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至异域的文化礼物——妈祖文化生根“丝路”

2018-08-24 07:51吉峰张恩普
关键词:妈祖丝路文化

吉峰,张恩普



传至异域的文化礼物——妈祖文化生根“丝路”

吉峰1,张恩普2

(1.莆田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 莆田 351100;2.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长春 130024)

从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传播发展的历史、现状、远景论述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从文化认同、文化符号的赋予及意指实践,再到对异域传播的言说策略三个维度进行梳理,重点突出了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对于增进人民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和谐共赢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海丝;妈祖文化;异域;传播

一、 历史:“海丝”之路助推下的文化认同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之路),是由法国汉学家于1903年在《西突厥史料》中率先提及的概念。主要是指海上的三条商品运输通道。主要包括:“北线沿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海岸线南下,然后经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列岛的北部,或者横渡黄海、东海到达朝鲜和日本;中线是从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海港经海路到达东南亚诸国;西线是从中国的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1]。这个称谓颇有争议。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所运输的商品都不仅仅是丝绸,“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2]。不过,笔者认同陈支平教授的说法:“关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问题,只能采取约定俗成的办法。既然社会各界约定俗成使用了‘海丝’一词,我们也就不妨喜闻乐见,一道使用‘海丝’这一称呼,免得别开生面产生出‘海瓷之路’、‘海茶之路’之类的称呼,弄得大家更加糊涂,更加争论不休”[3]。

聚集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有商业、政治、智慧与艺术,历史事件与人物显现出了多维的影响与意义。就像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上,看似穷兵黩武的亚历山大大帝,在面对异质的宗教与文化时,恰恰选择了包容、仁和的策略。海上丝路所遇到的境况也是如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妈祖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传播历久弥新,妈祖信仰从北宋初期到现在已经有千年的传播历史,不断出现新的传播特征。妈祖文化的传播地域也颇广,从福建莆田向南到达泉州、漳州及广东的潮汕地区,由国内民众向海外大众传播。从中国南端的北部湾到辽东半岛北端的丹东,都有历史悠久的妈祖信仰。目前,在世界各地有近五千座妈祖庙,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众也高达两亿人。“妈祖文化先天根基建立在民间妈祖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后天又受儒、释、道三种文化的沁浸,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普世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4]。恰如笔者在《闽台妈祖文化传播研究》一书中所言:“任何受众都可以基于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理解层面,去感受妈祖文化的魅力,继而接受妈祖文化故事中某些有益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5]。

从南宋时期开始,妈祖文化在海丝之路的经济助推之下,将其文化的种子一路沿途撒播,实现了文化的穿行与交流,将妈祖文化思想生根丝路,向异域传递了一份文化的礼物。《莆田市外经贸志》中记载:“宋代兴化军与海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10多个,主要阿拉伯半岛、大食(统指阿拉伯地区)、阁婆(印尼爪哇岛中部)、三佛齐(苏门答腊岛东部)和高丽(朝鲜)、日本、琉球和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和中南半岛,以及香港、台湾等。特别是泉州刺桐港对外贸易非常兴盛,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广大海商在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将妈祖文化传播到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乏,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有关妈祖传播历史文献记载并不多,只有港澳台地区的妈祖传播情况记载比较明确。据台湾《林氏族谱》记载:‘北宋初,北方流民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即妈祖)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6]略举几例以展示海丝路上的诸多国家对于妈祖文化的认同,如下图所示:

“海丝”之路上的部分国家妈祖文化认同情况 日本建有妈祖庙一百多座[7]。 越南仅胡志明市就建有多处妈祖庙并且香火旺盛。 泰国将妈祖文化与当地宗教融合一处。 朝鲜《朝鲜王朝实录》对妈祖文化有提及。 马来西亚有35座天后宫[8];马六甲拿督颜天禄。 菲律宾建有100余家妈祖庙[9]。 新加坡有50余座妈祖庙,新加坡的道教总会在2015年赴湄洲岛组团祭拜并交流。 印度尼西亚有40余座妈祖庙。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大名的中国事物》、《大中华帝国》中都有提及妈祖文化[10]。 加拿大2006年,加拿大卑诗省坎伯兰市长贝茨·弗雷德亲赴妈祖故乡湄洲恭请一尊妈祖神像到坎伯兰市[11]。

