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称呼“官职化”对教育的制约

2018-08-10 18:20王永保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7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教育创新制约

王永保

[摘 要] “官职化”称呼在学校盛行时,必然导致“官本位”的流行。当职能部门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官本位”模式下运行时,教育就有跑偏的可能。职能部门干部称呼“官职化”导致的封闭、平庸会影响学校工作全局,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杜绝职能部门内部的“官职化”称呼生态,构建以教育为本的学校管理生态,是教育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官职化;职能部门;教育创新;制约

学校内任何一名教职工都有自己工作的岗位,或归属的部门。除了小规模学校,很多学校都设立了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后勤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等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与指导。而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各职能部门,无论正职、副职、普通工作人员,大家都以“官职”相称,副职一律免除“副”字,普通工作人员也被大家以官职相称。

一、“官职化”称呼对学校职能部门的制约

如果学校职能部门出现“官职化”称呼,这个部门就会形成一个命令、服从关系的阶层体制,容易让干部思想跑偏,容易走向封闭。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在这个体制内就会体会到部门如同一个套娃,大家都被部门一把手包围在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排序。

1.“官职化”称呼是导致官本位的第一推力

规模小一点的学校,师生都称呼部门领导为“主任”,规模大一些的学校,师生都称呼教务处、学工处、总务处、人事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领导为“处长”。在很多师生的意识里,如果称呼某职能部门领导为“老师”,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在大多数学校,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几乎就听不到其他人称呼其为“老师”,都以官衔称之。官职化称呼,让学校也弥漫着浓浓的对权力的尊崇。走上领导岗位的教师们,整日被师生称之为“主任”“处长”时,会淡化自己的教师角色,强化自己的领导角色,很容易让自己的教育意识跑偏,处理不好还会造成权力欲的膨胀。

2.“官职化”称呼容易让部门正副职发展通道变窄

每个部门一把手都被下属“主任”“处长”地叫着,时间久了,一把手们会飘飘然,甚至有高高在上、称孤道寡的感觉,认为自己在部门里能力最强、水平最高,从而放松了学习与钻研,不能潜心教育与学术,发展通道反而会变窄。部门副职虽然被人们在称呼上把“副”字免除了,但在他们的内心“副”字很可能是一道深深的鸿沟,制约着他们的话语权及行政排序。很多职能部门的副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将“副”转成“正”的努力中。工作目标的错位容易让他们以中庸态度对待工作,不去忤逆领导的意图,领导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时间久了,他们学会了接受、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揣度别人的心思。当他们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职位的提升上时,就减少了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事业发展的通道反而变窄了。

3.“官职化”称呼催生职能部门的“围城现象”

能到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人事处、团委等部门工作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正因如此,这些部门成为提拔教师的平台,部分教师对之趋之若鹜。当他们真正来到这些职能部门后,会发现部门的工作生态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好。部门内部工作人员彼此之间称呼完全是“官职化”,在这里很难听到“某老师”这样的称谓。部门的工作程序是官本位的,一切工作围着部门领导的安排转,除部门一把手外,大家都热衷于中庸,工作中奉行三不主义:一不用负责,二不用建言,三不能得罪人。为了适应这样的工作生态,每个人都谦和、低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固定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官职化”称呼虽然让部门内每个人都在“教师”之外又有了一个新的“职位”,但很多工作人员却感到自己存在感太低、碌碌无为。部门外的教师想进来,部门内的教师想出去,教师个体与职能部门之间形成“围城现象”。

4.“官职化”称呼容易形成“无杂音”的管理生态

在学校场域内,无质疑、无杂音、无争辩,就不会有思想市場,而没有思想市场,就不会出现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官职化”称呼必然导致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按“职位”排序,形成一个像“套娃”一样的封闭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部门一把手成为最大的那个“套娃”。这样的职能部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无杂音”的“和谐环境”,无杂音、不争辩,一切都由领导做主,表面看是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摩擦,显得较为和谐,而这种和谐表象下的平庸,对部门工作人员的事业发展、对部门领导的工作能力、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伤害是巨大的。

5.“官职化”称呼让职能部门工作固化

“官职化”称呼导致的官本位的学校职能部门一般都用严密的分工和细化到位的规范流程来固化工作。而所谓的规范流程,很多都是控制导向的,以不犯错误为前提,每个人以安全低效走完流程。这样的工作生态很容易出现部门工作人员越来越多,每个人的工作越来越忙碌,甚至越来越忙不过来的状态。虽然部门也会组织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但研而不讨、论而不争是研讨会的常态,很多研讨会变成部门一把手个人意见发布会。部门工作的固化,阻碍了每个人精神的绽放,也让职能部门成为地地道道的行政部门,而非在教育、教学及科研上发挥辐射作用的优秀团队。

