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作“线”,以恒为“针”
——访徐州“曹氏香包”传承人井秋红

2018-08-06 06:42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冷嘉诚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4期
关键词:曹氏香包手艺人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冷嘉诚

【内容提要】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多元的文明,南北文化也在此交融、集萃,无数民俗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源远流长。徐州香包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集精美绣工、中药养生和吉祥寓意为一体的民俗工艺品。

走进位于徐州市民主北路的“曹氏香包”店铺里,馥郁的草药香气扑面而来。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香包摆满小店的每一个角落,几位手艺人正在为徐州市2018世界室内拔河锦标赛缝制纪念品香包。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曹氏香包”第三代传人,如今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井秋红女士。(图2)

图1 店里的手艺人在制作香包

结缘针线中医,传承母亲技艺

井秋红的外祖父曹玉九是一名当地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外祖母把中草药与自己精湛的针线活相结合,制作成香包,这一技艺被井秋红的母亲曹凤英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井秋红从10岁开始就和姐姐们一起跟随母亲学习香包的制作,虽然是小女儿,但井秋红很快就展现出了出色的香包设计天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井秋红被徐州市一家上市制药公司作为第一批招收的大学生录取,那时的她有着为外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但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母亲的香包。母亲一天天老去,姐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与事业,井秋红心中想要发扬曹氏香包的愿望也开始萌发。最终,井秋红不顾家人与朋友的阻拦,毅然放弃了编制内的“铁饭碗”,重拾手中的针线。(图1)

图2 井秋红在制作香包

从每月稳定的收入到每年仅靠几次庙会过活,井秋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3年的“非典”又一次给井秋红和她的香包带来沉重打击。“‘非典’爆发,大型集会不让赶,一冬天囤积的香包,全靠开春的庙会卖,我们怎么办?”没有效益,曹凤英的徒弟们很可能就会放弃香包制作。为了保住这门技艺,也为了让母亲不再伤心,井秋红向亲戚借钱开了一间香包店铺,可大半年都卖不出一个香包,井秋红只好靠鲜花批发补上香包的缺口。“不敢告诉妈妈,回到家给妈妈的钱都说是卖香包挣的。”

现如今,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与保护,井秋红的香包事业得到帮扶,而她也不忘初心,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井秋红介绍说,在曹氏香包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简单的步骤都是手艺人在家里完成的。“我母亲传艺的时候就立下了规矩,尽量把手艺教给一些没有能力出门找工作的人,通过这些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我们就很开心了。”

徐州香包的制作手艺

相比于大家都容易掌握的简单步骤,制作香包的核心技巧,如香包主体的缝制和花绣这种细腻的技术活则需要井秋红向几名徒弟亲传亲授,马虎不得。井秋红最大的徒弟已经42岁,最小的则是“80后”。井秋红对于传承人的选择十分严谨:“作为传承人这方面要在‘德’这方面(考察),很难选。很多传承人跟着师父的时候一个样,师父不在了又是一个样,一遇到困难就会改变。手艺人不是赚不了钱,这些本领拿去改行是很赚钱的,所以他们还要面对物质上的诱惑,(选传承人)很难的。”在井秋红看来,只要这门手艺在她离开后有一个徒弟能够坚持下去,她这么多年培养徒弟花费的心血就没有白费。

图3 位于徐州市民主北路的”曹氏香包“店铺

图4 制作香包所采用的各类布料

香包的制作手艺十分独特,先不谈内在十八种中草药以及为保证香味持久而设计的多层次结构,单是把形态各异的香包缝制成饱满的状态就需要很高技巧,这是一个要求流畅性和完整性的过程,手艺人需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捏合缝布,将香料、中药和棉花塞进去后,手艺人还需单用右手完成前几针的缝补工作,同时调整香包内置物的软硬程度,以达到香包既透气又美观的效果。最小的香包只有拇指大小,在这种尺寸的香包上描绘复杂精美的图案,靠的是极为精巧的刺绣手艺以及常人所不能及的耐心。(图3)(图4)