妈祖文化展示了我国的一种海洋文化气质,即:“变革图强思想、探索冒险精神、全面开放理念、吃苦耐劳品格”[12]。海丝之路上的异域人民在从事贸易的同时,也在彼此学习、借鉴着思想,在沟通中得到启发,在文化认同中得到生命的拓展。

二、 现状:“圣域”功能的赋予及意指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动员一切可供利用的文字或非文字性材料,也就是说要将视角放置于皮尔士(Charles S.Peirce)所理解的广义的文化符号范畴(或者叫泛符号系统),而绝非仅仅局限于文字形态的经典文本符号。精英圈层主要是对妈祖信仰则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其升华为文化形态,一部分学者长期坚持做一些妈祖文化文本的记录和整理工作,这些文本包括经书、碑文、志传等。书写形态标志着文明时代下的文化刻录,大量有关妈祖文化的意识被文字记载下来。从此,文化思想的保存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摆脱了口传文化中记忆的偏差。不过作为一种分享、补充文化记忆的新的形式,记录者在书写形态的传播中凸显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他们在对文化仪式、传说的复制、抄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自己的想法,对文化思想中的部分细节做了局部的增补,使得妈祖文化的内涵逐渐扩大。

时间和文化历史的种种仪式和关键概念被传播者和记录者重新表述。而作为普通民众鲜有去关心妈祖信仰之中蕴含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像信奉佛教的普通信徒一般也不会有兴趣去研究佛教的“四谛”、“八正道”、“三十七品”等佛教文化精要。再如道教的普通民众信徒也不会在意道教全性葆真与顺其自然的哲学理念,而会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长生久视的层面,渴求能够通过修炼和其他的神异方式获得长生不老的目的。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无论是妈祖信仰也好,佛教、道教或其他宗教也罢,都是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自身无力实现愿望的一种解决途径或者说是情感寄托渠道。用一句话概括:在民众自然的妈祖信仰世界里,信众对妈祖文化的仰慕带有明显的世俗性。那么,妈祖庙作为“圣域”传播功能便脱颖而出。

《福莆仙乡贤人物志》中有言:“明代,自永乐三年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以后,妈祖行宫从中国走向世界。琉球王国先后创建2座妈祖行宫,其中一座就在华裔聚居的久米村,称上天妃宫。另一座在琉球首邑那霸,名下天妃宫,琉球国王尚巴质所建,这是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座外国妈祖行宫。这座行宫建在天使馆。延宝二年(1674)《重兴分紫山福济寺记》记载,(日)本朝正保年间(1644-1646),有道人缚茅以居,奉天妃圣母香火”[13]。

妈祖庙是在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催生而出的建筑,自然也隶属于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体系之中。作为海洋文化立体式传播下所催生而成的典型文化场域,妈祖庙形成了一个展示海洋文化气韵的“神圣空间”,是海洋文化的符号式呈现。而这个圣域由于历史、政治及社会的诸多因素推动下,愈发凸显了其文意指的表征功能。作为传播符号,这种独特的文化建筑通过被表征的方式苞括并传播着特定的文化意蕴,这也极大地拓宽了妈祖文化思想传播的路径。

卡西尔(Ernst Cassirer)将人类的诸多文化样式,归于符号体系。人类秉承文化而创造了各种符号。同时,置身于自己创造的符号场域,又重新对于文化进行编码与译码。卡西尔指出:“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从被动接受在世界直接给予的事实而来。人的哲学就是文化哲学,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14]。藉此而言,妈祖庙不仅仅蕴含系统的海洋文化思想精髓,同时,作为一种实体化的建筑符号,它还被表征为可以寄托历代妈祖信众精神信仰的一个重要空间。妈祖庙为统治者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文化工具,为精英圈信众们提供了心灵重心的落脚点,也为普通的信众提供了一个对于妈祖文化想象与膜拜的人文场域。“人类的信仰常常会表现在建筑上,都是一个信仰的空间”[15]。这正是妈祖庙所起到的不同于相关文本典籍的重要作用。

