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高水平行业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访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部分与会专家

2018-08-15 08:06罗建平张男星
大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一流国际化

记者 罗建平 张男星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也是十九大报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责任。行业院校作为我国建设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标世界一流高校,建设高水平的行业院校。2017年11月1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坛部分参会专家围绕如何践行时代赋予高水平行业大学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高水平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高端访谈”根据部分参会专家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并以访谈的形式予以呈现,以飨读者。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在新时代背景下,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高水平大学特别是高水平行业院校更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到:坚持追求卓越、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放眼世界、坚持锐意改革,以实现高水平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大学》:当今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新时代,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践行时代赋予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蒋传海(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新时代要求中国大学要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新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要不负使命,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面向未来办大学。

首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在于体现了国家特色、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在于适应和引领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将自身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和组织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服务中国需求,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创新服务,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体现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展现中国风采,传承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为促进和繁荣国家文化事业发挥引领作用。

其次,必须融通中外办大学。开放是大学的基因。新时代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要在国际合作中创造新机遇、在国际竞争中建立新优势、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出新贡献,必须办出更高水平、更为开放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努力学习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促进世界的人文交流;既要服务本国、更要面向世界,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必须面向未来办大学。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也将经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的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向未来办大学,就是要能引领思想、引领社会、引领未来,要适应并推进世界正在发生的教育模式的变革,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支撑保障条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行业经验、独立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王瑶琪(中央财经大学校长、教授):高等教育如何面向未来?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我认为有三个观点可以共享:

一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高等教育总是要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当下进行的工作也是为了未来,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当下,那是不能求得未来的,因此我们所有的工作要朝向10年、20年,甚至50年之后。高等教育立足点是在未来,而不是当下,我们特别要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能力,让他们有自我驱动,以至驱动社会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人与人对话、学会人与世界对话,学会如何认知世界、如何牵引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高等教育不需要关注当下!要关注当下,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当下世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可能把人类社会带进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也好,信息化也好,会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厚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必须注意到当下发生的技术变革,我们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技术、方法和我们的科研方向,如果对这些东西不给予关注,我们就无法以大学的身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二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国际视野。人类文明是在相互交往和学习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这样的技术急剧变革的时代,同时又是更具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大学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构建起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和人类情怀的高素质人才,造福世界,引领发展。国际化视野既包括人才培养,也包括科学研究。大学如何才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对于我们而言,第一步并不是国际化,而是跨学科、跨校、跨地区,然后才会跨国,最终才能够走到国际化。如果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当中,我们自己不能具有跨学科的眼界和能力,是达不到国际化的格局的。所以大学应该从跨学科、跨校、跨地区、跨国合作求得最后达成一个国际化合作的程度。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相信大学可以更好地为中国服务,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必须考虑大学自身特质。回到学校,我们是行业类大学,情况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具有自身特质。作为具有自身特质的财经类大学,应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实体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的发展。财经是促进技术良性发展的有用工具,也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必要中介。财经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防控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率、改善贫困人口的福祉上都可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进步。未来的财经类研究要更加注重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把科技与财经、国家发展战略与财经、人类福祉与财经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中国和世界的进步。财经类大学要更加关注如何有效地管控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如何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如何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等等。中国政府有一个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对于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当前,大家经常谈到世界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的,能否更好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相对贫困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这一类大学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总之,财经类大学在新时代、新技术条件和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大学》:“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办学特色的一类院校,其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那么,新时代背景下,行业院校如何才能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蒋传海: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行业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改革之路。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始终立足学校办学实际,不断探索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改革之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追求卓越。学校的前身上海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科大学。创校之初,校长郭秉文先生提出了“三育四衡”的教育理念,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确立了商学院“为研究商学而设,为培植商业人才而设,为领导商人而设”。这些办学理念为学校植入了追求卓越的基因。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基于卓越的科研和教学,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愿景。围绕发展愿景,学校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发展,实施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战略,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学和商学等主干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二是,坚持内涵发展。学校坚持精英化人才培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具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为己任,稳定招生规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实施“学科竞争力提升计划”,优化学科布局,已经形成“以主干一流的经管学科为主体、精干先进的法、文、理、工学科为两翼”的学科格局;切实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师资结构显著优化;开展一系列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学校以世界一流为标准、为导向、为目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了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是,坚持放眼世界。创校伊始,学校就以前瞻性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延揽贤才,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实施Global SUFE战略,对标世界一流,全面实施国际化改革。学校选择世界一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为自己的标杆,进行整体比对建设;秉承“高端引领、国际竞争、以用为本、改革创新”的理念,汇聚一批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建设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积极参与商学国际认证,构建现代商学教育模式,通过了AMBA和AACSB国际认证;聚焦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动学生海外学习交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形成相互融通、各取所长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高水平联合科研攻关。

