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8-08-06 13:52任凤仙
魅力中国 2018年26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任凤仙

摘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笔者根据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介绍了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情境创设的原则,及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性。

“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现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二)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启发性。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小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四)针对性。

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五)趣味性。

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产生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遵循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二)直觀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三)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近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型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二)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三)创设探究型情境

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四)创设信息型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

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型情境的前提。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