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绩效现状调查研究

2018-09-01 09:29张华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卷微课资源

张华武

摘 要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对影响教师微课制作绩效的因素和影响学生微课学习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探寻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绩效现状。

关键词 高校;微课;微课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6-0020-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Use Perfor-mance of Micro Class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Example//ZHANG Huawu

Abstract Micro class is a kind of online video course resource which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micro teaching video as the main carrier.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stud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 class produc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 class learning, and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micro class resources.

Key words college; micro class; micro class resources

1 前言

2014年11月,国务院提出将在线教育列为重点打造的新业态、新产业之一。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以推动高等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1]。这表明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管理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国家战略。

2012—2016年,经历了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洗礼,很多高校教师对微课有了新的认识,全国各地高校也掀起制作微课、探索微课教学模式的热潮,各层次的各学科高校微课资源也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怎样管理这些微课资源,怎样提高优质微课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简单、低级、重复等问题,摆在研究者面前。

2 文献综述

理论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期刊类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设置检索关键词或篇名或主题为“高校微课绩效”或“微课绩效”,结果均为“无对应分组数据”。期刊类核心和CSSCI检索篇名“高校微课”,共14条记录,时间跨度为2013-6—2016-7。其中,两条记录为会议和比赛通知,四条记录是评析两届微课大赛作品或评分标准的论文,其他论文内容涉及微课视频制作、微课教学模式、微课发展现状等方面,几乎没有提到高校微课制作和使用绩效的问题。

期刊类核心和CSSCI检索篇名“绩效”,共27 102记录,内容涉及绩效管理、績效技术、绩效评价、创新绩效、组织绩效、政府绩效、企业绩效等内容;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题名“绩效评价”,有5473条记录(检索截止日期:2017年3月14日)。这些绩效或绩效评价的论文研究领域多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等领域,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绩效的研究少之又少。

实践现状 当前,高校和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微课资源众多,如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edX、澳大利亚公开大学的Open2Study、英国开放大学的Futurelearn、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爱课程网等。对微课的调查研究体现为学员需求、影响因素、中文平台、学习支持、学习认同感、教学可行性、个案研究、实践现状与问题等。这些研究多从某个角度、某个层面对微课的推进展开调研,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解析等,但对高校微课制作和使用绩效的研究并不多。

3 研究设计

研究框架及内容 绩效,是指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它主要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改善组织形象所做出的其他贡献,是研究对象自身各项素质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综合反映。

本研究从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情况两个方面,调查微课设计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微课主要受益对象——学生,分析高校微课建设和应用绩效现状,以期探寻提高高校微课制作和使用绩效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绩效的角度剖析微课的建设和使用现状,探寻影响因素。

借鉴绩效理论,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与条件下建设和使用微课资源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所取得的结果,笔者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绩效任务,提出一系列影响微课制作质量、效果、保障等的成本要素和影响微课使用频率、满意度、推进度、扩散度等的效果因素,建立绩效导向的微课制作和使用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据此研究框架,调查内容则相应体现为两个方面:对教师微课制作绩效的调查和对学生微课使用绩效的调查。

1)影响教师微课制作的成本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和阅历、教师对微课特性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教师微课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微课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微课设计艺术性的把握、微课培训相关的学校制度倾斜和经费支持、微课制作激励制度等。

2)影响学生微课使用的效果因素包括学习者特征(层次、专业、态度、习惯、兴趣、传播渠道等)、使用频率、使用效果、满意度、交互度、推进度、扩散度等。

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微课制作和使用绩效的主要因素,也是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对象及样本 本次研究对象为宿迁学院学生,因为学校已经成功举办过两轮微课大赛,每年都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并有专门的机构和制度监管相关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扩散程度和跟进情况,微课建设和使用有一定的规模,为调查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绩效,涉及所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教学服务者、互联网服务运营部门等。本研究选取和微课资源建设与使用关系最密切的参与微课建设的教师和使用过微课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教师,另一类针对学生。采用随机调查法,共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问卷有效率100%;共发放学生问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99%。

研究方法与工具 用于教师的调查问卷共23题,包含三部分内容:教师阅历和对微课的态度与认识(10题);微课教学设计和制作技艺方面(10题);制度和激励机制(3题)。

用于学生的调查问卷共18题,包含三部分内容:学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和对微课的态度)(6题);使用频率和效果(5题);满意度、推进度、扩散度及意见等(7题)。

两套问卷的题目设计大部分采用五点李克特式量表形式,并且使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检验信度,所有题目问项是同方向的。

克朗巴哈系数信度显示,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和认识α为0.812,微课教学设计和制作技艺α为0.823,制度和激励机制α为0.803,各方面克朗巴哈系数都大于0.8,说明针对教师的问卷属于信度好的级别。同理,针对学生的问卷属于信度较好级别。因此,两份问卷结构效度合理。

4 数据分析

教师问卷

1)对微课的态度和认识。数据显示,参与过微课制作的教师,68.2%的教师偶尔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使用频率不高),28.3%的教师非常愿意学习如何制作和使用微课资源,46.4%的教师愿意学习怎样开发微课资源,只有4.3%的教师不愿意或者非常不愿意学习微课制作。教师普遍认为:微课适合自己的学科(占63.7%),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观看微视频突破难点(占56.3%),微课制作原则应致力于教学的结果和成效(占51.6%),教学效果大于技术效果。