徐州香包内外全由手工缝制而成,香包上刺绣图案由民间艺人一针一线手工绣制而成,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人的思想,不可能按原样重复制作或批量生产,极具收藏价值。香包以其表面的精美绣工见长,图案繁多,生动活泼,主题包罗万象,既有富含民族寓意的吉祥图纹,又有简洁夸张的花草文案,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从造型上看,徐州香包具有新、奇、美、真的特点。徐州香包的造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几何造型、文字造型、人物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其形状复杂多样,具有较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从纹样上看,徐州香包的纹样丰富多彩,不同纹样代表着不同的祝福和寓意,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纹样大多取材于民间,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徐州香包的传统作品有《打春鸡》《老虎头》 《献寿桃》 《粽子》 《葡萄熟了》《春耕牛》 《金童玉女》《虎头鞋》《五毒包》《四喜娃娃》等。当代作品主要有《顽童》《百子嬉戏图》《彩莲图》等。

井秋红鼓励徒弟们在熟练掌握香包的制作技法后寻求形式上的创新,但在香包的本质上,井秋红有着自己的坚持,这源于她的母亲曹凤英。“小时候一批商人看上了香包讨喜的形状,想让我们做一批香水味的香包,我妈妈直接拒绝了。我那时候还小,觉得客人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就行了,但妈妈说:‘我们不能忘记香包的最初作用是用来祛病消灾的,做里面没中药的香包我心里没底。你们以后要是做这种香包,那干脆就不要做下去了。’”这句话对年轻的井秋红触动很深。2014年南京青奥会时,主办方担心主席夫人彭丽媛和外国友人不习惯中药的独特气味,希望井秋红带一批没有中草药的香包到南京去,作为彭丽媛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井秋红一口回绝,她说:“能不能见到国母是我的缘分,但让我做没有中药的香包我没法跟外宾和自己解释。”再三商议后,井秋红终于被同意可以制作传统的香包,而在迎接外宾的香包制作现场,吸引“彭妈妈”的,恰恰是这股“小时候的香包的味道”。

中草药是香包的灵魂。第一代创始人曹玉九,系清末当地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尤其擅治毒疸疥疮等顽疾,遐迩闻名。香包里飘散开来让人心旷神怡的香草味,则是里面含有冰片、甘草、连翘、金银花、白芷等十八种中草药,可以预防感冒、驱蚊虫、净化空气等。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冰片脑、梅冰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其可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

甘草,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贺氏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真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

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

白芷,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这些主要成分与其他辅助成分相互融合,赋予香包令人回味的芬芳,同时中草药成分渗透到空气当中,为香包佩戴者提供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理。这正是香包真正意义之所在。

在去年,习主席在徐州调研时花了30元购买了村民手工制作的香包,“习主席同款香包”一时大热,井秋红收到了无数订单,但她却有些担忧:“习主席来(调研)是带动了我们的发展,但是一个副作用就是叫我们做复制品,制作香包是有情感在里面的,如果是简单的复制,那和工厂就没区别。”井秋红的朋友们劝她抓住这次机会赶制出一批“主席同款”,但井秋红宁愿和客户解释无法交货的原因,也不愿意出售为了赶工而粗制滥造的香包。用她的话说,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不是大力宣传,而是不被打扰。“制作香包的手艺最开始就是出于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制作的过程是要平心静气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求量,求精才是艺人应该做到的,哪怕有一个作品可以传世就行了。你盲目扩大生产,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在井秋红眼里,经营了30多年的事业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没有哪个母亲抚育自己的孩子是求回报的,正是对香包的这份热爱支撑着她走过了无数坎坷。如今,为了弘扬香包文化,也为了完成母亲生前“想把以前的老物件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的愿望,井秋红自费建起了一座“香包博物馆”,以展示香包的制作技法和历史传承,“曹氏香包”在南京博物院、北京前门大街也都设有分店。井秋红自己也经常参加学校与社区举办的活动,在更广阔的平台让人们领略“曹氏香包”的魅力。对于保护非遗的意义,井秋红认为这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现在的孩子们很多路都是父母给选的,所以长大了放弃了也就放弃了。而我们手艺人的路是自己选的,一个香包没做好,都是放不过自己的。只要有这种精神,到各行各业都能成功。”

猜你喜欢
曹氏香包手艺人
A new beginning
端午香包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皇帝迎娶已婚女
萌萌鸡小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举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