6.职能部门流行“斥才”“惧才”“拒才”文化

部门普通工作人员中,有很多教育理念先进、个性鲜明、品质非凡、教学成绩优秀、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但是受“官职化”的影响,这些教师不愿意或不敢在理论与实践上超越部门领导,于是他们唯命是从,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领导正确或非正确的主张与做法。部门负责人在“官职化”称呼中获得了优越感,会认为自己是这个部门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最高的人,因而他们不希望下属超越自己,部门中存在“斥才”“惧才”“拒才”文化,不愿意在部门中有尖子出现,他们害怕尖子多了自己不稳当、部门不稳当。

二、干部称呼“官职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官职化”称呼在学校盛行时,必然导致“官本位”的流行。当职能部门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官本位”模式下运行时,教育就有跑偏的可能。职能部门干部称呼“官职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官职化”稱呼让教育“专家”泛滥

而今,“专家”一词含有很多不和谐的含义,甚至有人将“专家”一词用来调侃。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是“官职化”称呼催生的“官本位”的学校生态,将“领导”拔得过高,甚至将“领导”与“专家”画了等号。“领导”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引导、指导,领导的角色就如同是行路中的向导、演出中的导演、比赛中的裁判。一个规范有序的部门需要领导上情下达、组织协调,但部门领导不一定就是这个部门的专家。在“官职化”称呼导致的官本位体制下,部门领导无论水平高低、能力大小都是这个部门的专家。如果这位领导是一个成熟而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无疑是部门及学校的幸事,人们以“专家”敬之无可非议;如果这位领导教育理念、工作能力达不到“专家”水平,而下属在表面上非要将其奉为专家,忽悠的不仅是部门领导,也是学校教育。

2.形成不愿说真话的教育软环境,

钱学森曾说起,在力学所学术研讨班上,他讲完后没有人发表意见,后来他在报告时故意讲错几句,但结果仍然是冷场。究其原因,有人没有发现错误,有人听出来讲错了,但认为钱老不会错,可能自己错了。也有人听出来讲错了,但怕提出来后会影响钱老的威信。如果在一个职能部门“官职化”称呼盛行,每个人就会用“官本位”为自己和他人排位,大家就会很自然地把部门领导当成权威,每个成员都有听钱老学术报告的人的心理,不敢或不愿意说真话,极易在部门内部形成被领导者有义务让领导高兴,被领导者比领导弱的工作生态。学校是产生新思想的地方,职能部门都没有人愿意说真话,新思想如何产生呢?

3.学校各职能部门陷入“自循环”的工作模式

“官职化”称呼容易将职能部门变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封闭的小圈子又是滋生官本位的最好土壤,也容易让职能部门陷入狭隘的自循环模式,极易产生官僚化。职能部门一旦陷入自循环模式,管理者就会倾向于拓展自己所在部门管辖的事物范围和管辖的人员数量,更容易一言堂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对学校而言,各职能部门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分支,其在工作上的分工是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各职能部门一旦陷入“自循环”的工作模式,就会彼此封闭,思想不能相互碰撞,不在一个语言系统里,也不在一个世界里。

三、规范干部称呼,构建以教育为本的部门管理生态

干部称呼“官职化”导致的“官本位”对学校职能部门开展正常工作、进行教育研究的影响与制约是巨大的。“官职化”的干部称呼导致的封闭、平庸也会影响学校工作全局,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杜绝职能部门内部的“官职化”称呼生态,构建以教育为本的学校管理生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称呼干部为“老师”应成为学校的政治规矩

在学校场域内,最神圣的称呼是“老师”。而今,一名中年教师如果还被称之为“某老师”已被视为没出息、事业不成功,是一件令称呼者及被称呼者都很尴尬的事。对这种怪象的治理,可从职能部门入手,因职能部门是学校上传下达的中间部门,并且中层干部数量占据学校干部总数的较大比例。在职能部门内部称呼上应去除等级制,无论正职、副职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大家彼此之间以老师相称应成为学校的政治规矩。在职能部门内部,职位低的或者资历浅的,不用担心直呼部门负责人老师有不尊重之嫌;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大家相互以老师相称,不用担心自己的干部身份会被弱化;校长等职位高的领导称呼职能部门负责人为老师,不用担心引起下属对自己的误解。当“老师”成为学校的神圣称呼时,干部的领导意识、教育意识就不容易跑偏,教育生态才会更加和谐。

