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核心价值,围绕主线纵深推进

2018-08-24 10:50侯艳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战争价值文本

侯艳霞

高中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完成的。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1]具体到某一个文本,某一节阅读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文本个性,学生实际,敏锐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找准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形成教学目标,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自觉摒弃思维含量较低的信息筛选式问题,打破板块式生硬拼凑的课堂结构,努力设计促进学生思维推进的问题链,形成主线式纵深推进的课堂结构,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现实教学中文本教学价值的错乱和课堂学生思维的板滞

一篇课文,从内容到技法,从语言到风格,从人物到情感……有很多不同的面,各类教参教辅上多是面面俱到,细细分析的,并且每一篇课文几乎如此。而教师如果不能加以甄别取舍,没有针对某一文本的独特之处进行集中的设计,就会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庞杂而没有逻辑。从字词转换到结构,从结构转换到内容,从内容转换到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转换到篇章艺术…….每个问题,都从属于分析文章的不同角度。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师生的思维就在不同的问题间频繁转换,浅尝辄止。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截段式的,课堂结构是板块式生硬拼凑的,学生的思维很难做到平顺而深入。

二、立足于文本个性,结合学生实际,选准文本核心价值

所谓文本个性,就是这一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地方,这里说的不同,不仅是文本间题材、体裁等大范畴的不同(这一点现有的教学中是可以注意到的),更是同题材同体裁作品之间的不同。很多文本之所以能感动一代一代的读者,成为经典,往往不是因为它是某题材某体裁的作品,而是因为它在同类作品中的独特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细心感受的文本个性。

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找出文本个性,再结合学生思维与生活的实际,提炼出文本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价值,才不至于在字、词、句、篇、人物、手法、主旨、修辞等众多教学内容间或游移不定、顾此失彼,或面面俱到,浮光掠影。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课文《牲畜林》为例,作为反战小说,本文自然有引导同学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教育价值;作为本单元的代表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为话题设定了八个单元,本单元话题是“结构”),本文在结构上比较典型地采用了“延迟法”,因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艺术的审美价值。然而,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教育价值几乎是所有反战小说的共同价值,并不能体现本文的独特之处。如果以此为核心价值进行解读,无疑是对本文个性的忽略和抹杀。而且,高中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里并不缺少这类主题。至于结构上的“延迟法”,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没有理解难度,如果只是让学生找找文中有几次延迟,体会这样写收到了什么效果,是不能撑起一节课的思维量的。所以,笔者抛开这些显而易见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本文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写战争,却不像一般战争小说那样沉重,反而有点轻松、幽默的味道;它写敌人,敌人却不像一般战争小说中那样残暴可怕,反而有点愚笨可笑;它写人民,人民也不像一般战争小说中那样勇敢无畏,反而有点怯懦苟安……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到底有何深意?这才是本文真正值得探讨的地方。

从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看,有些同学轻易放过了阅读的第一感受,根据以往的阅读反战小说的经验,机械地套用术语,认为本文是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与赞美;有些同学则敏锐地抓住了文本中的那些独特之处,生发了诸多疑点与困惑。明人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针对这些疑点,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战争的残酷和沉重并不是本文要表现的主题,凸显战争的丑恶和荒谬才是作者的深意。其实,作者卡尔维诺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就是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写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着意追求人物的原形化——生活中的人物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种类型的文本会淡化价值立场,好与怀、對与错不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通过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刻画,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卡尔维诺作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他已经超越了写战争母题的传统,并没有着意去批判战争的残酷和罪恶,赞颂反抗者的英勇和坚强,他不是去提炼描写战争中的典型场景(炮火纷飞)典型人物(大英雄、大恶人),而是聚焦于生活真实,关注普通人普通事。因此,作者才用了看似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了不同常态的敌人和人民形象,而且这一切都指向了战争的荒谬。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理解文中朱阿和村民在战争来临之际为何会是那样的表现,而不会纠结于文本到底是要赞颂他们的善良、反抗还是批判他们的麻木、犹豫。因为在战争中,普通民众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意识不到奋起反抗,保家卫国的意义,只求自身生活不要被打破,侵略者如果没有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他们就会一如既往的“过日子”,就算在威胁面前,他们有所反抗,但主要目的也是“保日子”。而这样的行为和选择是无所谓对错的,作为最普通的民众,这是他们的真实反应。至于读者是被他们的顽强求生和善良纯真打动,还是被他们的不能奋起反抗勇敢牺牲激怒,就是读者自己在自身价值追求下的独特反应了。

由此可见,文本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价值是基于文本的个性。围绕核心价值进行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解决学生的困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提升,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同一思维认识层次的无意义重复。

