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超声乳化仪行微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8-08-23 01:07贾新兴朝阳市第二医院眼科辽宁朝阳12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晶状体乳化白内障

贾新兴 朝阳市第二医院眼科 (辽宁 朝阳 122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探讨超声乳化仪行微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施以超声乳化仪行微切口手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施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然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仪行微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

白内障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主要是由于眼部晶状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使得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导致晶状体出现浑浊,白内障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其中先天性患者主要是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后天性患者与老化、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1,2]。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对于白内障的治疗多施以手术治疗。白内障手术治疗主要经历了单纯的白内障摘除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等几个阶段,从最初的防盲治盲逐渐转向屈光手术治疗[3]。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属于微创手术范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白内障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此次研究以本院所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予以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治疗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然后观察并比较二者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整个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24~85岁,平均(56.4±1.6)岁。其中52例为老年性白内障,8例为其他白内障。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25~84岁,平均(56.8±1.5)岁。其中51例为老年性白内障,9例为其他白内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和设备:所用人工晶体由德国蔡司提供,折叠型人工晶体选用SN60AT型,其光学直径是5.5mm;所用超声乳化仪为德国蔡司白内障超声乳化仪。超声乳化针头、1.8mm与3mm一次性的专用刀具、灌注式劈核器等均是由美国的博士伦公司提供。

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施以临床常规检查,研究组患者以1.8mm刀在患眼的透明角膜入口,并在合适的位置做一个辅助的切口,然后在前房将粘弹剂注入,行连续的环形撕囊,经水分离和水分层,使晶状体核和皮质分离;运用爆破型超声乳化技术,将晶状体皮质清除,然后将人工晶体以注器推注在囊袋中[4]。将粘弹剂抽吸干净,切口将自行关闭。

对照组患者施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沿患眼巩膜做一个3.2mm大小的切口,将黏弹剂注入,经水分离和水分层后,在核脱出前房以后,将晶体取出,并将人工晶体植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视力情况,并在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此次所观察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施以t检验,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施以χ2检验,若结果有P<0.05,则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明显优越,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眼睛干涩、眼压升高及眼内炎等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白内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眼部晶状体代谢异常而诱发晶状体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眼部晶状体出现浑浊,白内障主要与老化、生活方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白内障是导致视力残疾以及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因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予以手术治疗[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0 0.27±0.03 0.74±0.12对照组 60 0.26±0.04 0.66±0.2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白内障手术其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缩短手术的切口,减小手术创伤,保证术后患者视力的有效恢复,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6]。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白内障手术治疗也逐渐完善和成熟,从最初的12mm切口逐渐向5~6mm的小切口以及1.8~2.5mm的微切口过渡。随着超声乳化技术与人工晶状体的不断发展,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优越,且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表明与小切口治疗方式相比,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其不仅具有微创性与切口小等特点,而且其减少了手术的源性散光,保证散光状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了前房相应稳定性,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因微切口相对较小,有助于减少粘弹剂的溢出,从而保证眼部前房对应的稳定性。然而超声乳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为了避免针头热量灼伤切口,需要以灌注液对切口进行冲刷,以降低针头热量,维持切口的稳定和正常。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仪行微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晶状体乳化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探析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一种与眼镜配套的眼晶状体剂量计佩戴装置的设计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干细胞与晶状体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