罗米修斯将天火盗取到人间时,人们一定是欣喜若狂,那你能想象一下人们当时的情景吗?此时,很多学生都显得一筹莫展。其实,没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打开。此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久旱逢甘霖后人们兴奋的场面,并引领学生尝试着从男女老少等不同的欢庆场面入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释放,在情境的支撑和推动之下,思维被再次调动起来,他们分别从人物不同的身份角色展开细致地想象,深深感受到人们对于火种的渴望,也顺势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盗火之举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为了打开学生们的话匣子,先是借用鲜活的视频资源展现语言表达的情境,将深入的感知注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然后引领学生从男女老少四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细节的想象,契合了学生童真的心理状态,在“慧玩”状态下提升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三、依托文本资源,在想象补充中倾吐童趣

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是单一而割裂的,而是具有鲜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语文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需要教师基于统一的认知下,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训练。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就是历练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力求改变封闭的课堂形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契合学生童趣的认知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语文课堂中增长知识和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宽。

以教学《嫦娥奔月》一文为例,在描写嫦娥与逢蒙智斗一段时,作者的描写较为简单,仅以“周旋”一词进行概括。如果阅读教学还一味停留在品析文本语言的角度,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停滞在固有的层面中。因此,教师紧扣课文中“周旋”一词,引领学生着力想象:嫦娥与逢蒙是怎样周旋的?逢蒙会怎样进行应对?嫦娥又是怎样化解的?要求学生对人物的言行、举措多想象几个回合。这样的方式贴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思维习惯,这样的问题更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动力。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细化了人物在文本情境之下的具体言行,让学生以“慧玩”的方式对故事的情节走向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一方面历练了学生的想象性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文本人物另外角度的深度审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中的可利用资源,引领学生据点扩散,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四、依托核心问题,在巧妙设置中绽放童趣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历练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具体的文本特质入手,在尊重学生认知意识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价值的核心问题,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能力的高度发展。但如果问题的设置不能贴近学生,而是以较为生硬的方式提出,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童趣在课堂中消失殆尽,影响整体性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为了讓学生更好地感受萧红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认真研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萧红的无忧无虑?不难看出,教师的用意就是要将学生的身心全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之中,让学生从语言中体悟与感知,形成深入的对话。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显然过于生硬机械,硬性任务的元素过于鲜明,并不是学生所喜欢的,自然反应不强烈。但在第二次试教时,教师将这一问题进行改进:萧红童年在祖父的园子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请你读读课文,看看她在祖父园子中都做了哪些事?你能想象出萧红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场景吗?这些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他们纷纷潜入到文本中,读课文、扣语言、说感受,想象意识被彻底激活。整个过程,学生感觉并不是在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积极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分享,将自己从阅读中所获取的所有内容都和盘托出,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两个问题其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对比之下,就会发现第二次的设问,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蕴藏在内心世界中的童真童趣,学生完全摆脱了硬性学习的压力,而是以一种智力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树立从儿童的视角考量问题的意识,始终将儿童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释放自己,以一种智力性的游戏方式介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