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社会的智能性

2018-08-21 07:11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
中国公路 2018年14期
关键词:网联联网交通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张军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后,产生了“一小时交通圈”的概念。“一小时交通圈”加速了交通城市群的发展。2016年,国务院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建设19个城市群,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城市群将会对交通带来什么影响,尤其是城市群的发展将会对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的综合一体化带来什么影响?现在,智能交通提供了共享交通、信息化交通,但是,都是人在适应交通系统,究竟能不能实现让交通系统适应人?这就是交通社会的智能性的核心内涵。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唯实大厦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怎么走?必须先订机票,通过安检乘坐地铁或者打出租车去机场,等航班、等行李,再利用共享单车、滴滴打车或出租车、地铁到达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这整个过程都是按照航班时刻表、铁路时刻表、与滴滴约定的时间表走,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适应系统的过程。我们能不能做到交通系统适应人?

交通社会的提出

如果让系统适应人,必须制定一个一体化的方案。比如,从北京到上海,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是否都可以一票出行、一体化安检、实时航班、共享出租,甚至共享飞机、共享高铁。一旦全部实现共享,那就是系统适应人。比如,某个人想去展览馆,在平台上操作之后,无人驾驶车过来接他,直接到达目的地。那么,如果某个人在北京,要去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是否能够实现在平台操作之后,就会有车辆接上他,直接送达车站或机场,直接进站、登机,之后车辆再次衔接上,直达最终目的地,全过程都是通票、通行,实现“人适应系统”向“系统适应人”转变,将是革命性的变化。

所有有需求从北京去上海的人的集合,就是一个交通社会群。在这个群里,以人为中心进行动态组织,如果交通本身具有智能性,行程就不是按照飞机、火车的时刻,而是按照一个人、两个人或一百人的服务分辨率。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级分辨率,空间可以精确到米级分辨率。这将是交通社会实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交通社会包括自组织特性、自适应特性、学习化特性。可以这样定义交通社会:在特定交通环境下形成的个体之间存在关系的总和,它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动态(柔性)组织,其交通系统具有智能性。

智能技术的驱动

智能信息技术是交通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综合交通的深度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智能载运工具实现网联化、无人化;智能基础设施协同化、智能化;智能运行服务的一体化、个性化。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型技术驱动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另外还有飞天汽车。现在,美国已经成功生产了实体产品,它赋予了汽车飞行的功能,届时,双向多车道的高速公路既可以走汽车,也可以走飞机。可以预见,15年至20年之后,飞天汽车的广泛应用一定是必然趋势,交通从此也将实现从2D、3D到4D的转变,紧张的道路交通将得到缓解,航空短途飞行却耗时长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实现交通资源的智能调配,构建城市的智能交通网络。

构建智能的交通社会的关键要素

互联互通成为综合交通发展的新特征。车联网、船联网、空联网等各种交通方式的网联成为发展热点。道路方面的车联网,应与网联汽车并行推进,实现人、车、路协同交互;水路交通方面的船联网,应融合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的网络;航空交通方面的空联网,应突破空域限制,实现真正的空地互联。

系统协同是高效、安全的重要保障。协同的交通系统包括车路协同,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实现人、车、路有效协同;船岸协同,以船-标-岸为载体的智能航运决策;空地协同,空、地多网融合、协同运行将进一步提升空地一体化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移动互联的综合交通是借助“互联网+”,提升综合交通系统功能的网络化、协同化、智慧化水平。重点包括三大系统:综合交通大数据高效获取与安全管理、关联挖掘技术,多交通方式的物联感知体系;运行状态辨识与出行智慧决策、多交通方式协同服务技术,出行与物流运输综合服务系统;区域交通系统协同优化与高效组织、运行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跨交通方式、跨区域综合交通协同管控设施系统。

智能公共系统将实现交通资源的智能调配,构建城市的智能交通网络。一种是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下,通过人工智能、城市大脑提高交通效率;还有一种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思想,改进交通基础化水平。

飞天汽车的空中快道生态系统

车联网应与网联汽车并行推进,实现人车路协同交互。

阿里云为澳门植入阿里云人工智能ET内核,城市大脑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通过智能技术帮助城市进行思考和决策。

智能运行服务将包括天、空、地交通网络的网联化,实现数据采集和运行决策更快、更全、更准确,以及网联化下的编队行驶、自动避让。利用综合交通大数据更好地洞察、理解、预测复杂交通系统。区块链服务将极大地影响交通领域,举例说明:现在,出行者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私家车,以后将实现人人共享车辆,车辆的所有权是所有人的,共享使用权也共享产权。因为通过机器的信任和智能的合约,实现了高安全性,上下班添加同行的乘客或者免费乘坐另一辆车,将成为常态。区块链技术还将取消收费站,实现自动收取拥堵费和实时调价。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还将影响智能物流,比如,货物量大的地方将自动加收邮费,相反将下调邮费。

智能运行服务还将实现智能响应,也就是交通换乘分辨率精确到分钟级;智能配准,也就是交通换乘距离分辨率精确到米级,比如,通过小尺度气象或交通状态的感知、知识图谱的构建、载运工具的索引等,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智能管家;智能推荐,也就是服务的分辨率可以精确到一个人,或一个团体。

未来交通的案例

未来城市群交通规划将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时空结构建模等;未来的城市出行也将是地面交通协同空中交通,以提升人流和物流的效率;未来的高速公路将是智慧的。未来的铁路也将是智慧的。通过路测的安全监控单位实现空、天、地一体化,通过区块链实现智能编组。高铁的每个车厢都有芯片,每个货物集装箱都有芯片。车和货分组管理,不再像现在运煤车就是运煤的,而是运煤列车也可以运其他货物,混合物流,智能匹配。这列车开出去一段路,就能知道是否盈利。未来的航空交通将实现空中编队,相当于共享航空,定制化到达路线和目的地等。未来交通的智能性,将把人、车、路、货等综合因素都考虑进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不再分家,都纳入交通领域。

车联网应与网联汽车并行推进,实现人、车、路协同交互。

猜你喜欢
网联联网交通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繁忙的交通
抢占物联网
小小交通劝导员
网联大考
网联出世,“收编”第三方支付
交通与汽车的智能化融合:从ETC到网联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