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8-24 10:50李天华周全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华古诗词传统

李天华 周全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脉,中华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瑰宝。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从《诗经》到清代的大量中华古诗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载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学如何有效融入古诗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下中华古诗词的文化底色呢?笔者以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等为例,谈谈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

一、积极挖掘教材中古诗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效确定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中华古诗词,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和思想,爱国思乡、建功立业、情寄山水、爱恋田园、思亲怀友等思想情感蕴含在诗词曲赋的字里行间和韵律节奏中,这些就是中华古诗词里最经典也最纯美的文化情怀和思想精华。初中语文教学就要善于挖掘古诗词中这些丰厚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人文世界打下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诗人借登临碣石所见壮丽的沧海景色,豪迈地抒写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借诗言志的传统情感和文化情怀,洋溢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光芒。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古诗词中这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的情感熏陶和志向引领。

而《次北固山下》则通过诗人远游北固山下不能回家相聚的情景抒发了对家乡深沉思念的乡愁情怀。同样,精短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则通过典型的晚秋意象抒写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乡愁是中国古诗词表现的一种普遍文化情怀,满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本能热爱和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杨柳、子规与月亮的意象深情表达了对遭遇贬谪的好友王昌龄真挚的思念和安慰之情,深沉地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四首古代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人文内涵却深厚;虽然年代不同,但都有延绵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就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古诗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渗透在学生的文化血脉中。

一般来说,古诗词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体现在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方面,但另一方面,诗词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审美价值上的体现。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特色就是中国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让学生感知古诗词中月亮、大海、柳树、杜鹃等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含义,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的表情达意艺术追求,就是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审美价值的渗透和教育。另外,诗人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也是古诗词教学向学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方面。

二、切实依据古诗词的内容特点,科学设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环节和方法,达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古诗词教学中具体在哪个教学环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什么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确定。

一般来说,情境导入、诗人介绍、诗句诵读、诗意理解、主题归纳和技巧分析等方面都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环节,都可以依据诗词内容做精心设计,有效渗透。但因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和环节也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教学内容要因学定教,因诗而定。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究方式,通过符合古诗词规律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有效运用指导诵读、启发联想和组织探究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古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平仄和押韵体现了中华古诗词独具魅力的传统韵律美,而古诗词的韵味和节奏则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才能感悟和体味出来的。因此,诵读是进行古诗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常用方法。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要有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从中领悟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诗意美。

古诗词言简意赅,含蓄婉转,律诗和绝句在极为精炼的诗句中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因而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隐含在重点意象和关键词句上。因此,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感悟和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文化意味和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和完善词句背后的丰富意蕴。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解释和还原诗词所描写的意象意义和丰富意境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情怀。

讨论探究也是教学古诗词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古诗词深度教学运用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度探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渗透进学生的头脑里。古诗词所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价值的多元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用现代眼光去审视,从中分清是非,吸取精华,摒弃糟粕,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三、有效拓宽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视野,引导学生诵读和学习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古诗词,在同类题材的学习比较中强化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中华古诗词浩如烟海,取之不尽。语文教学在依据教材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适度增加与课本古诗词主题接近的诗词,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古诗词中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悟古诗词运用不同表现手法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以结合这首诗表现朋友之情的主题,适度引用李白或其他诗人关于友情的诗词进行教学。或在导语中引用李白《赠汪伦》中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作情境渲染,或在探究诗意中引用王昌龄《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进行比较研讨,或在课后布置学生阅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诗歌作延伸阅读,从多方面加强学生对中华古诗词对朋友之情丰厚而多样的诗意表达。

再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可在导语中引用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出思乡的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去学习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表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乡愁。还可以在诗意分析中引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诗人借用听到的《折柳曲》笛声表达思念故园的情感与借用乡书表达思乡情感的不同情味。也可以在课外作业训练中引导学生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进一步拓展乡愁的传统文化情怀在现代诗歌中的传承。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文学形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的特性,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讓学生在愉悦的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华古诗词音韵、意境等优秀传统文化韵味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中华古诗词传统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