文字符号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存在一定“门坎”,特别是妈祖文化相关的经书、文学作品等典籍,普及程度不充分。作为非文字符号的妈祖庙,在妈祖文化思想传播方面具有比文字典籍更加具象化、立体化、神圣化、仪式化等优势而存在并延续。其文化认同性也在政治与文化的共同表征下被不断构建与强化,成为文献资料助益之元素。斯图尔特·霍尔甚至更进一步肯定了非语言文字符号的传播功用:“各物品常常被描述为来自过去时代的文献和证据,而且被看作文化本质的原始物质化身,可以超越时间、地点的变迁和历史的偶然性。它们的物质性提供了对稳定性和客观性的一种允诺;它暗示了一个稳定的不模糊的世界”[16]。人们对于妈祖文化的概念、观念和感情,通过妈祖庙这种符号承载和传播显得尤为直观。

民众对于妈祖文化思想的信仰,有时甚至可以直接抛开文本,直接在实体符号中得到感知。这种情况类似于一个笃定的佛教徒,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没有读过《金刚经》、《心经》、《大藏经》等佛学文本,而是仅仅通过在寺院烧香、膜拜,就实现了自己的信仰上的满足感。妈祖庙在中国,从诞生之日起,便承担了重要的“媒介域”之传播使命。在文化意指的运作之下,妈祖庙作为一种非文字传播符号,成为民众心中的彰显妈祖文化的“神圣空间”,并具有其传播文化的独特性。妈祖庙在海丝之路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独特的跨文化传播功用。

三、 远景:妈祖文化对异域传播的言说策略

其一,技术言说策略。“新兴媒介”对文化传播表现形式的“可视化”塑造与表现内容的“微化”塑造,形塑着当前的妈祖文化传播领域。“互动性”也是新兴媒介的首要特性,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影响着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特性与新兴媒介改变了信息的组织和获取方式相关,因为新兴媒介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生产内容,其用户也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来获取内容,再创造、重新编辑等行为模式成为互动媒介时代的主要生产力。这不同于以往大众传媒如书籍、报纸、杂志、音乐和电视中的内容都有非常清楚的开头和结尾,以“线性的”方式生产。新兴媒介确立了用户的主导地位,用户能够及时的、准确的在媒介中呈现自身创造力。

妈祖文化中体现出“互动性”的元素有很多,这与它作为民间信仰,需要与信众之间紧密联系有关,也有信众以妈祖为信仰,需要在祭祀活动、文化活动中传承妈祖精神、感受妈祖庇佑有关。新媒介中常见的“互动性”形态有留言评论、转发、分享、投票、定制等,音像播放过程中的快进快退、回放、跳过、点播等。路奇版电视连续剧《妈祖》播放期间,剧组便开通了《妈祖》官方博客和微博,观众纷纷通过这一平台与演员刘涛、林心如等留言交流。网络BBS空间如福建论坛、莆田小鱼网论坛等,可以通过设置妈祖文化的相关议题,让广大网民参与互动。尤其重要的是,此类互动使得妈祖信俗逐渐日常化,对妈祖形象“祛魅”、非神化与还原成“人”这一主格。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使妈祖文化传播呈现出“移动性”图景。台湾盛大的宗教盛事“妈祖绕境行”中便很好的运用了定位技术,完成了“移动性”的转型。这一文化与宗教盛事中突出的妈祖文化传播“移动性”图景,为活动主办方与信众之间的信息共享、互动提供了一个借鉴意义显著的路径。此外,妈祖文化传播于技术化时代背景下与“电话卡”这一传播媒介上有着关联。“电话卡”伴随电话的发展而兴起,不管是公共电话还是移动电话,妈祖文化主题的电话卡均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也成为了“移动性”图景的注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以妈祖题材为内容的电话卡约有500 多枚(其中中国大陆约350枚、中国台湾约80枚、中国香港特区约5枚、中国澳门特区约35枚,其他国家若干枚)[17]。旨在促进妈祖文化更广、更远的传播。

