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人生
——吴晓平和她的扬绣艺术

2018-08-06 06:42管世俊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4期
关键词:针法刺绣扬州

管世俊

【内容提要】吴晓平1971年师从扬州著名刺绣艺术家陈淑仪先生。从事刺绣工作40多年来,刻苦钻研业务,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刺绣制作经验,研究总结了一套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的针法技艺,并为“扬绣”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扬州刺绣从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受扬州文化底蕴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绣品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多取材于历代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逐渐形成了意境深邃、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

“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是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秀丽的江南山水诉诸一幅幅绣品之中。“仿古山水绣”刺绣图案针法细腻、艳丽、工整。“水墨写意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丰富、清新雅致著称,特别强调绣师的悟性,将技艺与感悟糅合在一起,对针法一般采用散套、虚针、长短针、虚实针、点滴针及接针,在理解画意基础上灵活运用其针法尤为重要,根据画面要求做到灵活多变,强调针法灵活运用,做工精细,勾勒严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画虚、实、浓、淡的水墨韵味,用刺绣的针法语言完美地表现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意境。

《荷塘远眺》

2014年,扬州刺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扬州刺绣面临从业人员少,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特别是老一代的刺绣大师由于受年龄、精力等因素所限,作品不可能按原样重复制作或批量生产,因此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艺美术大师吴晓平,18岁便师从扬州著名刺绣艺术家陈淑仪学习扬州刺绣,40多年来创作刺绣作品无数,逐步形成了“浑厚、灵秀、精致、儒雅”的艺术风格,研究总结了一套“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的针法技艺,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多项获大奖,得到业内外专家人士高度赞扬,是扬州刺绣行业的领军人,并为“扬绣”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3年,吴晓平出生在扬州市琼花观附近的小巷子里。从小受心灵手巧的外婆影响,喜欢做针线刺绣等手工活。家里的床单枕套和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外婆一针一线亲手绣制。吴晓平十几岁的时候,已年过花甲的外婆常常眼花,难以穿针引线。每当外婆需缝补东西时,总会让吴晓平帮忙。渐渐地,她跟着外婆学会了绣一些简单的花纹。那时扬州曾有一个古老的风俗,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在闰年闰月准备寿衣,而对于绣寿衣的人还有讲究,一定要让少女来绣。做事认真的吴晓平经常会给邻居的老人们绣衣,就这样,她的绣工在实践中慢慢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赏。

不久以后,吴晓平在课余帮扬州绣品厂做厂外加工的兼职绣活,加工最简单的“司马克”(服装上装饰用缩褶)。工作虽简单,但她却十分认真地完成。每次把做好的成品送到厂里验货,验工师傅都十分满意,从不用返工。久而久之,凡是看到印有吴晓平工号的货,验工师傅都直接放心地免检。由于兴趣使然,加上绣花手艺一直不错,吴晓平在中学毕业后成了手绣车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她才真正接触到刺绣。在手绣车间,她的技术也绝不输人,短短一年时间,就从车间30多人中脱颖而出,被挑选进入精品刺绣车间。

到了上世纪末,工艺美术事业,尤其是刺绣行业有一段时间处于低迷时期,厂里改制后,吴晓平把下岗的师姐妹们集中到自己家中继续做刺绣,坚守“扬绣”,熬过了最艰苦的阶段。

1999年,扬州漆器厂组建了“扬州民间艺术馆”,吴晓平受到邀请,带着三个徒弟加入其中,成立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亲自带出了众多刺绣专业人员,培养出一批刺绣新秀,对她们在绣制高精作品的关键技术问题上及时进行指导,绣制的刺绣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为“扬绣”继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坚守扬绣技艺的吴晓平,筹划绣制仿古山水《蓬莱仙境》,并用了一年时间完成。这幅作品完成后,受到了诸多好评。2002年,这幅作品入选参加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节精品展。随后,《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对“扬绣”《蓬莱仙境》创新和发展赞叹不已。此后,吴晓平“守得云开见月明”,由她刺绣工作室绣制出的一批精品刺绣屡屡获奖。2005年,大型仿古山水双面绣地屏《九成宫》绣制成功后,以将近30万美元的价格被国外客商收藏,“扬绣”这一块招牌成功地打响全国,乃至全世界。2008年以来她致力于扬州水墨写意绣和仿古山水绣的传承与创新,创作出《草菊图》 《凤仙花》 《海峤春华》 《云舒浪卷》《鱼鹰》《行旅图》《九知图》《鸡履图》等一批优秀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

吴晓平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她对中国画技法的理解和感悟。她的公公是江苏省著名的国画家何庵之先生,何老先生引领吴晓平迈入艺术殿堂功不可没,每当新创作一幅国画都要求吴晓平观摩点评,然后向其讲解画理,久而久之培养了吴晓平对中国画的兴趣并启迪了灵感。吴晓平的悟性很高,经常受到何老先生的夸赞。吴晓平的丈夫何士扬,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刺绣设计师。夫妇二人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而且在艺术上相互学习,合作探讨了大半辈子,他们之间说不清谁影响了谁,结果是何仕扬的绘画作品以写意画为主、吴晓平的刺绣作品以写意绣擅长,共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炉的篇章。

吴晓平工作照

吴晓平的刺绣作品不似绘画,胜似绘画。她认为,一幅以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为底本而创作的刺绣作品,是一次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是以针带笔,以线为墨,在绣面上表现绘画的艺术形式。“像一幅画”固然很难,但可以乱真的效果并非是她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否则就偏离了扬绣的自身价值。扬绣艺术必须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美的质感与特性,彰显扬绣艺术的独特性,是任何其他刺绣艺术都无法替代的,使作品具有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才是扬州刺绣“不似绘画,胜似绘画”的本质特征。

