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地位

2018-08-17 00:49
中国石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石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实现一次质的飞跃。恰恰是此次飞跃,为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史无前例的一次大重组注入了深层动力。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诞生,为中国石油化工业建立起一道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屏障。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优势,为企业改革发展赢得了宝贵资源。

不过,体制蕴含的深层矛盾,仍在束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1978年以来,受制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始终存在分歧和争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真正确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思想认识和理论上迎来一次根本性突破。

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此基础上,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恰恰是此次飞跃,为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史无前例的一次大重组,注入了深层动力。

石化大重组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让企业动起来、活起来。

改革开放近20年后,中国石油工业仍处在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期,企业之间相对封闭。企业竞争力、管理能力及盈利能力,远不及世界石油“百年老店”。

先看中国石化总公司。因“用好1亿吨原油”而生的中国石化总公司,经过80年代开拓振兴、90年代内涵发展,不断沿着炼油和化工主业在推进。重组前的1997年,公司原油加工量达到1.25亿吨,乙烯产量280万吨。

但1983~1997年这一时期,企业不从事原油业务生产。为破解严重依赖原油的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向上游油气资源勘探领域进军。

涉足油气资源开采,使得中国石化总公司与1988年成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称中国石油总公司),不可避免地在上游业务出现交叉。

再看中国石油总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是中国石油总公司的主业和使命。同样,在中国石油总公司发展过程中,由于炼化业务利润较高,企业不断涉足炼化业务。

两家石油公司业务趋同,同业竞争的局面已无法回避。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人为割裂的产业链也亟需对接,一场石油石化行业国有资产大重组势必到来。

1997年9月23日,李人俊报送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关于成立两大石油石化公司的建议材料。

1998年3月,朱镕基上任国务院总理,成为石油石化大重组的推动者。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在原中国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石化)。按照“各有侧重、互相交叉、保持优势、有序竞争”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原则,对石油开采、加工和成品油销售企业实行无偿划转。

以重组为起点,中国石化当务之急在于真正确立市场主体地位。

1998年7月27日,两大集团公司成立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强调,“要尽快理顺集团公司内部的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尽快建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盛华仁曾感叹,“重组后的中国石化,政企分开,成为一个真正的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998年7月2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举行成立揭牌仪式。章铮 摄

屹立南北

重组意在两大集团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同台较量。但当时的现实是,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家企业的“原始”基因不同,无法同赛道竞技。

“过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只管油田,不管炼油和化工,上游的油田被它垄断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只管炼油和化工,中下游的炼油、化工企业就由它垄断了。两者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回忆。

因此,如何打破原来的纵向分工,形成两大集团的平行竞争格局至关重要。

按照区域布局,北京以南的东部、南部地区的企业划归中国石化,北京以北的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的企业,以及西北、西南部分地区的企业划归中国石油。两家企业战略性调整,打破了原来的纵向分工,以南北划分,形成两大集团的平行竞争格局。

确定布局区域只是其中一步。此后,政策的进一步明确,为中国石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董秀成告诉《国资报告》记者,“重组的最大贡献在于,两家企业市场意识有所增强。但更重要的是,国家为了让企业PK成为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实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

改革目标十分明确:两大石油集团要成为四肢健全、体魄健壮,有条件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著名石油史学家丹尼尔·耶金认为,从国际石油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石油业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不变的经营法则——不断地追逐最后的价值。

原油不是最终产品,生产原油的石油公司只有向下游延伸才能保证“油路”畅通,加工原油的炼油公司只有向上游延伸才能得到稳定的“油源”。BP、道达尔、埃克森美孚、壳牌等石油公司,无不经历了这一演变历程。

为弥补上游短板,在政府主导下,有着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新星公司并入中国石化。同时,中国石化发挥老油田和新星石油融合的优势,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储量产量稳定增长,呈现出“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天然气大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销售端,政府将地方石油公司按照区域划分,分别并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石化通过收购、控股、参股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大量收购社会加油站和油库。时至今日,中国石化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拥有世界第二的加油站数量,正是源于这一改革的推动。

为统筹国内国外市场,中国石化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背景下,逐渐通过成立联合公司的方式,涉足原油贸易、成品油贸易、LNG贸易及仓储物流等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中国石化重组成立后,充分发挥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优势,坚持炼油化工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资本市场“混”不进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担负的一项重任。

仅在1997~2000年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接连登陆资本市场。这些成功范本,彰显了政府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为中国石化营造出十分有利的国际资本环境。

从企业自身来看,重组上市更是中国石化面对国外大公司找差距的结果。

“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多,比如说产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进步、成本等,但最根本的是体制和机制上的差距。”时任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书记李毅中表示。

通过整体上市,改革体制和转换机制成为中国石化下一步的改革目标,中国石化正式踏上长达两年的资本征程。

从1998年底到1999年7月,中国石化提出整体上市思路,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筹备上市工作。中国石化按照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的原则,对业务、资产、债权债务、机构、人员等实施全面重组,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独家发起创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7月,中国石化启动整体重组和改制上市。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设立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四地上市。