“妈祖文化传播信息平台”还展示出了“平台性”图景。这一由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与中国联通莆田分公司合作建立的传播平台,“它的短信互动功能可以实现平安信息包、短信祈福、短信求签、短信上香、短信点灯等;它的WAP、GPRS平台可以通过手机收看妈祖新闻、妈祖故事和旅游景区介绍,可以下载妈祖颂歌和妈祖图像,它的声讯系统可以收听妈祖故事和妈祖颂歌,通过联通妈祖卡可以随时随地祁求妈祖护佑”[18],这一基于技术化背景下的妈祖文化传播平台的建立,反映了由妈祖文化传播机构主导的主动拥抱新兴媒介的愿景。

类似的妈祖文化平台在网络传播中尤为常见,相关组织建设了多个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其中较为知名、访问量较高的有:由妈祖文化研究院、湄洲妈祖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台湾鹿港天后宫、厦门博鼎智文联合主办的“妈祖文化交流传播第一门户”中华妈祖网(http://www.chinamazu.cn),其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指导下进行信息发布、开展活动;由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开办的湄洲妈祖祖庙网(http://www.mz-mazu.org.cn),于2005年之前开通;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与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天下妈祖网”(http://www.mazuworld.com),提出了“用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用妈祖精神传播妈祖文化”的传播宗旨。以上这些网络传播平台大都有开设一个栏目,提供给信众一个点亮心愿、祈福妈祖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借力于网络的超链接与海量存储,使关于妈祖文化传播的资料极其丰富,如中华妈祖网中的妈祖题材的电子音乐、电子书等,为信众创造了一个集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的妈祖文化传播媒介生态。

媒介聚合是当今新兴媒介发展的主流,它将新媒体内容的各种各样的类型合成一个新兴的、完全整合的和互动的媒介形式,而不是网络发展初期那种简单的复制传统大众传媒的等效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传送内容。“聚合性”刺激了媒介内容生产和发行整体的一次重组,同时反过来又导致了大众传媒模式的一次彻底的重新设计。在这一视野中,可以以当前较为常见的“聚合性”新兴媒介为例来解读妈祖文化传播图景。

微信公众号“中华妈祖”(chinamazu),是“中华妈祖网”操作的公众平台,有妈祖之声、妈祖社区两大一级版块,推送与妈祖信俗、活动、旅游、互动服务等信息,大致是每天推送一次消息,符合微信订阅用户的阅读习惯,其聚合了网络平台的精华信息,并加以适合移动传播的版面设计,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完成了一次初级的“聚合性”。若论更为高级的“聚合性”,则应是“客户端”这一形式,以独立APP为独立传播平台,能更为精准的定位、传播信息。实际上,在移动互联时代,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屏幕为传播载体,是传播信息与传播渠道的双重聚合所在,因此,妈祖文化传播应结合新兴媒介趋势,主动利用新媒体、适应新媒体,在大众传媒之外,开辟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以“关键视像”为呈现原则,优化妈祖文化传播媒介生态,积极建构妈祖文化传播媒介伦理,创造出技术化社会中妈祖文化传播图景的“新兴”特性与未来。

其二,娱乐言说策略。在妈祖文化传承的传统活动之中,出游、阵头等祭祀活动本身就包含大量娱乐表演的成分。在特定的环境下,妈祖文化娱乐式信息就像西多尼·罗杰森就像信息魔弹一样,由于妈祖文化的感召,陌生人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关照和帮助之下,也反映出妈祖文化对国民素质以及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在世界各地妈祖文化活动的现场,人们为之狂欢、激动、流泪……这些表现固然有着宗教神话色彩的笼罩,但是娱乐元素对民众的吸引力也绝不能轻易忽视。

