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8-08-24 10:50杜丽君丰建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探究性散步目标

杜丽君 丰建霞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课堂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主要指标。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一定的目标,阅读文本、观察生活、妥善表达,独立摄取知识、总结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活动。[2]

网络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而广阔的知识大仓库,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各大网站上的数量十分惊人,虽然这些教学设计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较多,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以教育部审定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散步》为例,在万方数据上选取了30篇教学设计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探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性学习。

一、语文教学设计中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内对于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学习目标研究、学习特点研究、学习内容研究、学习模式研究等,这些成果虽有进步意义,但大多缺乏可操作性,很难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实践当中,因此教学设计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我针对日常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如何突破传统教学设计的问题,初步探讨语文教学设计中探究性学习设计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一)探究目标的具体化

探究目标是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指挥棒”,是提高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对比30多篇关于《散步》的教学设计后发现,接近45%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探究目标的设计流于表面,挖掘不深,没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例如,《散步》教学设计(《课堂内外》2014/01)中,其目标为: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这三个教学目标几乎有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第二个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怎么探究?探究什么?该老师都没有明确交代,定位模糊。这样的设计在教学中,探究目标是很难达到的。

由此,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探究目标具体化,准确地表述出自己接下来探究的内容,是值得我们精心设计的。笔者针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探究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探究内容的合理性

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3]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也并非所有可探究的内容都符合探究教学的整体计划。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教师选取某一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建构知识体系,这样的内容才具有探究价值。在教师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找到这样的内容来进行探究。通过对搜集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接近有40%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都存在空洞、泛化、不合理之处。如《素质教育论坛》(2016年第17期)的一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1.一次探究:通读课文,编拟学习提纲:

①作者基本情况;

②读准“戚、熬、歧、霎、粼、拆”等的音,弄清“信服、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等词的意思。

③文中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二次探究

【讨论明确】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讨论明确】 拼读加点字的读音:

戚( ) 熬( )过 分歧( ) 霎( )时 水波粼粼( ) 拆( )散

【释词】

①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文中指相信而听从。

②分歧:(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

③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④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三次探究

①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②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作品中那些确定性因素是不适合探究的,如果对作品中本没有争议的字词、背景、段落等进行探究就是浪费时间,只能使语文探究性学习浅层化、庸俗化。[4]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探究内容是具体化的探究目标,因此,探究内容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中探究性学习能否实现“省时”“高效”。从搜集的30篇《散步》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学设计中的探究内容太少,有些探究内容又过多,还有部分探究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并未能对课堂形成有效的互补。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内容的合理化就需要教师在探究目标的引领下对探究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并着重突出探究的重点,改进探究过程的方法和步骤;适度的进行拓展探究,充实探究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课堂探究有效性的提高。

(三)探究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探究过程是整个探究性学习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指导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学生观的直接体现。在搜集的30篇《散步》的教学设计中,有超过65%的教学设计缺乏探究方法指导。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依靠经验、想象的思维方式得出课堂的设计形态,首先对教学的最终结果加以预设;而探究针对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各个探究步骤中,要适时恰当的进行方法策略的指导,使整个探究过程有条理、有根据、环环相扣。真正落实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例如王君老师的《散步》教學设计[5]:

1.聊一聊“我們”

你觉得文中谁挺有意思,把他的话读好,并点评几句。

2.聊一聊“田野”

①找出文中描写田野的语句,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②讨论“菜花”“桑”“鱼塘”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学生回忆古诗文中写“菜花”“桑”“鱼塘”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菜花”“桑”“鱼塘”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小结:有“菜花”的地方就有生趣;有“桑”的地方就有生气,就有和平;有“鱼塘”的地方就有美丽。

③探究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聊一聊“散步”

①什么样的“走”才算散步?明确: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②探究“慢慢地,稳稳地”的文字风格。

(1)观察下面这组特点相同的句子,如果有词语可以删掉,怎么删?

明确:句中的“我的”都可以删掉。

(2)讨论“我的”在文中的作用。

(3)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得“慢”和“稳”的方式。这种语言形式有助于作者表达情感。再看一句,这个句子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屏显)

明确:神奇的圆形句式

内容相呼相应 形式相扶相持

思想相辉相映 情感相融相生

4.总结收束

在这个设计过程中,王君老师基于探究目标、探究重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首先以一个开放的探究内容来引入探究中,围绕文章第一段“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三个词语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该教学设计中“菜花”“桑”“鱼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和“慢慢地,稳稳地”的文字风格等探究过程中探究方法的指导都突出表现出来了。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三个步骤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三个步骤分别是浅层探究、深入探究、提高探究,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探究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探究内容,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助,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达到不同层次的探究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水平与能力、语文素养上均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找到他们各自的潜在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具有不同挑战性的探究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为有效的、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活动。

(一)浅层探究

浅层探究是指在教学设计里,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设计中去,包括基础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合作来完成,这种探究是基于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这一特征,主要探究内容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或开放性的探究内容。

例如《散步》一文,我们的浅层探究内容可以设计为: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你的理由。

这种从标题入手探究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对文章有最基础的了解。这种类似的开放性探究内容足以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即使基础稍微差的学生,也能够获得成就感。

(二)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相对于浅层探究而言的,难度稍微增加,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基础稍薄弱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教师的指导才能完成。对于深入探究中的探究内容,通常也是我们探究的重点部分。

针对深入探究性学习,探究内容可以设计为:文中第四段和第七段写景的句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请细细的品味这些句子。

深入探究的探究内容是在浅层探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探究重点,综合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能力结构和个性发展的差异,使不同层次、不同优势的学生都能“扬长”,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基础上确定的。

(三)提高探究

提高探究区别于浅层探究和深入探究,这部分探究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与前两种探究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语文基础好的学生需要思考,中等基础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教师指导也可以达到探究的效果。这部分的探究内容可以为基础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提供素质拓展提升的机会,也会帮助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积累补充相关知识。

《散步》一文中,提高探究的探究内容可以设计为: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称的句子,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高探究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以期达到最佳探究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目前语文教学设计中探究性学习设计的相关研究较少,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步》一文为例,探讨了当前语文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应该如何设计探究性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进行的三个步骤。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探究目标具体、探究内容合理以及探究方法恰当;在探究性学习的三个层次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不同学生的能力基础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内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闫苹.巧设计,深挖掘——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设计策略[G].语文建设.2007.06.005

[3]孙志璞,苏继红,陈淑清.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

[4]乔桂英.泛化和绝对化: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两根软肋——兼评陈成龙老师的《最后一课》,[G].语文建设.2007

[5]周文忠.语文教学备课的三种境界——以《散步》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散步目标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最美妙的散步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