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8-09-03 07:09刘金龙赵琳琳
大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

刘金龙 赵琳琳

[摘 要]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如何培养符合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课程体系创新环节欠缺、实践创新平台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训和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以保障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介绍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遇见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工程教育认证;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139-03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1]的思想始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便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两年后,斯坦福大学也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随后多所高校也举办了该类赛事,并逐渐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更是让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普及世界,深入人心。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有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高等工程教育尤其强调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市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契机。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构建能够彰显本校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淮海工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经世致用,明德至善”的办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应用型为工程技术专业特色,突出师资队伍、平台载体、项目驱动、机制创新四大主题,依据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努力构建高质量的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然而,与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样,淮海工学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顾名思义,“创新”的“创”是指改进、创造之意,“新”则是强调新颖和不同。“创”注重的是过程,是意识、思维的活动;“新”体现的则是结果,是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大学生由于早期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等原因,其自主创新意识非常薄弱。2016-2017年,本课题组成员以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为主线对我校电子工程学院大一至大三共计4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和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明确创新目标并提出创新课题的学生仅有29人,占比7.25%;具有创新热情并希望主持项目,但目标不明确,需要教师指点的为52人,占比13%;具有创新热情并愿意参与项目的人数为171人,占比42.75%;剩余的148人(占比37%)表示没有创新的想法和兴趣。作为调研对象的400名学生之中,大一的占120名,其中60%的学生表示愿意跟随高年级同学参与项目,15%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指点方向,独立承担项目;剩余的25%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积累不够,以后再考虑。大二的学生为198名,其中提出明确创新课题的有19人,希望在老师指点下主持项目的有34人,愿意参与项目的为85人,不参与的为62人。大三学生人数为82人,其中10人独立申报创新课题,参与课题的有14人,其余均不参与。由于受项目时间的限制,大三学生的参与率要低于低年级学生。

以上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创新的热情,能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但是其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即对创新什么、怎么创新均不明确;还有部分学生既没有自主创新意识,也缺乏创新的热情;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创新、懂得创新。另外,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强于低年级学生。

(二)课程体系创新环节相对欠缺

大学生最早对创新活动的参与往往是兴趣使然,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他们若把由兴趣激发的创新行为固化为常态下自主创新意识指导的行为,则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然而,多数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缺乏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课程和环节。一些高校虽然对课程之外的创新学分有一定的要求,但对创新学分的规定又非常宽泛,诸如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与作品、各类考级考证、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环节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体现。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淮海工学院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创新和创业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其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明确增加了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同时在公共选修课程中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和完成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即便是创新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在稳定地开设,但是课程体系中的创新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总学分中的占比仍然很低。况且,各个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也很少明确规定哪些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很多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充分考虑要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不够完善

实践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以致用”强调实践和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事实上,实践应用能力也是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高校普遍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渠道大力加强各类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除了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室、训练中心、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室,新增了诸如“创客空间”“创客工厂”“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实验室”等具有“创新创业”元素的实践平台,同时高校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例如,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紧抓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机器人创客空间”“先进测量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中地共建——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实验室”“淮海工学院—连云港港口集团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千峰校企合作基地”等实践平台相继建立,其中仅校企合作共建的基地就有20余个。统计结果表明,高校的实践创新平台从数量上和硬件的先进程度上完全可以支撑现行的实践教学。然而,真正进入实践创新实验室从事创新实践或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只占很小的比例。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践创新平台,由于企业介入的程度并不深入,很多合作停留在参观介绍等较浅层面,大学生创新能力难以从中得到锻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业教育融合

校企合作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做到资源、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最大效益化。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在2012年,教育部便发通知要求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明确指出“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2]。因此,校企合作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3]。通过项目平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明确和密切。更多的知名企业可以更深层次地参与高校的培养方案制订、实践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各省也积极通过各种形式促成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例如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推出了江苏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企业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深度,企业不仅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要参与理论课程的制定和教授,而且企业承担课程的学分不能低于专业总学分的四分之一。淮海工学院近几年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多个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成功立项,涵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联合基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建设等类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实施或正在启动之中。

(二)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是一种以产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和互认的基础,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行业对人才的认可标准,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办学条件的软硬件配置等都必须以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能力为中心展开。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从顶层的培养目标确立到毕业要求的细化再到课程体系的安排,无处不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首先,最新的工程认证标准[5]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其特征之一便是“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其次,毕业要求覆盖的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课程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无论是独立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还是嵌入到专业课程中的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都必须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高度重视工程教育认证,更要付诸行动,力争获得认证的通过。淮海工学院近几年来一直狠抓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5年,测绘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申请已经获得受理,测绘工程专业则进入第二轮认证的阶段。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也在持续的改进中,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为以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申报工程教育认证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升创新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执行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教师因循守旧,创新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施创新教学。因此,开展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政府部门、官方机构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从教育部到省教育厅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类高校年青骨干教师参加进修或培训,不仅开展面授培训,而且各类网络培训,扩大培训的范围,使更多教师受益。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也会为高校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更好地推进校企的长期合作。此外,还有一些由著名专家、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第三方师资培训机构,对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水平和方法也有很大帮助。近些年,我校各专业都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派遣了多位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进修和培训,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7年,我校实施了“高校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专题网络培训教学计划,一次性出资安排49名年青教师参与培训,进一步扩大教师的培训范围。

(四)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缺乏,但是随着其视野的开阔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其创新意识会有所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强化其创新意识,让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这类活动有利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大学生的各种科技竞赛、创业活动和创新项目,在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催生和强化的创新意识则能够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课题组调研的结果显示,参与过科技活动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毕业设计水平、发表学术论文、申报专利和就业等方面比没有参与过科技活动的学生明显有更多的优势。我校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例如“校园挑战杯”“创青春”“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理工科学生中参与过至少一种科技活动的学生已经接近二分之一。现在一些二级学院也加大对自筹经费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参与率还会持续提高。

四、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课程体系创新环节欠缺、实践创新平台不够完善等,但是社会的发展,政府、企业与民间团体的广泛支持与参与,高校在培养方法和策略上的调整,会为逐步缓解这些问题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英杰. 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74-79+85.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edu.cn/gao_jiao_788/20120315/t20120315_752869.shtml.

[3] 张大良.改革创新 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412/t20141224_182322.html.

[4] 焦新.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EB/OL]. http://www.jyb.cn/world/gjgc/201308/t20130821_548871. html.

[5]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EB/OL]. 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責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