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釉传色泽润 铁线冰裂器攒珠

2018-08-21 11:37陆扬
时尚北京 2018年8期
关键词:名窑哥窑铁线

陆扬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发展到宋代时,名瓷名窑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出现了五大名窑,宋代也成为瓷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晴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金丝铁线原本是釉料、控温的失误之处,却孕育了哥窑自然天成、无可比拟的美。

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收藏传世“五大名窑”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为了对“五大名窑”瓷器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自2010年至2015年先后举办了官窑、定窑、钧窑、汝窑瓷器特展,今年又推出此系列展的收官之作“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这也是国内首次举办以宋代哥窑为主题的大型陈列展览。

所谓“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器,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2017年11月12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协办的“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在延禧宫西配殿一层展厅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8月31日。展览共分三个单元,分别为:累世遗珍——传世与出土哥窑、哥(官)窑型瓷器;窑址之谜——哥窑与老虎洞窑、龙泉窑的关系;余韵绵长——哥窑瓷器对后世的影响。

本次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和仿哥窑(釉)瓷器113件(套),以及从六家协办文博单位借出的57件(套)传世或出土的与哥窑相关的瓷器和瓷片标本、修复品,以期较全面地反映哥窑瓷器的风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以宫廷旧藏为主,它们或是经前代宫廷传承下来,或是在清朝帝王的主导下搜集入宫,所以流传有序、自成体系。除故宫外,全国主要博物馆哥窑藏品,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哥窑瓷器之名贵可见一斑。

金丝铁线偶有得变弊求艺扬天下

工作人员介绍说,古代文献对哥窑最早的记述出自元代末年成书的《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而关于哥窑的来历,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宋代龍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擅制青瓷而闻名,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哥哥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哥哥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连皇帝都钦定章生一为其烧造瓷器。弟弟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哥哥的釉缸中,哥哥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满窑瓷器的釉面全都开裂了。哥哥泡了一杯茶,想振作精神,忽然他突发奇想,试着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细缝上,裂纹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在粗的裂纹上,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哥哥壮着胆把带有裂纹的青瓷运往京都交差,没想到皇帝眼前一亮,甚为欢喜,要求增加进贡数量,哥窑从此名扬天下。

帝王独爱冰裂美作诗镌刻留世中

纵观哥窑的名瓷,不管是炉、瓶,或是盘、冼,在其釉面上往往散布着长短、深浅纵横的冰裂纹。“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这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咏哥窑葵花碗》中的诗句,道出了哥窑之美。

在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会开裂。哥窑瓷器的釉面上布满这种交织入网的裂纹,统称“百圾碎”。裂纹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大开片犹如铁丝密布于器物表面,称之为“铁线”;小开片的裂纹如金丝般,故称“金丝”。

当瓷器出窑冷却以后,过去直接放到炭黑水里,现在直接搁进墨汁里,拿出来以后,瓷器就形成大块的黑开片,非常清晰。瓷器的釉面要炸裂两年之久,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和空气接触,会氧化成黄色。实际上,“金丝铁线”是时间造成的。

另外,传世哥窑瓷器口边常映现淡紫黑色,而足部无釉处则呈现铁黑色,即形成“紫口铁足”的风格。

哥窑瓷器深受明、清帝王喜爱,清乾隆皇帝则堪称其中的代表。故宫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灰青釉鱼耳簋式炉就是原宫中的旧藏品。该藏品上紧下丰的轮廓特征,浑圆饱满的形态衬托出名门贵胄的雍容祥和,身两侧有—对形如鱼耳的手柄,整个造型古朴大方。乾隆帝对其一见倾心,惊觉其有画中仙的灵妙雅韵,于是提笔作诗——“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并下令让宫廷玉匠将该诗作镌刻于炉底。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刊印《御制诗集》五部,收录咏瓷诗近200首,其中题为咏哥窑者21首。乾隆皇帝还令人绘制《珍陶萃美》图册,不仅涵盖各类哥窑瓷器的图画,还对其种类、尺寸、外形都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描述。不过,通过对这些传世品的比较研究,人们发现乾隆皇帝曾将个别宋代官窑、明代仿哥窑瓷器误认作哥窑瓷器,并为之提诗。

聚沫攢珠釉中浮 成就高俅献媚功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润泽如酥,釉中气泡密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哥窑瓷器的另一大特征——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这些气泡能使得射入釉层的光线产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传说,宋徽宗时期的太尉高俅不但球踢得好,还能预测风雨。这让同朝为官的蔡京很是费解。其实,不仅是蔡京,徽宗也纳闷,高俅对何时下雨独有感应,且屡报屡验。蔡京暗中观察,却一无所获,以为高俅真有预报天气的才能和天赋。徽宗听闻,在认定这是高俅个人智慧后,也想学这个法术,便设酒招待,非让高俅传授不可。高俅实在推不过,只好说了实话。原来,他之所以能准确预报下雨,完全赖于徽宗赏赐给他的一个哥窑香炉。高俅说,他天天把玩这个香炉,只要香炉返潮出汗,三日内必定有雨,灵验得很。

其实哥窑瓷器能测知何时下雨,并不是故弄玄虚。能形成“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因为哥窑瓷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加,遇到釉层无法穿透而凝结成瓷器表面的水珠,从而出现神奇的预报下雨的功能。

惊叹流逝岁月 千年哥窑未解密

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五大名窑”中,哥窑是最富神秘感的一个,窑址至今不明。哥窑瓷器产于龙泉、系章生一所烧的说法自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出现。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中曾谈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正是文献中的类似记载,引发了民国初年人们对龙泉的掠夺式开采。至明代万历年间,高濂的《遵生八笺》中的记述,又出现哥窑瓷器系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所烧造,所用原料和南宋官窑瓷器相同的观点。

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对于哥窑的生产年代,也有“宋代说”、“元代说”等不同观点。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有的还互相矛盾。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哥窑如一颗色彩绚丽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TIPS

故宫博物院·“金丝铁线”哥窑瓷器展

地点: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

时间:2017年11月12日-2018年8月31日

票价:凭故宫门票即可参观,不用单独购票

猜你喜欢
名窑哥窑铁线
逐梦汝窑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哥窑“百圾碎”瓷器的研究与烧制探索
哥窑瓷器揽胜
诊排汽车故障勿忘搭铁线功能与实例
茹世保如是说
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入选“当代十大名窑”
汽车搭铁不良的故障现象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