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18-08-29 01:37滕浦陵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丹参酮丙酸皮疹

严 静,滕浦陵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安徽 芜湖 241000)

寻常型痤疮好发于青春期,常于面部,其次是胸背部和肩部,常伴有皮脂腺分泌,以粉刺、炎性丘疹、结节、表浅脓疱、囊肿、瘢痕等为特点[1]。现代医学中通常用抗生素、抗雄激素、雌激素、维甲酸类等药物治疗,通常都有一些不良反应[2]。为了寻求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红蓝光联合中成药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3]。Ⅰ度(轻度):粉刺为主,少量脓疱、丘疹,总皮损少于30个;Ⅱ度(中度):粉刺和中等量丘疹、脓疱,总皮损为31~50个;Ⅲ度(重度):大量丘疹、脓疱,总皮损为51~100个,结节数少于3个;Ⅳ度(重度集簇性):结节和(或)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总皮损数大于100个,结节和(或)囊肿大于3个。

1.2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寻常型痤疮的诊断标准;②主动复诊完成治疗;③在治疗前1个月,没有服用与治疗相关的药物;④患者签署过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②有心、脑、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者;③不配合医生治疗或中途退出者;④其他各种特殊类型的痤疮;④患光敏性疾病或瘢痕体质或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8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寻常型痤疮的患者均来源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芜湖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男39例,女41例;年龄16~30岁;病程3个月至5年。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23.25±3.52)岁,平均病程(19.00±12.28)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2.58±3.51)岁,平均病程(19.20±12.1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050,P=0.823;年龄:t=0.852,P=0.396;病程:t=-0.073,P=0.942),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丹参酮胶囊(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每日3次,每次1.0 g,共治疗4周。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予以红蓝光治疗。红蓝光治疗仪(英国欧美娜Ominlux,北京康联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以LED为光源,红光能量密度为126 J/cm2,波长为633 nm;蓝光能量密度48 J/cm2,蓝光波长为420 nm。患者需佩戴防护眼镜,距离面部2~5 cm,每周2次,每次20 min。第1次红光,第2次蓝光,交替进行,光照间隔不小于2 d。共治疗4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皮损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痤疮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皮损评分标准[3]。0分:皮肤表面无粉刺,皮损数量0~10个,皮肤颜色、硬度无变化及肿胀;1分:仅有粉刺,皮损数量10~20个,皮肤颜色、硬度无变化及肿胀;2分:仅有粉刺,皮损数量21~30个,粉刺颜色淡,皮肤微有凸起;3分:仅有粉刺,皮损数量31~40个,皮肤颜色淡,有凸起肿胀;4分:粉刺和丘疹同时存在,皮损数量41~50个,皮肤肿胀明显,颜色鲜红;5分:粉刺和丘疹同时出现,皮损数量51~60个,皮肤颜色鲜红,肿胀突出;6分: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皮损数量大于60个,皮肤颜色暗红,有破溃、流脓血。

2.2.2 临床疗效 痊愈:皮疹消退,皮疹积分减少率>94%。显效:大部分皮疹消退,皮疹积分减少率为70%~94%。有效:部分皮疹消退,皮疹积分减少率≥30%,小于70%。无效:皮疹消退不显著,皮疹积分减少率小于30%[3]。皮疹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皮疹积分-治疗后皮疹积分)/治疗前皮疹积分]×100%。

2.2.3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水平测定 治疗前后空腹分别抽取静脉血4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IL-1β、IL-6水平,检测仪器采用BIO-RAD公司的Bench-mark酶标仪,IL-1β、IL-6检测试剂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所有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严格执行。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皮疹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皮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疹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皮疹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平均秩次可以认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β、IL-6水平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含量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寻常型痤疮产生的机制主要与毛囊皮脂腺或毛囊中痤疮丙酸杆菌引发宿主炎性反应有关,而炎性反应被认为是导致其临床症状产生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4-5]。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痤疮丙酸杆菌是通过诱导先天免疫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最终导致痤疮的炎性反应[6]。细胞因子IL-1家族已被认为是痤疮发病机制的起始者和关键参与者,其中IL-1β是IL-1的主要分泌形式,同时是促炎细胞因子IL-6的有效诱导剂,在炎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8]。QIN等[9]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细胞裂解物证实,当用活的痤疮丙酸杆菌刺激细胞时,促使前体IL-1β经其酶转化成IL-1β,而IL-1β能诱发局部和系统反应的炎症急性期递质,包括下游促炎递质如IL-6的分泌。另外,IL-1β能够诱导嗜中性粒细胞向皮肤方向募集,导致寻常痤疮的发生[10]。因此IL-1β和IL-6是痤疮炎性反应中重要的细胞因子,故本研究选用IL-1β和IL-6作为痤疮治疗机制的评价指标。

红蓝光所发出的是一种冷光,不产生高热量,不会灼伤皮肤,无明显不良反应,简便易行,可重复治疗,且疗效显著,因此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寻常型痤疮[7]。采用(415±10) nm的蓝光照射,不仅可以激活痤疮丙酸杆菌生成卟啉,经光毒性反应杀死痤疮丙酸杆菌,而且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但同时也会导致毛细血管红胀,然而配合红光继续照射,能抑制炎性反应和皮脂腺过度分泌,减少痤疮疤痕的形成。(633±10) nm LED红光具有较强的穿透深度,能穿透2~5 cm的真皮黏膜组织层,促使线粒体吸收大量红光,其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酯化酶等多种酶的活性受到激发而增强,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修复,从而令肌肤重现饱满、紧致。同时,组织细胞经红蓝光照射后,机体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促进受损神经再生,除局部生物效应外,红蓝光对生物体远端产生一定作用,具有消炎、消肿、镇痛、止痒等疗效。红蓝光通过增强寻常型痤疮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采用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患者,可有效抑制IL-1、IL-6、IL-8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作用[11-12]。

丹参酮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隐丹参酮,它一种二萜醌类化合物,能够杀死痤疮杆菌,消除炎性反应[4]。马林等[13]研究发现,在兔耳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液复制痤疮模型,给家兔服用丹参酮胶囊,治疗后IL-6水平明显下降。马静等[14]研究发现,丹参酮胶囊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轻中度痤疮比单纯外用红蓝光治疗效果好,两者合用不良反应小,适用于各个年龄组的轻中度痤疮。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评分,血清IL-1β、IL-6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疹积分,血清IL-1β、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免疫反应有关。

猜你喜欢
丹参酮丙酸皮疹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一测多评法比较不同生产厂家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
正丁醇/丙酸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丙酸盐对厌氧氨氧化除氮性能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四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饲料中丙酸、丙酸盐的测定方法改进研究*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