四是,坚持锐意改革。改革创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牢牢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更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活力为目标,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探索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学校实现发展愿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治理体系支撑。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行业院校借鉴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水平行业院校的建设要聚焦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鼓励“中国问题,国际范式”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在“双一流”战略实施背景下,一流的教师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支撑一流的大学。因此,高水平行业院校更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结合学校实际,行业院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丛树海(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高水平行业院校会借鉴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财经大学把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作为突破口,着力探索开放环境下高水平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全面启动以“立体课程、多元路径、个性体验”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3*3”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通过了全球范围内多个权威性国际认证。

同时,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国高校保持领先,新生生源质量持续优异,社会声誉逐年提升。

王稼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带一路”的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战略的纵深发展,推动了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外向型的财经外语类高校,秉承国际化办学特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进一步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以优化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通过定制度、搭平台、建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并付诸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尤其是2012年以来,学校连续六年开设暑期国际学校,将学生修读国际课程纳入培养方案要求,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聘请近百余名国际著名高校教授来学校任教,开设国际前沿课程和讲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拓国际视野、领略学科前沿的学术平台,使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提升了英语水平,更让他们体验到“不出国的留学”,体验到国际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大学》:具体来讲,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快我国高水平院校人才培养步伐的战略选择,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有效推动力。那么,行业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稼琼: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围绕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的目标,通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辅以国际化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开办国际暑期学校、国际化实验班,全面推广全外语和双语教学、搭建孔子学院平台等举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构建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与体制;第二,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第三,积极参加国际认证,建设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第四,建立学生国际培养平台,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第五,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致力打造大学中的“小联合国”;第六,举办暑期国际学校,探索“本土国际化”路径;第七,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营造国际化校园环境;第八,积极建设孔子学院,助力国际化办学;第九,开办国际化实验班。因此,学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金字塔形”,即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通过这些实验班的建设,培养出一批经贸精英人才。

《大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术研究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若是没有学术研究更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建设高水平行业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哪些探索?

丛树海: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要聚焦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鼓励“中国问题,国际范式”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来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5年,以“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入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并跻身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上海财经大学协议。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上海财经大学翻开了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奋进的新篇章。

学校坚持对接国际前沿学术标准,构筑卓越学科体系。一流的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学校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深入实施“高峰高原”学科战略,全面推进“学科竞争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学科优化和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优势学科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学科冲刺的潜力。在QS、ARWU、U.S.News等国际公认的学科排名中,近年来,学校从籍籍无名到跻身其中,不断取得长足进步和重要突破。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推动卓越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设具有上财特色、上财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积极接轨国际通行学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体现相关领域最高水准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展现了卓越的科研核心竞争力。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构建高水平智库体系,创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大学》:高水平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灿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当前,在“双一流”战略实施背景下,一流的教师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支撑一流的大学,因此,大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该构建学校搭建平台、平台助力教职员工引育、教职员工成长助推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才能让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教师引得进、留得住、能成长;第二,应该为高校教师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良好的保障。通过建立制度、理顺机制、提供帮助,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对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第三,应该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加大经费、政策投入力度,引导广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传道解惑,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避免陷入科研GDP的怪圈;第四,要在注重教师所从事专业的专门性知识培养基础上,更加高度重视教育学知识的培养,在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等专门知识方面加大投入,根治当前大量存在的有一流的学者但没有一流教师的怪相,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扮演好“师范院校”的角色,做好大学教师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第五,要切实转变观念,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其他从业人员,也应“好为人师”,具备和保持“为人师表”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丛树海:上海财经大学创造性实施了“海外院长非全时实聘制”,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推出了“常任轨”管理制度,先后从海外名校引进300多位优秀博士,并逐步推进双轨师资融合发展,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学校成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

王稼琼: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是实现教师来源国际化、快速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采用多种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先后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引进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打造了一支国际化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积极利用国际顶级学术年会、师承关系、校友等渠道发现人才,校领导带队亲赴欧美世界一流大学吸纳人才,扩充了教学科研队伍,整体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新入职“海归”教师占专任教师之比为20.07%,“海归”教师不仅带来了国际学术前沿知识,更推进了学校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此外,学校多层次多样化引进海外智力,打破地域限制,聘请海外知名专家担任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促进优秀外教资源在学校的共享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与多元化。

猜你喜欢
高水平一流国际化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聚焦港口国际化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