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份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应对措施

2018-08-22 07:30韩昆阳张雪莲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阻断剂注射剂药师

韩昆阳 张雪莲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用于诊疗和预防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是在治疗剂量(正常剂量)和正确使用方法情况下发生的,多为应用处方药时发生。ADR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医护人员需全面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与水平,强化岗位职责,积极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本研究就140患者发生ADR的表现、类型、应对措施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医院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0份病历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对抽取的发生ADR的140例患者的性别与年龄、使用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140例发生ADR患者中,男46例(32.86%),女 94例(67.14%),60岁以上患者77例;共涉及85种药品,3例为新发的超出药品说明书公布范围之外的ADR,无病死病例,处理结果为好转和痊愈。重复上报ADR的药物具体见表1。

2.2 发生ADR患者的给药途径及ADR报告形式、临床表现140例发生ADR患者中,口服药发生14例,注射剂发生126例,其中中药注射剂28种;医师报告109例,药师报告24例,护师报告7例。不良反应症状:皮疹、瘙痒(56例),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20例),神经系统症状头胀头痛(18例),循环系统症状胸闷心悸等症(16例),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11例);其他症状寒战2例,发热9例,疼痛3例,烦躁不安5例。

表1 重复上报ADR的药物统计情况(次)

2.3 ADR的应对措施上述140例患者,发现ADR后均停用相关药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H1受体阻断剂与激素使用率最高,见表2。患者ADR症状均较轻微,症状自动好转18例,使用单一口服药治疗7例,其余115例均采取肌内、静脉注射给药,125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形式。

表2 治疗ADR使用药品统计

2.4 典型病例病例1:某患,女,6岁,患支气管炎,将0.5 g头孢呋辛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2 d后面部及躯干部出现粒状红色丘疹、瘙痒,停药,给予维生素C片0.1 g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 mg,每天3次,口服,1 d后皮疹痒感逐渐消失。

病例2:某患,女,71岁,右胫骨平台骨折,使用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后患者出现周身瘙痒,皮肤出现片状红斑,停药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与2 g氯化钙静脉滴注,每天1次,氯雷他定片10 mg,每天1次,口服,3 d后皮疹症状消退。

病例 3:某患,男,76岁,肺炎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给予头孢曲松2 g,每天1次,静脉滴注。1 d后胸腹部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立即停用该药,立即肌内注射异丙嗪25 mg,5%葡萄糖溶液100 ml+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 d后皮肤症状消失。

病例 4:某患,女,59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给予红花黄色素100 mg+200 ml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患者静脉滴注红花黄色素30 min后出现呼吸困难、寒战症状。立即停药,吸氧、急查心电图,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呋塞米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二羟丙茶碱0.5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脉滴注,观察生命体征,症状逐渐缓解好转。

病例5:某患,男,72岁,脑梗死,静脉滴注注射用纤溶酶100 U,每天1次,出现恶心呕吐、周身不适,停药后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2 h后症状消失。

病例1为H1受体阻断剂(氯苯那敏)与辅助治疗(维生素C)联用,病例2为H1受体阻断剂与钙剂联用,这两种是治疗慢性过敏的常用方式;病例3为H1受体阻断剂和激素类合用的治疗方案;病例4是激素类与平喘药、利尿剂(促进排泄)联用,是综合急救抢救方法;病例5是胃肠道ADR的常规处理方案。

3 讨论

140份ADR病例,55份为重复上报,左氧氟沙星上报 19次(最多),11次为皮肤症状,表明左氧氟沙星易发生 ADR,在使用过程中,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按剂型比较,注射剂发生ADR的概率明显高于口服剂型,中药注射剂最为突出,上报28份病历。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多,药理作用广泛,生产工艺复杂,其毒理安全性试验正处于摸索完善阶段,该剂型ADR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含有的添加剂如增溶剂、赋形剂、抗氧剂、防腐剂等均有可能诱发 ADR发生[1],而且注射剂 PH、渗透压、不溶性颗粒、热原、内毒素、稳定性等因素也可诱发 ADR发生[2]。发生率最高的ADR症状为皮疹瘙痒等皮肤症状,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的头胀头痛、循环系统的胸闷气短等,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差异、遗传缺陷、病理状态等因素而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即出现中毒反应。例如Ⅰ型过敏反应,主要由敏感人群的组织肥大细胞、血液嗜碱性细胞上的IgE与药物(抗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过敏症状[3]。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率高,随着其生理机能不断减退,肝药酶活性降低,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肾功能减退,可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产生影响,发生ADR[4]。静脉穿刺不成功、固针不利而滚针、侧漏等操作不当等易导致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引发静脉炎等,也可引起全身 ADR,同时输液液体中含有微粒(液体杂质、运输管理中污染、配液操作不当等)可导致ADR发生[5]。

药物ADR发生、定性、上报是一个严谨过程,医师是用药处方、医嘱和整个应对方案的实施者,所以医师上报率最高(责任心与制度约束为前提),药师为处方与医嘱审核者,能较好地收集药学信息,其上报率低于医师;护理人员上报多因医师漏报,作为补充上报,上报率最低。ADR上报材料必须与病历档案一致,由主管医师、护师、药师本着实事求是的上报原则,每例ADR定性由专职药师组织主管医师、科主任及相关专家定性为哪种药品所致,排除联合使用药品,由医师或护师填写上报材料,药师收集药学信息至关重要,药师通过对有过敏等症状处方诊断为线索,追踪患者用药原因,检查药品品名是否为常用不良反应用药,排查退药处方,核查退药原因是否发生ADR,查阅住院医嘱使用药品及病程记录、临床查房等形式收集药品ADR信息、总结材料,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医院制订ADR分析评价和应对处理制度,规定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学习常见药物的功效及不良反应,出现ADR及时进行处理,以降低ADR发生率。针对ADR发生的不确定性,临床科室需配备抢救药品专柜及相关医疗设备,抢救药品包括抗过敏反应药物(如氯苯那敏)、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呼吸类药物(如二羟丙茶碱)、抗休克药物、升压类药物等。对于发生ADR的患者多采取对症治疗及联合用药的方式,H1受体阻断剂、钙剂、激素类、平喘利尿剂等根据症状轻重单用或联用。例如对于呼吸困难、哮喘患者,症状反应明显,多给予联合用药治疗,早期采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与 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联合治疗比激素单用具有更好的抗炎和抗气道重塑作用[6]。对于发生ADR的患者,护理人员按医院规定程序先停药,向医师报告并遵医嘱及时进行抢救,密切注意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抢救过程,总结分析上报;药剂科组织药师在医院局域网公布发生ADR药品的名称、规格、用法用量、配伍药品及应对方案,通过网络宣传给予警示与交流借鉴。

综上所述,发生ADR需及时定性,积极采取对症对因治疗,必要时采用联合用药等应对措施,做好监测预警与信息收集,使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药品。

猜你喜欢
阻断剂注射剂药师
药师“归一”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心力衰竭患者中伊伐布雷定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康复中适宜运动强度的相关研究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
微丝解聚剂及微管阻断剂对藓羽藻细胞重建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