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至龙州公路路域野生保护动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分析

2018-08-28 02:52董云霞刘路明
西部交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栖息地生境野生动物

董云霞,刘路明,詹 诚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7)

0 引言

公路是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和基础设施,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和道路建设标准逐渐提高,环境友好的“生态交通”逐渐成为许多国家交通建设的目标[1],生态保护已成为公路选线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2],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中动物通道的设置已有许多研究[3-4]。然而,早期建设的公路由于受投资条件、技术条件等影响,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部分公路存在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公路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使道路成为威胁野生动物生存安全的最重要因素[5-6]。路域生态系统由公路沿线特定范围内生物群落与路域环境构成,是一个狭长的带状区域,是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其发育状况能够反映公路对周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7]。本研究拟以大新至龙州公路改扩建为例,通过对公路路域不同生态系统野生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生境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公路建设对其的影响,探索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为旧路改扩建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本次研究的公路位于桂西南岩溶区,该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三个特有现象分布中心之一[8],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7个关键地区之一。现有公路沿线分布有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下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连接亚洲大陆与中南半岛生物交流的重要通道和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区域,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栖息地之一。公路K7+000~K15+100段8.1 km穿越恩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距保护区缓冲区最近距离25 m,距保护区核心区最近距离157 m。公路距下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最近约870 m。公路所在区域生态敏感性较高。

2 公路路域生态系统野生保护动物分布特征

2.1 保护动物多样性调查

调查期间,路域调查范围内共记录到国家级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保护野生动物58种,隶属于4纲、14目、31科。调查范围内国家Ⅰ级保护物种有蟒蛇(Pythonmolurus)、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Hoplobatrachusrogulosus)、小鸦鹃(Centropustoulou)、褐翅鸦鹃(Polophilussinensis)、猕猴(Macacamulatta)等15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分布有沼水蛙(Hylaranaguentheri)、变色树蜥(Calotesversicolor)、灰胸竹鸡(Bambusicolathoracica)、赤腹松鼠(Callosciurusflavimanus)等41种。可见,该公路路域范围内保护动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在调查的保护动物类群中,有两栖类动物6种,爬行类动物9种,鸟类33种,哺乳类10种。调查范围内的保护动物以鸟类为主,占56.90%,其次为哺乳类,占17.24%,爬行类和两栖类分别占15.52%和10.34%,具体见表1。

2.2 不同生态系统保护动物类群分布特征

调查的路域范围内主要包括石山阔叶林生态系统、竹林生态系统、灌丛、灌草丛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5类。根据调查,石山阔叶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的保护动物有46种,占所有路域范围内保护动物总数的79.31%,灌丛、灌草丛生态系统内分布有保护动物25种,占43.10%,竹林生态系统内分布的保护动物10种,占17.24%,农田生态系统内分布有12种保护动物,占20.69%,河流生态系统分布有5种保护动物,占8.62%,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石山阔叶林生态系统是调查范围保护动物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保护动物以鸟类为主,另外分布有黑叶猴、猕猴等哺乳类。在公路路域范围内调查到3处猕猴和黑叶猴活动区域,主要分布位置见表3。

灌丛、灌草丛生态系统是调查范围分布最广泛的自然植被,其生境内以鸟类为主,其中又以雀形目的红耳鹎(Pycnonotusjocosus)和红头穗鹛(Stachyrisruficeps)等最为常见,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小鸦鹃、褐翅鸦鹃也主要分布在这种生境内。植被发育较好的灌丛内也有赤腹松鼠、豹猫等小型哺乳类动物活动。

竹林生态系统也是自然植被,但由于面积分布较小,且较为破碎,因此,保护物种分布相对较少,主要为蛇类以及常见鸟类。

农田生态系统在调查范围内大面积分布,主要为水稻田和甘蔗地。多分布在公路沿线两边的低洼开阔地带,季节性明显,常见的保护动物有虎纹蛙、沼水蛙、池鹭(Ardeolabacchus)等,在林缘与农田结合部也有褐翅鸦鹃分布。

3 主要影响分析

3.1 对栖息地面积的影响

工程实施需要进行地表清除,会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工程新增占地中,占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面积53.64 hm2,占路域调查范围主要栖息地总面积的1.01%。