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参与并观看这些活动的群众不见得都对妈祖信仰有多么笃定。就是说,魔弹效果论在妈祖文化娱乐式传播中也不是百试百灵。因为参与活动的很多民众更多的是被娱乐化的气氛所感染的,无意识地把妈祖文化活动当做节庆日一般去感受欢乐。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关注是娱乐本身,而对妈祖文化的接受是微弱的。不过,娱乐式传播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传播方式,毕竟那些连对妈祖信仰坚信不疑的大量信众,也会通过亲身体验大量主题娱乐活动,会强化原有的意识,感到幸福和愉悦。“只有世俗活动能驱散宗教里的疑虑,给人带来恩宠的确定性”[19]。从这个角度而言,妈祖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是一种必然发生的情况。

其三,产品言说策略。“现代经济增长是与文化变迁不可分割的,这种文化变迁通过道德和信念的传播而得以实现”[20]。任何一类文化商品,无论是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亦或是其他社会消费对象层面,都在思考着如何能扩大自己的传播路径,改善传播和营销机制,更加有效地促进商品的销售。恰如IBM当年的广告词所写得那样:“我们如何能够在更多的地方向更多的人们出售更多的产品呢?”妈祖文化想要进入市场,就要积极分析市场上的文化产品需求,努力设计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

在整体的产品营销观念上,提升妈祖文化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改善服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信心,为文化产品打开市场。在艺术性方面,妈祖文化产品在唯美的理想上,要传达出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表现出一种不可替代形式之美。唯美与消费呈现了一条平行关系。唯美主义最早是由一些文学史上的英国艺术家和批评家们最先关注并予以实践的。譬如诗人欧内斯特·道生、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克里斯蒂·罗塞蒂、文学家王尔德、马克斯·比尔博姆、艺术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威廉·莫里斯等。文化产品被审美艺术所侵染,消费者的感官会被周边各种商品的感官洪流和景观印象所过度刺激。如今的妈祖文化与商品美学的联姻也是势在必行,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妈祖文化的市场化传播需要极力展现出独特的神韵,以弘扬主流的传统文化为主导。颂扬妈祖文化中的大爱精神,崇尚和平的信念,不能在市场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迷失。注重妈祖文化商品的包装,参照当地的自然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消费水平,做到合理、适度地包装。

在服务方面,提倡人际热情式商业服务。让·波德里亚曾认为人们消费的日常性,正在被一整套人性化的交流网络所侵入。在消费服务中凸显人际交流所珍视的因素,如人际关系、热情、真诚、关切的服务模式等。在笔者看来,这至少不是坏事。文化商品更重在文化层面和心灵层面的沟通,看似亲密的人性化服务,能够有效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情感的符号成为了文化商品及其营销服务的延伸,被管理阶层日益关注和干预,操纵这种情感符号成为商家形象象征符号体系的序列,并将其职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很多文化商品在营销的时候,都注意对这种热情式服务。妈祖文化商品的推广,单靠信众对妈祖的民间信仰元素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量的服务层面还有很多,将服务态度在情感层面做到标准化和平等化。消费者不能容忍自己在消费环节感受到被怠慢、嘲笑或其他不友好的情况存在。譬如景区的服务态度是否让前来旅游的消费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本地的景区导游及景区观光车是否有拉客、宰客的现象?为消费者提供的购物环境是否宽松,有没有强买强卖的情况存在?景区相关的妈祖文化商品或是餐饮住宿的提供,是否存在漫天要价的情况?这些潜在消费因素都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自身的文化口碑。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做到发挥妈祖文化最大的市场价值。

在妈祖文化营销传播时注意分销渠道的成本、投资方面的资金要求、市场覆盖、考虑自身商品和企业的特征以及分销渠道系统建立的连续性等方面问题。合理的价位是文化商品顺利销售的保障。作为国际营销组合的核心要素之一,合理的价位是妈祖文化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在价位制定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际通用的“撇脂定价法”或是“渗透定价法”。即要么把价位定很高,以确保快速收回投资,亦或是将价位定得偏低,吸引消费者。待到销路打开以后,再适当见机提升价位。妈祖文化产品的消费价格应合理定位,并有层次划分。价格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者会依照自己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得失,去衡量消费价格与其商品的价值是否匹配。也就是所谓的划算不划算。文化类商品虽然附加了文化层面的价值,但在商品价格方面也不是没有上限的。物美价廉自然会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反之,则会降低消费者心中对该文化商品的满意度。当然,现代消费越来越趋向精致和高级,不少文化商品在质地做工、技术构成以及文化象征等层面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展现。商家按照文化商品的质地、设计、技术含量、文化内涵等层面,将消费品分为高档、中档、低档,便于不同购物能力的消费者自由选购,是积极的销售做法。

