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中频脉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8-09-03 05:47贝鹏剑李晓华张宏利周建华徐艳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6期
关键词:腓总传导证候

贝鹏剑,李晓华,张宏利,周建华,徐艳红,唐 红,2

(1.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2. 上海市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本病特征性表现为四肢末端对称性的麻木、刺痛及感觉异常,下肢皮温降低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1]。本病隐匿性强、病程长、发病率高,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进展,患者可出现糖尿病足,而因此导致截肢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加,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然而目前本病治疗存在发病机制不明确、血糖控制难度大、对症治疗疗效欠佳等问题[3]。中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为“消渴病”“痹证”等范畴,证型以瘀血阻络为主,需要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大法进行治疗。本研究观察了穴位注射联合中频脉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糖耐量代谢实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符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改变;出现四肢发凉、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下肢肌无力、腱反射异常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未使用相应药物的治疗药物或已停用此类药物2周以上;双下肢皮肤无破溃、皮疹或其他皮肤病者;年龄18~75岁。排除因免疫、遗传、颅脑外伤、甲状腺功能异常、酒精及药物中毒等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者;语言沟通障碍、肢体活动障碍、不配合检查及治疗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高糖高渗、低血糖者;严重肝损伤、肾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者;糖尿病足或糖尿病坏疽者;下肢皮肤存在大面积皮肤病或其他疾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性别、年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宣教、饮食控制、运动、降糖、足部护理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甲钴胺注射液[卫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3]0.5 mg穴位注射,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广州中尼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选用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4]进行疗效评定。显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四肢发凉、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下肢肌无力、腱反射异常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正常或大部分缓解;有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未完全恢复正常,四肢发凉、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下肢肌无力、腱反射异常部分恢复;无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完全无变化,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恢复或加重。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1.3.2中医证候总积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总积分 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5]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将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多食易饥、小便频数、肢体麻木、疼痛、肢体无力7个证候按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为4级;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相关评价标准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积分评定,将振动觉、细丝觉、针刺觉、伸肌肌力、屈肌肌力、踝反射、跟腱反射、膝反射8个检查项目按照正常(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为4级,统计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总积分。

1.3.3正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NDI-092型多功能肌电图仪(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检测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

2 结 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总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总积分均显著降低 (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积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正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组治疗前正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正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3 讨 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本病病机尚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其多与脂质等代谢障碍、血管障碍相关[7]。代谢障碍可使营养路径受损,机体不能获得正常营养支持,导致轴索再生能力下降,神经纤维出现病理性髓鞘脱失[8];血管障碍主要以微血管病变为主,可使神经内膜缺氧、缺血,自由基受损,最终损伤神经纤维[9]。而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出现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减退、糖尿病足。对于本病目前尚未提出特效的治疗方案,只能给予糖尿病宣教、饮食控制、运动、降糖、足部护理等基础治疗。甲钴胺作为维生素B12的重要衍生物,具有促进合成卵磷脂、轴浆蛋白质的作用,加快轴突受损部位的再生速度,进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10]。目前国内运用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较多,但结果参差不齐,疗效不确定[11]。肌电图是通过研究或检验肌肉生物电活动,借以判断神经肌肉功能及形态变化的检查手段,能客观、定量地评价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是反映上、下肢感觉功能的重要神经,使用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中医外治法在本病的治疗方案中可辅助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12],是今后临床需要探讨的方向。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为消渴日久,气血阴阳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致脉络不通,肢体出现麻木、疼痛,甚至肌肉萎缩等。其病位在肺、脾、肾,证型以瘀血阻络为主。《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采用针灸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改善血流变,促进血液微循环,疗效较好[13-14]。而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则是足三里、三阴交两个穴位[15]。本研究采取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其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具有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为治疗下肢痹痛要穴、全身强壮要穴,用注射器针刺足三里,得气后再行穴位注射,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气的作用[16];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利用中频脉冲电刺激足三里及三阴交,可以促进穴位周围的肌肉被动收缩运动,进一步影响到下肢神经的运动,二穴合用达到通经活络、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电刺激能够使局部神经兴奋,进一步引起肌肉组织的被动收缩,加强神经传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及再生[17-18]。超短波治疗能够加快肌肉神经传导速度,通过增加血液中核甘酸的含量,进一步促进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从而实现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合理使用中频脉冲电治疗可以兴奋运动神经及局部肌肉,使肌肉得到锻炼的同时可以向中枢神经传导冲动,促进局部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穴位注射联合中频脉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症状,提升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腓总传导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神奇的骨传导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