2)微课教学设计和制作技艺。数据显示,58.3%的教师认为,制作微课教学资源应该以知识点为单元;87.9%的教師认为,微课教学内容应该选择短小精悍的碎片化知识点,而不是完整系统的内容;48.7%的教师认为,微课必须控制在15分钟以内;45.2%的教师认为,微课教学时间不应该一刀切,应该以知识点讲清楚为准。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认为应该重视知识点可视化展示的教师占42.4%,认为应该激发受众学习兴趣的教师占56.1%(本题目可多选),愿意微课资源有组织地共享的教师占80.7%(其中非常愿意占39.3%,愿意占41.4%)。教师普遍认为微课制作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第一位的是解决某个具体的教学问题(占89.5%),第二位的是技术符合规范、便于传播(占74.6%)。

3)制度和激励机制。数据显示,要实现预计的微课制作绩效目标,48.5%的教师认为自己制作能力有限,29.4%的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12.4%的教师认为学校缺少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关于微课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最大问题,23.4%的教师认为学校绩效考核分值不高,所以没有动力;21.3%的教师认为教学事务太多,没有很多时间投入;37.4%的教师认为有技术压力,自己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问卷

1)学生分析。被调查访问的学生,大一占8.4%,大二占30.2%,大三占31.5%,大四占29.9%;专业方面,自然科学类占33.7%,社会科学类占35.2%。调查显示,58.3%的学生愿意接受微课教学;79.4%的学生认为能通过视频自学突破难点;79.6%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要求,不会主动登录观看微课视频。

2)使用频率和效果。能较好完成课前微课中所安排的任务的学生占到20.7%;希望课前安排的自主学习内容少一点儿的学生占48.3%;34.6%的学生学习课前微课所用的时间在25~35分钟;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37.7%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一般。

3)满意度、推进度和扩散度。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使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学习的满意程度。23.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4.5%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3.5%的学生比较喜欢利用微课学习。关于考核,54.6%的学生认为应该和传统考核结合起来,追踪学习情况,按比例给出成绩。对于影响推广使用的因素,25.4%的学生认为网速太慢,影响使用和推广;28.4%的学生认为时间有限,没有很多精力投入;31.4%的学生认为教师管理松懈,考核不严格,所以没有很好推进和扩散,使用不够深入透彻。

5 调查研究结果讨论

高校微课资源优势显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高校微课资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学习方式灵活,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普通高校学生或者社会上同等学力人士,同样能够一睹名校名师课堂风采,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

高校微课资源应用平台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体系较科学 当前,高校微课资源应用平台对教师和对学生都有较科学的考核评价系统。比如泛雅平台,对教师的考核,包括已发布任务点、章节访问量、章节测试、学生管理、讨论数、成绩管理、督学等指标,系统自动记录教师的行为和结果;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完成任务数、观看视频时长、参与讨论数、访问次数等指标,系统自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出评价。教师可以提前拟定权重设置,如课程视频观看占40%、平时作业占40%、课程测验占10%、访问次数占10%,课程学习完毕后,系统会自动分析,给出学生总评成绩。教师或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考核成绩不满意,登录系统,就会对自己的问题所在一目了然,有利于后续教学中改进提高。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缺乏统筹管理制度 很多微课制作和应用平台非常注重技术,如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的格式和大小,在微课学习中增强交互,观看视频的同时还能同步看到PPT课件或重难点的动画展示等功能的实现,而没办法管理和评价诸如微视频中教师的语言表达、特效的制作、音视频质量、知识片段的选择、教学设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影响微课应用绩效的重要因素。这些方面的管理必须由高校统一要求并统筹管理,才能确保微课制作的高质量,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资源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特征,必须寻找长效机制[1]。当前,调查研究的高校虽然引进了国内知名的微课制作和管理平台,但是教师制作微课大多自觉自愿,较随意,制作的微课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形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划,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没有监管机制,微课更新和维护更是无从谈起。

优质高校微课资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王娟博士认为,优质开放课程的扩散应该做到以“内容质量”为根本,以“扩散共享”为需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内外部动力”为抓手[2]。而目前,调查研究高校对优质高校微课资源的管理和推广的力度不够。

优质高校微课资源大多是优秀高校一线教师和专业的微课制作人员精心打造的优秀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追求绩效的角度出发,建议高校加大优秀微课教学成果奖励,大力宣传,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实现优质资源应有的效益,而不是让它默默无闻地躺在某個网站的仓库里睡大觉。

6 结语

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绩效,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深度的一种体现,反映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效果体现。与教与学相关的所有因素,如软环境(制度、奖惩、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等)和硬环境(高校硬件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等)都会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绩效产生影响。如何评估这些影响,并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协调各方力量,完善各种制度,追求最佳的微课建设和使用的绩效,这正是应该不懈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陈琳,王矗,李凡,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73-77.

[2]王娟,胡苗苗.MOOCs扩散共享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45-51.

猜你喜欢
问卷微课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