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明丽,如掬清泉

2018-09-03 18:47马国强
美术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设色工笔人物画

马国强

在当下喧嚣繁缛的美术界,何彦萍的工笔人物画如一泓清泉,宁谧、朗润、素朴而又不乏雅逸,令人在读画的过程中,悄然品嚼了岁月的沧桑与人性的真淳。这样的画不仅悦目,而且赏心,“真、善、美”的感染力很强。我对何彦萍青眼目之,这样优秀的人物画家出现在中原大地,犹似清风入溽暑。近些年来,彦萍黾勉精进,屡屡在全国重要展览中入选、获奖,彰显了不俗的实绩。综括来说,无论是《溪水清清》中的清澈亲情,还是《暮归》中的深邃凝望,都有源自人性深处的真趣流溢而出。读她的画,窗外之嚣声与心扉之积埃,仿佛都在瞬间得到了消弭与涤荡。斯般感觉,暌违久矣。

说起来,我与何彦萍原本并不熟悉。只是偶然在某次画展上看到一件作品,记得画面上是一名饱经沧桑的老农,旁边还有一条狗,笔墨、构图皆有可圈点处,便记住了作者何彦萍。多年来,我在美术界养成了见到好作品就要“追溯”作者的习惯,嗣后几经打听,初步了解了这位身处豫北的青年女画家的基本情况,果然是个难得的人才。她内秀、讷言、敏锐、勤奋,只管埋头耕耘,没有现今画坛上的江湖气、油气。这样的画家,需要支持与关注。我随之在省内高校对她进行了多方举荐,令人欣慰的是,她终得迈入中州大学,开启了新的艺术旅程。

何彦萍曾在陕西省国画院高级研修班学习,获王有政先生亲炙。眼下来看,她的作品中依然流溢着王氏法乳。她身在中原,出入太行,但落笔之际,真醇朴厚的“陕北味儿”还是忍不住发乎毫端。拿《暖暖的冬天》来说,老农饱经风霜、面容淳朴和蔼,丰收的幸福、家园的温馨,都在浓郁的“陕北”特色之中争相鲜活。再看何彦萍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暖阳》:两个陕北老汉之间有犬横卧,一个身着红棉衣的山乡女童,正专注于手中物事。主体人物呈三角状呼应,设色冷暖对比强烈,整个画面融化于某种远离现实名利的淡泊情怀之中。察其用笔,精谨绵密,味其造型,稚拙淳朗,设色清而逸、雅而厚,构图允当,细腻传神。画到这般程度,业已大不易至,若能于线条的书写性上再作涵泳,增强线质的灵动性,异日必当另有进境。

毫无疑问,何彦萍内心抱持着强固不磨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或与其出身豫北辽阔平原有关,或与其自觉默契于“王有政画风”有关。但不管怎样,在一位女性画家笔下,如此“世外桃源”般的内心诉说,还是强烈感染和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她将蜷缩于时代冷僻角落中的山乡父老,作为自己的主要描绘对象,造型严谨而又不乏生动,笔墨技法细腻熟稔,设色或淡雅冲和或深沉热辣,有着清新、朴雅、蓬勃、昂扬的生活气息,受到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彦萍的画面上,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特征斑斑可见。譬如,她擅长以色调冷暖来营造画面情氛。这方面,如果说《云影》《野菊》《清晨》《绿了芭蕉》《邻家小女》等作品使用了“淡彩法”的话,那么《秋暮》《童年记忆》《夕阳》《晨》《秋日》《太行人家》等作品则有显见的“重彩法”貌相。设色浓淡之外,她还对微妙的明暗、凹凸手法究心颇多。细腻效果端赖泰西素描技巧,这是当下国画人物画界一个不大愿意被端上桌面、当场说破的“秘密”。彦萍对此倒并无太多计较,但也绝不张扬,她“无风也脉脉,不雨亦潇潇”,将素描与水墨的榫卯敲打得恰到好处。

追溯国画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工笔人物画家在身份上有文人学士与民间画工之别。文人画风格淡雅、设色清丽,饶温婉之致,比如周昉、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而民间匠作所为,则往往笔憨色酽、端重朴豪,多寄迹于寺观窟壁之上。历史发展到近现代,工笔人物画有了革命性创变,取法范围大大拓宽,创作题材及观念手法更是异彩纷呈。这就要求我们当下的人物画家,必须丝毫含糊不得地紧跟着作“守常达变”的充分准备。我曾经多次强调,就创作难度而言,人物画在传统国画三科中是最高的。许多画家慑于写实人物造型对创作的苛刻要求而改弦更张,转身踅入山水或花鸟画领域。分析开来,工笔人物画家首先要解决好用线条塑造形体的问题,其次还要处理好线条之间的多重组构关系。以线造型习称“白描”,是一门对形体进行概括、抽象的独立艺术。在人体的重要部位,如肩、肘、腰、膝等关节处,都有成组的线条,能否设好它们之间的长短、粗细、曲直、顺逆、疾徐、虚实等矛盾关系,使之和谐共生,是决定一幅人物画成败的关键。何彦萍在造型训练方面下过大功夫,多年的技法积累使她提笔即有源头活水。在具体作品中,她往往用丰柔而又劲韧的线条对人物形体乃至性情进行主观塑造,血脉畅达,寓刚于柔,抑扬顿挫隐含在娓娓述说之中。其人物造型比例适当,细节精准而又婉曲,有着极为感人的笔墨美与质材美。

唐代文学家符载,曾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有云:“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豪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何彦萍所苦苦追求的,或许正是这么一种莫可言诠的酣畅而痴狂的艺术创作状态。一个工笔人物画家,为一份饱满而又怅惘、切近而又杳渺的乡土之情而夙兴夜寐,真的令人感动。何彦萍的内心,难说不被一个时时涌动着的山乡之梦所深深感动。为了追逐这个梦,她惟有仰仗于手中这支不倦的画笔。她的日常状态,被起稿、肌理、水分、渲染、罩色等概念挤占、瓜分。工笔画就是这样,要求画家有过人的理性、耐性而又不失敏锐感性,一次经意的创作,差似瀚海远足。女性孜孜于画道,劬力劳心,直至取得不俗业绩,大抵要经历无数摸索与挣扎,所以也更加令人敬佩。彦萍谦抑静笃的内秀格操,使她在艰辛跋涉之后脱颖而出。路子正、根底好,再加上勤奋与颖悟,前景委实不可限量。冀望她能继续深入,勇于创新,早日突破乃师藩篱,自筑廊庑,探骊获珠,再谱新篇。

河南省長垣人,大学本科。现任教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获奖,出版多本个人画册,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报》《光明日报》和凤凰网、雅昌艺术网等报刊与媒体上发表。

猜你喜欢
设色工笔人物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岩高千尺虎》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工笔花鸟画
《独白系列之三》
李文慧作品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