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需增强深度备课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8-08-10 08:06李立祥
新课程(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字库字节字体

李立祥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江苏 南京)

迫于社会的形势,迎合家长的口味,也利于学校的生存,升学率便成为众多学校追求的目标。如何才能迅速提高考试成绩,多年的经验总结就是四个字“多做练习”,于是乎校校、科科都开始了题海战术,作业布置铺天盖地,学生做题昏天暗地。各个学科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竞相加大课后作业量,因为他们也信奉一个真理,“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老师没完没了地讲,学生没完没了地做,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未来教育如何真的不敢想。

当然也有部分有识之士注意到了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许多措施和方法,其中近年来提得颇多的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其本意固然是好的,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的偏差,空谈、形式,换汤未换药。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要想学生有深度的学习,教师就必须有深度的引导和教学才行,而深度教学的背后则意味着深度备课。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想从信息技术专业的几个问题开始,谈一点深度备课的想法。

问题1:计算机中数据存储的最小单位是( )

A.Byte(字节) B.MB(兆字节)

C.KB(千字节)D.bit(比特)

问题2:在GB2312中,两个汉字所占的存储空间是( )

A.2字节 B.4字节

C.6字节 D.8字节

像这种抽象的计算机理论型题目,很多老师都是直接报答案,让学生记住就行,不再深究,怕讲深了学生不理解。但在多次考前复习过程中,很多喜欢动脑筋的学生还是会问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对此不理解,印象不深。通过提问来检测,很少有同学能回答出来,当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茫然不知所以。

对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透彻呢?作为老师,必须从备课上下功夫。要探索研究如何化抽象为形象,呈现直观化的东西来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带着学生一起探索,让其在过程中亲身体验。为此我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探索任务,将这些知识点全部融入这些探索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中去理解体会。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新建一个文本文档,取名为A.txt,双击打开,用拼音法输入“A啊垚”三个字,保存,然后右击查看此文件的属性。任务很简单,学生做完之后一看文件大小为5个字节。接着我的问题出来了,请思考:1个字母,2个汉字,5个字节,怎么分?这个问题有点直观,大多学生凭直觉异口同声:1个字母占1个字节,2个汉字占4个字节。我反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只有这样分才最合理。我继续问:你认为合理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有什么依据?学生哑然。

我稍做小结:学习过程中直觉有时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弄清楚它的内在本质。刚才的三个字存储在计算机里究竟是什么样子,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索一下。

打开Binary Viewer软件(一种二进制查看器),从Open File选择A.txt,打开之后界面如下:

Hexadecimal(十六进制)Binary(二进制),接着让学生打开进制转换器逐一转换核实。

首先查41(十六进制):(因为字母A属英文字符,其编码在ASCII表中)

通过转换和查询ASCII表,学生明白了41(十六进制),65(十进制),A(字母)三者之间的关系。65其实就是一个顺序编号,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一旦规定,以后都必须按此来表示和计算。

ASCII字符表(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其次查B0A1(十六进制):(“啊”是常用汉字在GB2312简体中文编码表中)通过GB2312简体中文编码表,可以查出B0A1对应的汉字“啊”,明白汉字编码的意义。

最后查88 90(十六进制):(因为“垚”不属常用汉字,必须到GB18030编码对应表中查)通过GB18030编码对应表,可以查出88 90对应的汉字,明白汉字扩展编码的意义。

经过这一番转换对比,学生基本明白ASCII码表与GB2312汉字编码表及GB18030汉字编码表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文字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内幕。

紧接着进一步解释:通过在Binary Viewer软件中所看到的5组0、1表示的字符串就是这些文字信息的数字化表示,这些文字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加工和传输时就是转换成这样的一串0、1字符,到对端进行重组还原。通过这个软件,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组有8个0、1组合,这8个0、1组合称为1个单位叫字节(Byte),是计算机中的一个存储单位。每个0或1称为一个bit(比特),bit(比特)也称为是计算机中最小的存储单位,所以有1 Byte(字节)=8 bit(比特)的换算关系。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对前面这两个问题算是彻底明白了。

问题3:判断题:同一个汉字不同的输入码对应不同的机内码( )

针对这个问题我接着设计另一个任务,再新建一个文本文档,取名为B.txt,双击打开,用五笔法输入“A啊垚”三个字,保存。再右击查看此文件的属性,学生一看,也是5字节,大小和A.txt一样。启发思考:两个文件的内容是一样的,字节数也一样,但是它们是用不同的输入法制造的,它们在计算机内部存储的信息是不是一样呢?部分学生依然凭直觉说是相同的,但大多数学生吸取了前面的教训,不敢贸然回答。接着我让学生再用Binary Viewer软件再打开B.txt,把两个窗口平铺之后对比,观察它们的异同。通过Binary Viewer软件打开两个文件比较,学生发现这两个文件在计算机内部的编码是相同的,和他们前面的直觉相符。

此时我再做小结:输入码是指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主要分两种:音码(拼音)和形码(五笔),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应的编码方法是不同的,但输入同样的内容在计算机内部存储时对应的机内码是完全相同的。这也验证了机内码的概念,机内码是计算机系统内部存储、加工和传输而统一使用的代码,与输入码没有关系。

问题4:王垚同学发现在对名字中的“垚”设置字体时,选择“黑体”和“宋体”能够正常设置,但是选择“楷体_GB2312”或“华文行楷”时却不能正常设置,请问问题出现在文字编码的哪个环节?( )

A.机内码 B.转换码 C.输入码 D.字型码

针对这个题目,我让学生再次打开A.txt,选中“A啊垚”三个字,先设“黑体”,72号,查看三字显示黑体效果。然后字体改为“华文行楷”,再看,“A啊”显示“华文行楷”效果,“垚”还是黑体,没有改变。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字库概念的理解,我又专门提供了“华康海体报.ttf”字库让学生按说明复制到指定的文件夹中,然后再将刚才的文字设成“华康海体报”,结果“垚”还是黑体,没有改变。我又稍加了一个小任务,右击查看文件的属性,学生发现文件大小仍为5字节。

此时再做小结:刚才复制粘贴的“华康海体报.ttf”俗称“字库”,说得通俗一点叫“字体”,可以通过网上下载,把它添加到系统中指定位置就可为文字设置相应的显示效果,但这些字体显示效果对文件的存储空间没有影响。在设置字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字体对某些文字没有作用,原因不在“输入码”,因为能正常输入;原因也不在“机内码”,因为能正常表示;“转换码”不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概念。那原因必然出在“字库”环节,也就是“字库”中没有这个字,所以它才显示不出效果,这个所谓的“字库”在计算机中称为“字型码”。

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索研究过程,许多同学豁然开朗,从学生的眼神和状态可见一斑,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许多以前所不知的探究过程。经过这次深入备课,也带给我很多的启发。教学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方式和方法很重要,不能总是强调学生记忆,因为死记硬背的东西不会长久,理解记忆才会深刻,尤其是在探索学习中理解的,可能会令其终生难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把学校教给你的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想努力去做那剩下的。

猜你喜欢
字库字节字体
No.8 字节跳动将推出独立出口电商APP
No.2 喜茶联合汉仪字库推出微型书和书签
字体的产生
No.10 “字节跳动手机”要来了?
基于MSP430的四旋翼飞行器的S-BUS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论计算机字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
——以方正诉宝洁案为例
老家的惜字库
组合字体
字库之战
人类进入“泽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