吴晓平绣品的灵秀,还源自她对名画原作的研读。她强调读懂画稿,深刻领悟原作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绘画风格、深层意蕴,甚至要去研究作者的个人经历,审美取向、思想倾向,以深刻理解原作精神。她创作的水墨写意绣《行旅途》,原画为近代画家任伯年所绘,其作品空灵简洁,生活气息浓烈,格调高雅。该刺绣作品针法清秀活泼,画面层次分明,人物神情刻画生动,运用丝理转折变化所产生丝线的光泽效果,增强了衣服的质感,突显了刺绣的特点,绣制毛驴时采用4丝至1丝线,采用散套、虚针、长短针、虚实针、点滴针及接针的灵活运用,虚实处理得当,用层层晕染的手法,着力表现其行笔的酣畅,墨色的氤氲,印章的金石味以及与宣纸交融的独特韵味,赋予了水墨写意绣的别样灵动感,增强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

吴晓平在继承和灵活运用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同时借鉴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提升。在创作绣制双面绣《海峤春华》时,首先在作品造型上,借鉴了漆器红雕漆和点螺园地屏的款式,整个绣面采用圆形,突破了以往的刺绣画面多为长方形的形式;其次,对原作的画面进行了取舍,使画面内容和结构更加合理,更有利于表现刺绣艺术和开展刺绣创作;再次,通过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以及整个画面的虚实处理,表现出山石的巍峨、刚柔相济,树木的苍劲、秀挺,水浪的柔美等,设定刺绣方案;运用刺绣中丝线的色彩和丝路的走向产生的变化美,通过丝路的变化产生的光泽美、丝线光泽交错的美,从光泽上使刺绣作品与绘画相比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在绘画中两种颜色混合后变成第三种颜色,原来的两种颜色就不存在了,而刺绣中两种颜色相加,不但能产生第三种颜色,原来的两种颜色仍然留在画面,交相辉映,使作品闪烁出一种绘画达不到的迷离色彩和光泽;最后,配以设计得体、做工精致、图案线条流畅的红木框架,使得绣面更加完美,让人有身入其境之感。

吴晓平的扬绣艺术做工精致,勾勒严谨,能够凌厉精致地表现出中国画虚、实、浓、淡的水墨韵味,用刺绣的针法语言完美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意境。其中,注重研究光线和色彩变化的关系,巧妙地运用丝理转折变化所产生的感光效果,是吴晓平刺绣中的一大亮点。如在《云舒浪卷》绣制中,根据光线和明暗对比的变化,用不同色差、不同粗细的丝线,不同的丝理走向,不同的针法,不同的虚实表现手法产生的不同的光泽来处理。行家们称“刺绣怕虚不怕实”,最难表现的是虚无缥缈的用笔和画意。吴晓平在针法运用上打破单调,用散套接针、虚针等多种针法,采用多种彩色细密的丝线,虚虚实实进行绣制,排针渐远渐虚,用线渐远渐细,采用了蚕丝的1/64绣制,将绣面又拉开了一个层次感,远处的水面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动,越漂越远之感,近处的波涛浪花和远处拉开距离,使之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视觉感。绣制时采用2丝线,用旋针、套针、散针加接针的方法,每朵浪花用不同的丝路走向,产生出不同的“光”的效果,所绣波涛转折自然、柔软起伏、立体感强,衬托在浪花下又展开了一个层面,让人感觉出波涛的阵阵轰鸣。再如,对绣画中山石、树木的处理,采用“半留皴法”。所谓“半留皴法”是排针时将皴的部位,用传统的虚针隐约留出皴的用笔,保持虚实关系,再灵活运用不同线色和不同排针,时疏时密,以混针和镶嵌的方法将皴法的用笔与线色相搭配,相交融,勾勒出山石和树木,使之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粗细有致。

吴晓平将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和人生感悟糅合到艺术创作之中,使其作品更具有文化品味和生活气息。她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表现的山水气势磅礴,绣制的花木清香四溢,蕴含的意蕴悠远苍古。在创作《雪中送炭》中,突出了一个“情”字,以情扬善;在创作《鱼鹰》中,表现其“鸣”,仿佛在诉说着艰辛与不平;在创作《四时花卉》中,体现其“清”,用淡泊以明志。读吴晓平的刺绣作品,无不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美,源自她创作时寄寓的丰富情感。这就是吴晓平刺绣的画味绣意,有了这份内涵,刺绣作品平添几分文化韵味。吴晓平刺绣精致儒雅,精工细作随处可见,而意胜于工则更加难能可贵。

如今,吴晓平虽年已花甲,仍目明手巧,对刺绣艺术乐此不疲,继续为传承、保护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多年来,凭着对刺绣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秉承着发扬“扬绣”传统技艺的信念,吴晓平的刺绣工作室已从当年的手工作坊发展成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扬州刺绣”知名工作室。她带领团队对提高扬州刺绣在全国的知名度,以及对扬州刺绣品牌的创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她的努力,终将扬州刺绣的技艺水平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把常见的民间工艺推向了高艺术、高欣赏的艺术平台,让后人对刺绣的研究、传承、发展开拓了良性空间,为“扬绣”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在全国绣坛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猜你喜欢
针法刺绣扬州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扬州绒花”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