在妈祖文化商品的促销方面,通过广告、人员的推销、和公共关系开展等路径,积极拓展文化产品,并且不断塑造良好的妈祖文化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形象。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扩大妈祖文化商品的品牌知名度,对相关的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在公共关系的层面,充分把握每一次妈祖文化国际交流和妈祖文化博览会的契机,开展商业交易活动。

结语

随着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概念开始广泛普及,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使得“一带一路”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出来。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的话来说:“重视历史与现今的关系,对于未来发展会有极大帮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以维护共同贸易和文化遗产的名义,重金投资将自己与西方绑到一起的丝绸之路的原因”[21]。友善与文明,是人类营造共同福祉的基础。文化在交流中彼此理解,与他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而非用战争和威胁,如此,才能维系自身的发展,保持合作与共生。葛剑雄称:“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再现,而是一种创新。”力图打造共通、共存、共融的新局面。

[1] 于光胜.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障碍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7(5):155.

[2] 李文浩.揭秘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J].智慧中国,2017(7):71.

[3] 陈支平.关于“海丝”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史哲,2016(6):92.

[4] 吉峰,张恩普.妈祖文化如何传播与营造“媒体奇观”[J].传媒,2015(6):60.

[5] 吉峰.闽台妈祖文化传播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84.

[6] 蔡天新.古丝绸之路的妈祖文化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2015(6):54.

[7] 童家洲.日本、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EB/OL].(2013-12-30)[2015-06-10].http://www.chinamazu.cn/rw /gd20131230/21915. html.

[8] 李天锡.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初探[J].莆田学院学报,2011(1):1-7.

[9] 林明太.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J].集美大学学报,2015(4):5.

[10] 周金琰.妈祖文化-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传承[J].中国海洋报,2017(2):2.

[11] 王丽梅.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J].五邑大学学报,2016(1):15.

[12] 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18-22.

[13] 印度尼西亚兴安同乡会编.福莆仙乡贤人物志[M].莆田: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37.

[14] 恩斯特·卡尔西.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

[15] 蒋勋.品味四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2,193.

[16] (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5.

[17] 程元郎,洪志宝.妈祖题材电话卡综论[J].莆田学院学报,2013(4):11.

[18] 侨乡时报 .妈祖文化传播信息平台开通传播史上大飞跃[EB/OL].(2017-01-23)[2015-05-14].http://www.fjsen.com/taiwan/2007-01/23/content_441132.htm.

[19]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2.

[20] 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67.

[21]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44.

Cultural Gifts to Foreign Countries——Mazu Culture Rooted in “Maritime Silk Road”

JI FENG, ZHANG ENPU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zu culture and maritime silk road from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mazu culture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From the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symbols and refers to the practice, to the narration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 in a foreign land three dimension to comb, highlights mazu culture on the silk road on the sea in enhancing people's communication, promote the hearts and minds are interlinked, the prominent role of harmonious win-win, etc.

Maritime Silk Road; Mazu culture; Different region; spread

G206

A

1008-472X(2018)02-0105-07

2017-03-17

2018年度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闽台妈祖文化传播研究回溯与前瞻;2017年度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7R0101 );2015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吉 峰(1980-),男,吉林长春人,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传播研究、媒介与文化产业研究;张恩普(1954-),男,辽宁兴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推荐专家:

陈祖芬,莆田学院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 妈祖文化。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教授,研究方向: 华夏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妈祖丝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妈祖祭典
丝路梦
谁远谁近?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