三、打破板块式生硬拼凑的课堂结构,形成主线式纵深推进的课堂结构

如上文所言,对文本个性的忽略,导致老师们难以准确把握文本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价值,所以现实的阅读课上常常是“三板斧”式的几个板块:内容梳理,手法欣赏,主旨探讨。这种板块式生硬拼凑的课堂结构看似清晰,其实是以学生思维的碎片化为代价的。仍以《牲畜林》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学设计都是分为这几个版块:情节梳理——找出文中出现的几次延迟;人物赏析——说说朱阿和德国兵的形象;主题探究——把握牲畜林意象内涵。学生的思维在几个板块间频频转场,忙于在文中勾画筛选,而不能顺着一条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层层深入地思考。[2]

所谓浅表的信息筛选式问题,就是停留在“是什么”层面的问题,它指向的思维形式就是勾画筛选,简单而贫乏。要改变板块式生硬拼凑的课堂结构,就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努力设计促进学生思维推进的问题链,形成主线式纵深推进的课堂结构,从而摒弃思维含量较低的信息筛选式问题。

“主线式纵深推进的课堂结构”,是指教师能根据文本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价值,找到一个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同学们在此问题或任务的带领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感受文本个性,锻炼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结构。

所谓主线,首先,它不是一个琐细的问题,而是基于全篇文章的一种中心问题或者重点任务,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能贯穿整节课,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其次,主线要能激发和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在课堂上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作用,驱动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它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一篇文章,字、词、句、篇、人物、手法、主旨、修辞等,有很多教学内容,主线能够统摄其中的几个方面,根据教材与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文本个性来进行科学大胆的取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完成目标整合。

为此,在《牲畜林》的教学中,我以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战争的丑恶和荒谬”为主线。导入阶段从学生对战争的一般感受(残酷,血腥)出发,促使同学们考虑本文的轻松幽默意指何方。接着赏析文本1,2段的场景描写,感受战争带来的“混乱”或曰“热闹”:“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趕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战争扰乱日常生活,但没有激起我们通常设想的积极的反抗。甚至——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猪专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牲畜们根本不知战争为何物,战争成为一种丑恶可笑的存在,荒谬至极。战争对于牲畜是这样的,对于人呢?于是课堂进入对战争的发动者——德国鬼子的赏析。同学们发现这个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并不是一位“合格”的侵略者,“他离开了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了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不过是原本在田间辛勤劳动然后就被强制征兵,征走罢了,战争对于他除了丑恶地打乱了他的生活,并没有使他领悟到什么“崇高的意义”,他的死根本不是什么牺牲,和野猫在厮打中滚下悬崖,可笑可怜。战争的丑恶和荒诞在这个层面的分析中更加清晰了。战争的发动者如此,战争的承受者呢?由有名有姓的朱阿到其他各色村民,“他们在战争中的反应正常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着,争辩着,尤其是“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引发了同学们的激烈争论——在村民心中,朱阿这个劣等射手的价值居然可以媲美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我引导大家重新审视和比较这三者的贡献,做出自己的判断。朱阿的贡献点在于危难中保全了乡亲们的牲畜,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贡献在于杀敌保国,最伟大的猎手贡献在于打更多的猎物,带来更好的生活。这一比较,同学们更是看清了村民们的价值选择,生活大于战争。而这样的价值选择是普通民众的普通选择,不能简单地进行对错的评判。于是顺利引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使同学们在理论层面印证自己的阅读感受,丰富了大家的阅读经验。

简言之,在此次《牲畜林》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战争的丑恶和荒谬”为主线,分别从牲畜林的环境,德国兵的形象,朱阿和村民的形象角度层层推进,这三个角度不是并列式拼盘式的,而是由物到人,由侵略者到受难者,层层深入地让学生感到战争的丑恶,荒谬,无意义。将传统教学中割裂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环境意象分析统一到主线上,形成了连贯深入的思维链,正合了钱梦龙老师所倡导的“要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的认识,避免串讲法肢解课文之弊。”[3]

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曾有许多遗憾: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本拆得面目全非,寡淡无味,文本失去了完美性和整体性;解读不深,浅尝辄止,使解读文本不到位,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不能深入体味;脱离文本,喧宾夺主,有些课为了拓展资料,将大量的所谓相关的课外知识引进来,美其名曰“资源整合”,侵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时间,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道;自由发挥,莫衷一是,我们片面理解“多元解读”、“独特体验”,认为学生的理解这也对,那也对,违背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4]……而今,我们看到了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做好文本解读,找准文本的核心价值,围绕核心价值设计教学主线,用层层推进的课堂结构,有效地提升同学们的深度阅读,深度思考能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群,王荣珍.关注文体内涵 深入解读文本——以《老人与海》的文本解读与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08):29-31.

[2]杨阳.文本解读中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缺失——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2):106-107.

[3]马臻.月迷津渡,有路可循——关于孙绍振文本解读学的疑问和审思[J].名作欣赏,2017,(01):96-100.

[4]余虹.语文文本解读之边界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9):52-57.

猜你喜欢
战争价值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粒米的价值
象牙战争
“给”的价值
战争催生的武器
小黑羊的价值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