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探究

2018-08-21 20:45潘雅萌
科技传播 2018年15期
关键词:展览新媒体技术博物馆

潘雅萌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各领域中。博物馆作为传播知识、信息和文明的途径,文物的运输和保养是博物馆展示的一大阻碍,静态和平面化的展示令参观者感到索然无味。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巨幕投影、全息投影和VR技术的运用都让参观者以互动的形式厕身其间,打造一场超感官盛宴,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博物馆;展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6-0137-02

1 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

1.1 巨幕投影技术的运用

由于环境及空间的限制,古代书画作品在传统的展览中无法长期展示,同时也难以展示长卷书画的全貌,这使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失望而归。但巨幕投影技术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仅可以展示整卷书画,还可以将其细节放大,书画中的景致、人物还可以动起来,使参观者仿佛穿越历史,身临其境,回到了画中所描绘的时代,从而更加精准地感受、了解历史。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现的《清明上河图》是由12台投影仪融合的。把原作放大近30倍,展示了一幅长128m,高6.5m的投影屏幕上,再现了北宋的朝气蓬勃,参观者宛若走进900年前的北宋汴京一样。详细制作过程是:首先用Photoshop将人物的轮廓“抠”出来。由于动态《清明上河图》是原作的30倍,所以人物要确保传神。而后经过身份、背景以及动态表情、行动变化等将人物条分缕析,为技术处理“奠定基础”。用3D MAX或MAYA进行3D建模时,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采用的是超长分辨率视图的正交透视对位技术。将画面进行分割,在根据前面提到的分类,用7个相机来管理透视,同时对7个相机采用了同一的校正技术以保证构图不会错位。为了保证做角色排布时能够基于准确的空间结构走位,在每个镜头下建立了一个虚拟的运动空间。除此之外,地面上逼真的水纹也是一大亮点,它是由26台高流明投影机朝下投射在特殊定制的纱网上完成的。最终通过主机与分屏设备结合,实现一台播放主机同时输出三路视频信号给予投影机,进行相应顺序的画面显示,再用标准三屏映现出来[1]。

2014年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巨型动态版《乾隆南巡图》,采用三维建模技术,运用轨迹设定,边缘融合技术等,将第一卷《启跸京师》展现在了长 30m,高4m的巨幕上,维妙维肖地復原了画中的历史情境,再现了康乾盛世。参观者不单能看到乾隆的一言一行,还可以看到文武百官的着装、出巡仪仗,以及市井风俗和人文地理等,进而更加深入地感受这卷作品的风采。2011年,国家博物馆曾将《乾隆南巡图》在《中国古代经典绘画作品》中展出,参观者在展柜前平均不超过三分钟,而2014年推出的这幅数字动态版,播放时间将近14min,参观者却能坐下来观看,等到播放结束还回味无穷,纷纷去观赏长卷复制品。

1.2 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

全息投影技术是一种联贯虚拟与现实的媒介。全息影像技术以其记录信息完整,冲破了传统影像的约束性,给人剧烈的传神感。经过数字技术还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原,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文物。

许多国家馆在上海世博会中都有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例如白俄罗斯馆将乌克兰国家博物馆的珍藏文物用全息影像技术将国宝以立体的形式展示在参观者面前,这不只搞定了文物运输的高昂费用,且防止了实物损坏,同时让参观者置身其中地观赏到了远在他乡异国的宝物。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考察设备的摆放位置,用Photoshop制张网格表,对文物的长宽底高初步定位,以便建模和观赏时更加真实。然后用3DMAX或者MAYA进行建模,在模型0°、90°、180°、270°四个点放置四个摄像机,根据之前观察的视觉角度和网格数据,调整摄像机高度,然后再进行动作编辑,最后渲染出来投影到360°全息展示柜。

全息投影技术不仅能运用在文物展示上,还能运用到历史场景讲解上。如仅通过陈设文物和文字介绍讲解商周时期文物背后的神话故事不能显现古代文明的魄力,单调平面化的展现形式也不易吸引参观者。如果结合人机互动,便可展现文物的背景、用途等。如三星堆博物馆祭台的展示,结合三维动画与全息技术将祭台火焰、仪式等展示出来,使效果更富感染力。

1.3 VR技术的运用

通过VR技术的应用,博物馆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2016年,Google推出的App——Arts&Culture;。将1 000多家博物馆、数千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无数历史照片和文献汇聚在一起,让用户通过360°全方位的视角感受多个不同国家的不同文明[2]。这个App可以让大家深居简出地欣赏到天南海北的文物,拉近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还可以让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去现场的观众更加真实地观看博物馆里的藏品。

2016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瓷器展上首次使用了VR技术,在斋宫西暖阁展厅安置了VR视频观影互动区域,观众戴上VR眼镜,通过操作手持遥控设备,仿佛置身于考古工地上,并随意地走动。观众还能观看烧造瓷器的窑炉,装烧瓷器的匣钵,以及散落在工地上的瓷片等[2]。同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行走在壁画上的大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VR数字国际巡展项目》活动中也做了同样的尝试。VR的核心技术是追踪和CG动画以及动态环境建模技术。首先用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需要用3DMAX建立对应的虚拟环境模型,用CG动画对场景细节进行描绘、设计等,最后渲染出来。而VR眼镜的tracking,是在博物馆的互动区域内会放置定位基站,它由互相垂直的旋转的发光二极管组成,每隔一段固定时间就会旋转一圈,分别向整个活动区域的横向X轴和纵向Y轴扫射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线,在手柄或头盔上有可以接收红外线的传感器,传感器接收到激光,就会记下当前的时间,然后系统计算出X轴Y轴传感器此时旋转的角度,再根据距离感应器本身的位置,就可以算出这个点的具体位置,定位基站X轴Y轴一分钟内转的次数越多,其精准度就会越高。

猜你喜欢
展览新媒体技术博物馆
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