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歌中的符码

2018-08-23 17:24陈婧
湖南教育·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近景平仄白鹭

陈婧

如何引导学生探寻诗歌中的符码,在陈琴老师“授之以渔”的《绝句》执教中,我们或许能觅得一二。

一、格式符码

整齐的句式是诗歌特殊的格式符码,是其他任何文字形式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格律诗,它的句式有着严格的规定。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绝句一般是四句,律诗一般是八句。长律一般指八句以上的律诗,长律中五言比较多见,七言比较少见。

诗中文字的完美对仗,也是格律诗特殊的格式符码之一。特别是唐代,诗歌到了鼎盛时期,此阶段的诗歌由“对偶”走向了“对仗”,更彰显出古典诗歌的格式之美。如《绝句》中的“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烟”等,对仗十分工整。

二、声韵符码

诗歌讲究平仄及押韵规则,呈现出特殊的声韵符码,也才有了独特的韵律之美。读诗,应该先从“声音”上探寻。

诗歌讲究平仄关系。基本可以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如《绝句》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都十分分明,而第一、三、五字,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论。除此之外,还有同句相间,同联相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相粘,等等。格律诗最重要的特点是押韵。押韵主要看诗歌偶数句的末尾字,如《绝句》中的“天”字与“船”字,它们就是押“先”韵。在诵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平声读长仄声短,入声短促急收藏。读准声调少拐弯,韵字拖音音绵长”的规则。

三、文化符码

诗歌中大多有寓意深刻的典故或者隐喻,使得诗歌呈现出特殊的寓意之美,有了文化符码。如《绝句》中的“青天”“西岭”“东吴”等,每一个词语都“辞出有典”。

以“西岭”为例。当时正逢唐朝鼎盛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杜甫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旁的西岭山上的积雪,以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表达的意境更为深远。同时,杜甫少年时就怀有报国之志,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了重展的机会,多年的战乱也得以平定。所以,这种顽雪消融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诗向会人吟”,诗歌中特殊的文化符码,没有一些文化底蕴还真的难以发现。

四、意象符碼

诗歌中的动、静、色彩、词性及空间转换的手法,是诗歌“特有的镜头”拍摄出的意象符码。从这个层面讲,每一位诗人都是杰出的摄影师或导演,他们都非常擅长应用“蒙太奇手法”。

如《绝句》,杜甫首先把镜头对准近景,映入眼帘的是近处翠柳及藏于柳梢的黄鹂。然后,把镜头拉向高远的天空,看到了苍穹中一行行展翅翱翔的白鹭。紧接着,镜头发生变化,从青天白鹭切换至近窗远景,从窗上的残雪看向远处西岭的千秋之雪。最后,把镜头拉近至门口停泊的船只,虽是近景,我们却仿佛看到了古代战火纷飞的“东吴”,叱咤风云的孙权……诗歌中的画面、场景、颜色、动静等切换自如,从近景之美到远景之悠,从实景之美到历史之思,无不彰显出作者高超的“摄影手法”。这种特殊的文字成画,成就了诗歌特有的意象之美。

(作者单位:长沙华夏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近景平仄白鹭
近景摄影测量在大型边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
海边遐思
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春天的马蹄声
“逾”与“愈”不同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花卉摄影“三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