上市成功让石化人兴奋不已。

2001年7月,中国石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章铮 摄

“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我的第一个感受:它是严肃的,混是混不进去的。”李毅中谈上市感受,“投资者在选择你是不是可以进入的时候,必须经过它的严格审核。”

成功上市后,中国石化乘胜追击,完善一级法人管理体制。针对股份公司上市后内部产权结构仍然复杂分散的问题,从2002年开始采取资产回购、吸收合并、要约收购等方式,先后完成湖北兴化、燕化高新、中国凤凰、北京燕化、镇海炼化、齐鲁石化、扬子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气的整合。

同时,继2001年股份公司收购新星石油公司主业资产后,通过资产置换或收购方式,茂名乙烯、天津乙烯、中原乙烯、天津聚酯、洛阳聚酯、西安石化、塔河石化、海南炼化等资产先后进入股份公司。

整体股份制改革以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在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了对外经营战略、重大投融资决策、资金结算、对外合作、重大科研、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克服过去多级法人、多层决策、分散投资的弊端,内部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石油石化的大规模重组上市事实上承担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和探索的任务。中国石化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对于后来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入世,上游

上市之后,中国石化面临的国际化挑战更为严峻。

“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20美元以下,油田企业怎么办?如果国外大公司与民营企业联手进入成品油销售市场,销售企业怎么办?如果国外大公司与国内化工经销商联手抢占石化产品市场,化工企业怎么办?”石化三问,引人深思。

为迎接入世挑战,中国石化做出“扎紧篱笆打好桩”的战略部署,从码头、炼厂、管线到油库、加油站等各环节落实措施,扎实构筑一个完整的营销网络。

特别是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果断推进大规模新建、收购、租赁加油站,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加油站总数从8000余座增加到2.4万座,成品油零售市场占有率从15%提高到60%,极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市场控制力。

入世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相反,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群鱼吃孤鱼”的市场竞争法则越来越突出和明显,市场开拓逐步告别小规模的和分散的游击形式,朝着规模化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对比分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拥有中国大陆最为丰富的油气资源,海外重大合作项目规模较大。中国海油于1982年成立以后,独自拥有中国海区石油的对外合作开采权,一开始就摆脱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旧模式,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相比,中国石化整体走出去较晚,整体上有些“上弱下强”,基础相对薄弱。

向海外油气资源上游进军,成为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国勘公司)成立。中国石化通过风险勘探、资产收购、公司并购等方式积极布局上游,在非洲、中东、南美、俄罗斯—中亚、北美等地区开发执行了一批油气投资合作项目,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实现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积极开展海外炼化投资机会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沙特延布炼厂、新加坡润滑油脂项目建成投产,俄罗斯丁腈橡胶和西布尔项目经营良好,阿联酋富查伊拉、荷兰VESTA仓储项目投入运行。

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石化在海外拥有50个油气项目,分布在26个国家。2012年境外权益油气产量近3000万吨油当量,全球资源投资格局初步形成。

在国际化浪潮中走出去,投资上游油气资源,是机遇,同样是挑战。由于海外油气资源投资环境复杂,且国际油价起伏跌宕,为中国石化海外收益出现波动埋下“种子”。

此后,中国石化积极谋求海外市场蜕变,走上一条全新的战略升级之路。

科技“出龙”

科技创新,是中国石油化工自立自强的基石。

从1991年开始,中国石化针对共性、关键性和对自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将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和销售等单位组织起来,形成了“十条龙”科技攻关机制并坚持至今。

“十条龙”科技攻关坚持“开发一批、转化一批、准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方针,力求瞄准国家先进水平,解决一些共性的、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实现以点带面的推广,成为中国石化重大科技开发的代名词和富有石化特色的科技攻关组织模式。

科技“十条龙”攻关,作为中国石化走出的一条特色创新之路,截至2017年底,累计163项成套技术顺利“出龙”并实现工业转化。

乙烯,是中国石化的战略主业。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却始终制约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中国石化清晰认识到,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显然不足以支撑企业进军世界一流队列。

在研究借鉴国外大公司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石化决定采用先进技术,消除装置瓶颈制约。

1997年,中国石化力排众议、主动承担风险,决定在大庆石化乙烯30万吨/年改扩建至48万吨乙烯工程中实施乙烯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国产化。

十余年的创新探索中,中国石化形成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可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设计建设百万吨级乙烯生产装置。拥有成熟的异丙苯、丙烯腈等有机化工成套技术,开发了大型气液法聚乙烯、第三代环管法聚丙烯、稀土异戊橡胶、溴化丁基橡胶、SBS、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合成材料成套技术。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是中国石化的重点攻关项目。自2003年勘测发现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高含硫天然气田——普光气田后,中国石化“十年磨一剑”,攻克高含硫气田开发世界性难题,这也是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仅在这一项目上,中国石化攻克了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自主创新形成了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开发,特大型高含硫气田腐蚀防护,高含硫天然气特大规模深度净化,特大型高含硫气田安全控制等技术,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掌握着一批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中国石化,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与“领跑”的重大转变。

猜你喜欢
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石油过剩:一桶油如何突然跌至负值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勘探石油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通识少年“种”石油
石油PK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