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

2018-08-21 20:45李冬雷
科技传播 2018年15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现状

李冬雷

摘 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新闻采访已经逐渐变成目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的对象之一。现如今信息传播的方式种类不断增加,广播、电视以及网络都已经变成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从而使得新闻采访工作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点。为了能够提升采访工作的有效性价值,便需要对原有的提问方式进行优化,从而能够获取更多信息。文章将阐述新闻采访工作的基本特性,分析当前我们国家新闻采访工作的实际现状,并对于提升新闻有效性的方法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访;现状;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6-0029-02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电视新闻媒体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体形式。基于新时代背景,电视新闻采访的工作又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提问方式也变成了采访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此提高重视,尽可能提升新闻的质量。

1 新闻采访工作的基本特性

1.1 具有很强的现场性

相比于其他采访形式,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现场性特点。对于报道的相关事件,报社记者唔需要亲临现场便能够完成事件描写。而电视记者则必须做到现场采访,否则很容易措施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当事件结束之后,完全没有任何办法对其进行弥补。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新闻记者必须对于社会事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从而可以第一时间赶至现场。

1.2 新闻节目必须注重形象

由于媒体的区别,其采访活动中运用的思维也有很大差别。电视新闻结合了广播新闻“听”的特点以及报纸新闻“看”的特点,因此记者在实际采访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形象思维。不论是选景、镜头角度、运动过程、编辑以及制作都需要达到相关标准,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成报道,确保语言和画面能够有机结合。

1.3 新闻采访具有很强的纪实性特点

电视新闻本身拥有非常明显的纪实性,主要要求记者需要在合适的实际选择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并从典型细节入手展开采访,促使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得到应有的保障。

2 我国新闻采访工作的现状

2.1 由于信息量偏大造成采访难度增加

现如今电视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增加,采访内容已经变成了竞争活动中实际取胜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新闻内容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体育、影视以及娱乐等多个方面,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部分记者将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信息搜集方面,促使新闻内容更具广泛性,而对于和受访者之间的交流有所忽视,进而演变成一种十分单调的采访形式。

2.2 新闻内容过于空泛

由于各类突发情况,部分采访工作往往会中途停止,从而导致其内容不够饱满。因此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其内容基本上都由记者个人臆测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造成大量虚假新闻出现。这种方法显然与新闻真实性的要素完全相违背,影响了节目的质量。

2.3 采访工作存在缺陷

某些新闻媒体为了能够吸引大众眼球,提升收视率,经常会将一些未经合适的小道消息放置在新闻节目中进行播放,从而导致错误百出。如此便会对广大观众带来误导,使得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对其本身的形象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丑化。

3 提升新闻采访工作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3.1 在问题中渗透人文情怀

新闻记者在进行问题采访的过程中,如果选择将人文情怀渗透其中,往往可以取得预想之外的良好结果。但是,一定要注意渗透的程度,一旦过量很容易导致负面影响出现。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不仅可以针砭时弊,而且能够惩恶扬善。特别是近些年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新闻记者也开始对于人文思想方面有所重视。例如,许多新闻节目便开始转换自己的角度,以百姓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和表达。然而,如何能够有效完成人文理念的贯彻是当前新闻工作者即将面对的一大难题。

首先,新闻记者必须充分认识人文情怀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概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技能以及人文修养,将社会两者当作自身工作的首要准则,尽可能将社会中的真实、善良以及充满美和爱的一面传到给广大群众。例如在对于一个在地震灾害中失去母亲的小孩进行采访的时候,相比于自身提问技巧,人文情怀的价值显然更为重要。如果记者并没有从受访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直接向其提问有关于地质以及自身家人的相关問题,则会显得没有人情味,自然也会遭到观众的反感。又如在对于一个高位截瘫的人进行采访时,如果记者一直在提问一些有关于游泳、跑步以及跳舞等需要全身运动的问题,显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受访者很可能直接拒绝予以回答,同时还会遭到批判。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新闻记者的问题没有贯彻人文情怀思想,即便其拥有再好的口才,则同样很难有效完成采访工作。

3.2 所有语言禁忌都需要牢记

记者们在实际采访的时候,首要禁忌便是不能提问一些缺乏涵养且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因为很容易造成广大观众对于本次事件的理解质量受到影响。提出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给予受访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进行回忆和描述,而不是简单地让其回答是或不是。例如,当中日关系由于受到钓鱼岛事件影响的时候,记者对某个街边路人进行采访,直接提问:“你作为中国人,并不赞成日本花钱购买钓鱼岛,是吗?”而此时受访者只能顺着记者的思路回答;“是的。”这种提问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导致受访者很难发散思维,充分表达自身意见,导致新闻的质量下降。为此,记者可以尝试改变提问方式:“近期日本提出要花钱购买钓鱼岛的事件你是否了解?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又有什么反映?有没有人做出了一些反对的实际行为?”这种提问方式显然更具逻辑性,受访者可以将记者设立的问题观点作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发表自身意见,从而使得新闻内容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不仅如此,记者的提问还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性,静止使用任何外行语言。例如,记者在某个学校门口对于小学生进行采访的时候,问起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如何,该小学生回答并不知道。此时记者便会感到莫名其妙,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并不了解当其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

3.3 选择最为合适的采访方式

新闻记者应当根据当前采访的常见以及受访者的身份灵活选择采访方式,在实际提问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各类不必要的问题。诸如,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空泛,涉及的内容一定要简单明了,切入点必须直接了当,且非常准确。例如,在进行“教师利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们的高考证”的时候,有些记者在采访教育部领导的过程中直接问其对于此次事件的具体看法。这类问题的范围过大,很容易导致受访者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其最终给出的回答也很难满足采访的预期效果。基于这一情况,记者们便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时间,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尽可能合理把握整个问题的主线,提升采访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记者在实际提问的时候,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需要做到直截了当,明确访问的重点。例如,某些记者在采访时习惯增加较为复杂的开场白,很容易造成受访者的思维被其所舞蹈,无法有效抓住问题的核心,进而影响了采访活动的质量。

3.4 提升采訪手段的丰富性

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包括很多种,最常见的便是一般性采访、隐蔽性采访以及即兴采访等。现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因此思想也更为开放。所以,记者的提问方式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传统单一的采访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采访工作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情况,新闻记者需要尽可能将多种不同的采访手段有机结合,根据事件本身的情况,选择最为合理的方式。不仅如此,在实际提问的时候,还要做到随机应变,如果受访者由于个人原因导致采访活动受到影响,则还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尽可能促使采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在针对一些具有社会批判性的事件进行采访的时候,记者需要根据当前事件发展的实际态势,调整自身思路以及选用的策略,优化问题,促使采访工作变得更为精彩,进而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的具体效果能够有效体现出新闻记者自身的能力。因此,记者在进行现场提问的时候,需要针对当前的不足,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以此提升新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5(20):188-189.

[2]李文宝.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4):154.

[3]梅巍巍.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新闻传播,2017(6):135-136.

[4]晋扬.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145.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现状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浅探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