2.严禁“官职化”称呼蔓延到学生

在部分学校,不仅教师之间使用“官职化”称呼,甚至将这种称呼习惯蔓延到学生中。只要该教师在学校担任一些职务,或在某个部门工作,学生们就不再称呼其为老师,而是以官职相称。一些干部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来自学生的官职称呼心安理得的接受,同时也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日积月累,教师身份就会日渐淡化,不仅影响到干部们对教育的高远追求,也让学生们自小形成等级化的意识。学生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范干部称呼的同时,要严谨“官职化”称呼蔓延到学生。无论是校长还是主任,在学生面前都是老师,学生对所有干部都应尊称老师,而非职务。

3.以教育为本位对职能部门的名称进行改革

职能部门的“处”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如果再将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称呼为“处长”,部门一把手就很容易真的以官场中的“处长”自居,这样的话容易出现两种倾向,要么过分放大自己的能量和影响,称孤道寡;要么孤芳自赏,造成刚愎自用的性格。应该对职能部门的名称进行改革,将行政色彩较浓的“处”改为“中心”、学会或“委员会”,将“处长”改为“主任”或“责任人”,淡化行政色彩。例如:“教务处”可改为“教学指导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4.用开放的思想市场抵制干部称呼“官职化”

“官职化”称呼盛行,在某种程度上是校园内缺乏思想市场、教师们思想力不高导致的。所谓思想市场就是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和它们之间的平等竞争。如果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理念的出现与传播。学校职能部门是最需要用创新推动发展的地方。作为学校管理的纽带,也是最需要和谐的地方,而和谐不是“官职化”下的一言堂。职能部门的和谐需要不同声音的存在为前提,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以自由的思想市场为媒介,交相呼应、互为融合。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激发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睿智积极的想法。观点的多元化如同基因的多元化一样,是推动部门进步的基础与前提。部门领导要在部门内营造允许酝酿、允许议论、允许建议、允许民意与上意的碰撞和沟通、调整、互动的部门生态,用开放的思想市场抵制“官职化”称呼的产生和蔓延。

5.尊重教师,让“老师”成为学校最有尊严的称谓

校内教职工之间互称“老师”本应是学校优良的政治生态,而今这种生态受“官本位”的影响被异化。不担任点职务,就被认为是没出息;没有官职称呼,就感到难为情。这种状况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观点也存在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学校作为社会组织需要校级干部为教育发展引路子,需要中层干部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活动,但校级干部及中层干部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广大教师实施教育提供服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重教师,以终身从教为荣,应成为学校乃至每一名教师的教育追求。学校在鼓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走上干部岗位的同时,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让优秀教师终身从教,营造尊重教师的学校生态,让教师成为学校最受尊重的人,让“老师”这一称呼成为学校最有尊严的称谓。

6.强化职能部门负责人的首席教师身份

职能部门领导应该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坚定的精神支持与学术追求、有大局意识、有能力总揽部门全局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如果教育理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精神上就会没有根,就会随风倒,就只能按照校长的指示和文件管理部门,以开会代替管理,以传达代替思考。缺乏教育理念的人很难发现和汲取他人的理念,常用一言堂的方式实施管理。学校在聘任部门领导时,要注重如下方面:(1)有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实践;(2)有良好的学识素养,是所任教学科有辐射作用的学科带头人;(3)有属于自己的、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4)有教育理想,有高远的追求;(5)能包容异端、容忍多元,能超越一己之偏见去聆听和理解其他声音。让教育理念先进的首席教师担任部门领导,部门工作才能有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学校职能部门是一个能听到不同声音、提供反思、学习的空间,是一个认同与怀疑并存、接受与超越并驾的场域。“官职化”称呼导致的官本位体制对教育的伤害是巨大的,杜绝“官职化”称呼,让“老师”成为学校最有尊严的称谓,才能营造良好的部门工作生态,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志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回答“钱学森之问”[N].中国青年报,2013-9-30(2).

[2]吴维煊.构建和谐教务处办公室生态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教育创新制约
制约民航空中进近交通管制工作的因素及应用措施
检察版(十)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和促进因素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民生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