由表4可知,工程建设没有占用生境质量最好的石山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造成农田生态系统和灌丛、灌草丛生态系统的面积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生境质量一般,受影响的以常见鸟类及部分蛙类为优势种,此类动物已适应公路周边的生境,公路扩建对其影响不大。灌丛、灌草丛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相对较好,是路域范围内分布最广泛的自然植被,工程占用面积有限,仅占该类型总面的0.83%,对整体功能影响不大。河流生态系统占用3.72 hm2,主要以桥梁形式跨越,因此,基本不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发挥。总体来看,工程建设会导致一定面积栖息地的损失,但工程为改扩建项目,占用面积有限,对路域范围栖息地影响幅度不大。

3.2 栖息地连通性分析

拟建公路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原有公路已经对路域范围的栖息地造成了分割。改扩建后,车流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增加,鸣笛声增多等均会增强原有公路对栖息地造成的分割效应,从而进一步降低栖息地的连通性。

公路跨越以桥梁形式跨越河流,穿越农田水渠路段设置了143道涵洞,这些设施对降低公路对两栖爬行类保护动物阻隔影响有一定减缓作用。

鸟类飞行能力较强,其飞行高度大于路基和车辆高度,飞行距离远大于公路宽度,公路营运期对这些鸟类的影响较小。对于路域范围内不善飞行的鸟类,如褐翅鸦鹃、小鸦鹃、灰胸竹鸡等,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存在着撞鸟的可能。

项目在设计时,为降低公路对保护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位于恩城自然保护区的K7+000~K15+100段不进行提级改造,而是完全利用该段旧路平纵做路面整治,不新增公路用地,设计时速为20 km/h,从而降低了对该路段内猕猴和黑叶猴通道的影响。另外,设计方案对K28+000~K31+500段进行了路线方案的优化,路线方案避开了黑叶猴迁移通道,同时在穿越可能出现黑叶猴活动的山体处采取隧道形式通过,从而保留了黑叶猴的迁移通道。总体来看,项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对大型动物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避让等措施降低公路对主要保护动物的阻隔影响。

4 建议

公路经过保护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应控制施工用地红线,避免占用红线外土地,同时根据周围生境情况采取相应方式进行特殊绿化设计,从而补偿工程占地对生境破坏的影响;绿化物种的选择应与周围群落演替进程相协调,避免出现路域生境的退化。

根据公路沿线主要野生动物类型、生活习性以及分布区域的生境类型,结合现状条件和公路设计,建议在野生保护动物集中分布区域设置不同生境类型的动物通道。路域范围内水田及溪流是两栖爬行类出现频率较高的路段,这些路段应尽量增设桥梁和涵洞以降低公路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阻隔。两栖爬行类动物通道建议采用拱形结构,地面用石块、卵石混在泥土中铺设,生物通道的内径或高度为0.4 m即可;在某特定区域,如有体型较大的爬行类动物分布,可适当增加通道尺寸[9],涵洞两端设计成缓坡状,便于两栖类、爬行类迁移活动。

对于褐翅鸦鹃、小鸦鹃等不善飞行鸟类出现概率较大的路段,建议在其路基段两侧采取乔灌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形成乔木层和林下茂密刺篱确保横穿道路的鸟类的飞行高度,避免与汽车相撞。

K7+000~K15+100段有2处猕猴的迁移通道,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公路阻隔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建议在K10+100处垭口修建架空于公路上方的桥梁式通道,同时设置生境诱导工程。K10+700处由于地形原因,修建路上式动物通道技术不可行,建议该路段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车速,并设置猕猴出没警示牌、限速禁鸣标志牌,提醒过往司机谨慎驾驶。穿越猕猴迁移通道的隧道出入口处做好掩饰和绿化,设置“阻止性动物诱导栅栏”,防止野生动物进入隧道。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生态敏感区的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中引进国外成功经验,不少新建高速公路及铁路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动物通道。然而在低等级公路建设,尤其是改扩建项目中,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公路建设者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缺乏全面考虑。项目改造后,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公路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也将逐渐增加。

生态敏感区域内旧路进行改扩建,由于受既有线路走向、资金、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难以完全绕避珍稀保护动物分布区域。因此,在公路建设前,对沿线动物生境类型、种类、数量以及习性进行充分调查,尤其是对大型动物迁移通道情况的调查尤为重要。保护措施首先从线路方案避让,以桥隧代路,减少对重要生境的占用,从源头控制影响。对于无法避让的路段,应根据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工程自身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将施工和运营对保护动物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栖息地生境野生动物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宁夏白芨滩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