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标要求,提升语文素养

2018-08-24 10:50全洪姝徐梦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标命题试题

全洪姝 徐梦莹

语文学科的考试,在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强调对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对语言积累的考查呈现出立足课标、回归传统、关注热点、突出考查语文综合素养等特点,中考语言积累试题的命题趋势值得关注。

为了能从纵向的角度来展示语言积累试题近几年的变化与发展,笔者在2013-2017年连续跟踪了22个省市的23套中考试卷同时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分别从测试内容、赋分情况、题量分析、题型分布和试题位置五个方面对语言积累部分试题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笔者根据近五年语言积累试题的命题特点做出未来语言积累试题的趋势展望,期望給读者以思考与启发。

(一)变化趋势

1.测试内容。在字音题的考查中,笔者对2013-2017年五年中考23套试卷统计后发现,3500个常用字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同时非常用字考查的内容越来越多。2013-2017年共考查了370个常用字,181个非常用字,常用字的考查多于非常用字,这是因为常用字使用频率高、学科分布广、时间跨度大、构词能力强。但是,单纯使用常用字无法满足学生对汉字积累程度的需求,所以,对非常用字的考查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字形题的考查中,仍然以同音字中的形近字和形异字的辨析为主,其中,尤以同音形近字考查内容最多。字形考查频率最高的字,往往是最容易出错的常用字,如消(销)声匿迹、因地治(制)宜、眼花嘹(缭)乱、通霄(宵)达旦、物竟(竞)天择、多姿多采(彩)等。与此同时,中考语文试题字形题目的考查更关注生活中常用汉字的书写,重视常用字的规范化。在近义词的考查中,以实词和成语的近义词辨析为主。实词大多考查了形容词和动词的辨析,这些词语多用于表现性质或状态,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成语一直是中考语文相对稳定的一个考查点。中考对成语运用的考查,绝大多数是以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形式出现的。成语有助于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对常用成语应该做到了解含义、正确运用、准确判断。

2.赋分情况。首先从横向比较来看,语言积累试题的赋分范围相对稳定。2013-2017年语言积累试题的赋分范围均在2-13分。这说明中考语文试卷关于语言积累部分的命题思路已经相对成熟,赋分范围也比较稳定。赋分的分值越来越集中,从具体的赋分来看,以4分居多,其次是7分。其次从纵向比较来看,语言积累试题的总赋分有稳中略降的趋势。

3.题量分析。语言积累试题量基本集中在2-3道,其次是1道和4道。题量在相对集中的情况下也有分散的情况。纵向来看,近五年试卷语言积累试题题量基本保持稳定。

4.题型分布。横向来看,语言积累部分试题以客观题为主,其次是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题目,单纯使用主观题相对主客观结合题数量较少。其中,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受分值和题量的限制不适合全面考查学生语言积累的程度,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又能够考查学生语言积累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纵向来看,选择题型在总体占据优势的基础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填空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预想,未来中考测试中,语言积累部分单纯通过客观题考查的比例有可能逐渐减少,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可能会增加,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体现出命题者对更合理的测试形式的一种探索。

5.试题位置。多年来语文试卷的基本结构较为稳定,命题者一般将语言积累试题放在试卷的第一大题(知识积累与运用板块)进行考查。但是近年来,语言积累试题出现在多板块之间的情况越来越多。试卷不但在语文基础、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做到每个板块各有侧重,相互配合,而且在每个板块中也注重内容和考查能力的相互勾连。

(二)趋势展望

1.落实“课标”要求,测试内容重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一能力的考查。“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命题者依据课程标准、地方具体情况命制试题,在传统的汉字音形义三大测试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正在努力挖掘更为细致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更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测试内容。如在中考试卷中考查汉字笔顺笔画既与低学段基础知识相结合,又与当前社会现象密不可分。随着手机、电脑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中考试卷中设置此类题目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说明命题者关注“课标”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标”还要求7-9年级学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这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写正确、写工整的基础上,还要写美观。要想写美观,就要进行书法练习,而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北京市2015~2017连续三年考查了书法,涉及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四种书体以及刘炳森、颜真卿、怀素、王羲之等名人作品。2015年南京还考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名家名帖出现在考试中,一方面融入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另一方面还带动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2.关注传统和生活,测试材料更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学科越来越强调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生活体验、文化教养、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七个方面的内容……语文知识、生活体验和文化教养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厚博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学生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近五年的样本卷来看,语言积累试题的测试材料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和时事热点,命题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地域,贴近考生,与时俱进。如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涉及了对联、书法、诗词、龙舟赛等。对时事热点的考查则涉及到了:高新技术,如C919、3D打印;热播影视,如《人民的名义》《中国诗词大会》《摔跤吧,爸爸》;热点新闻,如工匠精神、一带一路、阿尔法狗。对生活的关注涉及到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如作文大赛、毕业典礼、国学大赛、艺术节画展以及招牌广告、食堂菜单。测试材料的丰富多样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测试材料的丰富也源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层出不穷的时事热点等内容作为测试材料,力求创设生活情境,灵活考查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重视自身体验;关注传统习俗,重视文化的积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教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语文”的学习观,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生活百态,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不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做到学以致用。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要努力改变原有的问答式课堂,尝试通过项目学习的形式,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要多开展活动,如演讲、辩论、时评、专题阅读、制作小报、设计出游路线、撰写策划书、采访身边的人物、为招牌中的汉字纠错等,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处处留心皆语文。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提高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3.提升语文素养,测试形式更综合。在网络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语文课程应该在注重读书、传承文化、积累感悟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发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渐染熏陶,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然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考试题的命制也应该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这种综合性和实践性。

综合性首先体现在测试形式上。从近五年的试题命制来看,利用句子或语段,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考查形式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两者结合的测试形式,更能检查学生在积累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上,正确书写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其次,综合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2014年安徽省第2题将语文与生物知识相结合,2015年北京市第2题和第8题将语文与地理、历史知识相结合,都是在此方面做出的尝试。

再次,综合性体现在实践性上。“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近五年中考语言积累试题在突出语文素养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层次、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例如情境表达题目,给外地朋友介绍北京特色美食、写连环画点评等,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过程充分展示出来。

最后,综合性体现在创新性上。命题时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设置的试题更加开放灵活。单就“语言积累”部分而言,2016年北京卷和2015年宁夏卷设置了利用汉字字谜来考查学生汉字基础运用的题目,这种题目在测试学生辨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还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文化性。2017年山西“读·思”板块中设置了要求学生根据“春”字演变的图片进行判断选择的题目,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图片可以了解到汉字演变的顺序、造字法、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是一道客观题,却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创新性。再如2016年北京第1题,要求学生从四幅不同书体的“福”字中,选择一幅贴在自家的门上,并说明该幅字属于哪种书体,说说选择的理由。四幅“福”字,同时涉及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四种基本书体,学生要能够根据知识积累进行判断,这道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总之,2013-2017年语言积累试题,依据“课标”要求进行考查,稳中求变。测试内容更加细致,测试材料不断丰富,考查重点更加明确,综合实践能力更加突出,这在未来中考试题中有可能会持续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正逵.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猜你喜欢
课标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