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2018-08-27 01:36孙伟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张 雪,孙伟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些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这些论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并让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自觉地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从而为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情况简析

当今社会是新媒体的社会,网络高度发达,信息共享,信息传播十分便利。大学生最常用的新媒体设备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于智能手机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功能齐全、操作人性化,参与调查的学生全部拥有智能手机,95.8%的学生认为智能手机是必需品,不可缺少。如果能充分利用智能手机这一手段,会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极大便利。

QQ、微信和新浪微博是学生最常使用的软件,百度是学生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随着4G网络资费的下降和WLAN覆盖的扩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日益增长。据调查,大学生每天累计上网时间(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达到5.2小时。对于手机上网时间过长的问题,43.1%的学生感觉到不安,20.6%的学生觉得必须改变而且已经自觉地控制上网时间,其余的部分学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紧张。

大学生利用移动设备上网的各种用途的时间分布:用于QQ、微信、微博、直播等社交功能的时间占每天上网总时间的45.6%,看电视剧、电影等占25.7%;玩游戏占 12.6%,购物占 10.8%,而用于阅读新闻和学习的时间只占5.3%。可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和关注与休闲娱乐时间相比少之又少,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手段的依赖和移动客户端的极高的普及使用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机会,勇于发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引领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模型建立

基于现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本文建立以高校为阵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诸多因素的冲击

一切教育行为都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个体都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生产者。网络传播内容的纷繁复杂与文化的多元性中不可避免地隐藏着诸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冲击、扭曲甚至企图颠覆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上的传统文化内容多具有非系统性、情绪化和过分娱乐化特点。

大学生通过网络几乎可以搜索出任何所需要的内容,但搜索结果以短文、段子居多,内容呈现个体的简单化和整体的无序化状态。此类文章注重“眼球经济”,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是制作者最关心的,甚至以“雷人”的标题、“戏说”的内容哗众取宠,有过分娱乐化的倾向。对于这类信息,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而对大学生关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非常了解的占4.97%、比较了解的占7.24%、了解的占42.8%、不了解的占33.45%、非常不了解的占11.54%,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了解程度不够的情况。因此,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是其总量为天文数字的文章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大学生频繁接触相关内容,但辨别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站出来,占领网络思政高地,占领网络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把握主动权。

第二,非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内容盛行。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自由决定了任何个体都可发声而不论他有怎样的宗教信仰。据调研了解,民间盛行多年的国学热,开设了不少读经班,学员小到三四岁,大到初高中生,学习形式类似于古代私塾。办班者或其中的教师很多都有宗教信仰,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传播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和宗教信仰,传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奉行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这与宗教是截然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应该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明确主旋律,把握主动权,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第三,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上升为文化自信。然而,国外敌对势力打着宣传传统文化的旗号,披着追求所谓的“自由”的外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篡改和质疑,企图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渗透和冲击。甚至有非法的邪教组织披着宗教的外衣妖言惑众,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祸害百姓,甚至企图颠覆国家政权。这些言论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积极、正确、正面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以上因素,网络的不规范性、非马克思主义中的非主流成分和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的冲击,无疑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高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自然成为整个关系模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机遇,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让大学生真正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指引作用,使大学生以此为骄傲,并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4]

第一,文化自信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文化自信能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又内化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并在学习生活中发挥着其特性:自觉性、正向性、多元性、广泛性和持久性。

自觉性是指不需要外界压力,大学生就能够产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多种技术和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以及主动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带动身边人的自觉行为。正向性是指在海量信息中明辨是非,选取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知识进行自我滋养,遇事乐观,并通过正面人物的正面事迹启发和激励自身克服困难,追求进步。多元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即善于和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底蕴的优秀成分进行学习和吸纳,兼容并蓄。广泛性是指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都可以利用文化的力量从浮泛的表面观察进入到深层的理性思考。[5]持久性是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一旦形成,会成为衡量和评价后续实践的标准,使人们受益终生,并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从学习优秀文化到理解优秀文化再上升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骄傲,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新媒体时代信息共享的便捷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分享优秀文化的需求。并且,作为主动传播者的大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表现形式。例如,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完成课堂学习,成立社团并筹划组织社会实践,对思政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更好地反馈老师,提高云空间、微信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和实用性,有能力的同学甚至可以与老师一起开发软件、创新学习资源等。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力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通、共同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坚持,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网络不良因素、非马克思主义中的落后成分和国外敌对势力等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被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并逐步渗透、融通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这样一种互相促进、逐步深入和上升的联动体系。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平台。具体措施如下: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善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既懂新媒体又懂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组成这支队伍的成员应当熟练使用新媒体手段并了解学生的使用规律,即熟练使用QQ、微博、微信、贴吧、知乎、校园BBS等平台和软件并知道什么形式、内容能吸引学生,什么时间发帖容易提高点击率。其次,这支队伍中要汇集各领域人才,即要有懂摄影摄像、图片处理、视频制作、艺术设计、编导编剧、中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手,这样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再次,队伍中可以吸收优秀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于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喜恶、需求和心声,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会更加贴近学生。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去传播。赵丽生教授在中华商贸经典文化启动仪式中的致辞中曾指出:文化要入心,心中要有爱。文化的目的就是传导爱,是用心向善。一切关于爱和善的行为都符合文化的定义。因此,教师队伍要通过自身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保障。

(二)第一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起到主阵地作用

形式的创新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高校要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首先教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理论教学,利用好课堂教学机会,让学生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实践价值,蕴含在优秀文化中的智慧力量,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使第一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主阵地的作用。

(三)第二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实效

学生在上课之外,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组织参观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等,让大学生实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精神;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毕业生返校的机会,开展感恩回馈教育、文明教育,増强毕业生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践行;利用党团教育契机,开展历史纪念日扫墓、学习革命人物事迹、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等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活动为载体,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及时上网推送,既是活动总结也是文化宣传。

(四)营造学校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个体的价值体验和日常生活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文化底蕴的培养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古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就说明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新媒体时代,简单说教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个体的价值体验和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体悟、感受、反思才是行之有效的。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以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着手,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学校的雕塑、文化长廊、书法碑刻、图书馆等;隐性文化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等精神层面的建设。要形成人人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播传统的局面。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