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8-09-03 07:09陈红鸟刘建浩
大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设置导师

陈红鸟 刘建浩

[摘 要]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培养科研后备力量的主要途径。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从研究生、导师及课程设置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现状,从注重生源科研潜力、研究生科研意识教育、导师宽严适度的管理、课题组科学的运转制度、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六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科研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科研素养;导师;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171-03

○、引言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送方式,是提高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关键。与普通劳动者相比,研究生应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其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2]。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体现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形成,虽然受一定的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更为重要[4]。

一、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现状

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目前只有研究生教育,无本科教育。结合本单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笔者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在科研工作中对导师过分依赖,往往是导师指哪打哪,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无任何自发性的科研行为。众所周知,导师只是科研的领路人,而不是具体科研活动的实施者,过分依赖导师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均得不到提升。2.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能力不强。文献检索是了解某一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凝练科学问题、从已知到未知、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径[4]。然而现在多数研究生并不重视文献检索,有的外文水平较低,不能顺利查阅外文文献;有的对众多资料不知如何下手,文献评估和取舍能力不强,导致在做文献综述时只是对文献进行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分析。3.语言表达和文字撰写能力不强。研究生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报告及论文答辩,均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撰写能力,这也是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外在表现。然而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逻辑性差、措辞不严谨、不规范,甚至口语化的问题;此外,对科学事实的陈述能力较差,缺乏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4.试验数据处理能力不强。研究生是试验的具体实施者,在实验方案详细的情况下可以完成试验,但对于后期数据处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试验结果分析浮于表面,无法与基础理论知识相联系,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诠释。

(二)研究生缺乏科研意识

多年的应试教育让研究生的应试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科研意识。即使成了研究生,其也始终保留本科生的学习思维,认为读研究生不过是上一些更难的课程,通过考试,最后写一个论文。在这样的潜意识下,他们自然没有科研意识,也不会有动力去做科研。然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目的已有较大不同,前者是对未来科研工作者的初级培养[5]。如果研究生不能很快进入状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对其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涯或继续深造是十分不利的,这也制约了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动机不纯,读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到学位从而找个更好的工作,读研期间要么在外面打工兼职,要么沉迷于游戏或者忙于找工作,使导师经常找不到人。为了毕业,小论文和学位论文只是应付交差,这样的学生的科研意识很难建立,最好不要招为研究生。

(三)导师指导不力

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学术地位、学术经验、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师生互动关系等均对研究生个体的创新能力或科研产出有显著影响[6]。如果导师指导不力,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很难得到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研究生扩招,导师数目相对不足,如果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疏于指导,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2.有的导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以致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3],不能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地指导,又或者申报课题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好的科研和实践平台;还有的导师虽然让研究生参加科研实践,但多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不能使研究生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3.导师指导方法不当。有的导师不重视学生科研,采用“放羊式”教育,不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比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并发表论文等,对学生论文把关控制不严;有的过于重视学生科研但不注重方式方法,一味地施压,让学生压力过大,致使师生关系出现危机,甚至导致学生退学。4.有的导师不重视学术交流,导致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机会偏少,研究机会不足[7],科研视野狭窄。

(四)研究生课程教学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一般采用“授课—作业—考试”或“授课—作业—课程论文”的模式。前者与多年的应试教育一脉相承,不需要学生思考,只要善于考试即可,因此学生往往不求甚解或者一知半解;后者虽然要求研究生完成课程论文,但对课程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要求不高,难以激发学生进行学术创新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导向,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4]。此外,课程教学计划流于形式,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对于最新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此外,研究生课程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致使研究生的所学知识停留在纸面上,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制约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对策

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个体、导师和培养制度等多个方面。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生源科研潜力

生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后期的科研素养。当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包含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推免和以初始成绩为主要依据的统考,分数之外的学术潜能因素影响较小。由于面试与录取人数之比过小,淘汰率低,导师选择学生的余地有限。以上方式虽然容易操作并显得“公平”,但招收的多是一些善于考试的学生,一些考研强化班的学生尽管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却因初试成绩较好而被录取,相反一些很有学术潜能的学生则因初试成绩略差而失去机会。虽然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都从事科研工作,但培养时都是作为研究型人才来培养的,因此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科研潜力应该成为录取与否的重要指标。

建议研究生招生参照当前博士的招生方式,先由学生提交申请材料,由所报大学进行资格审查。提交的材料包含其大学本科成绩、专家推荐信(表明该考生的工作作风、为人处事态度、科研潜力等)、个人申请书(阐述学习目的、科研兴趣以及未來计划等)及已有的科研成果等,最好在资格审查后再进行一次专业知识能力的考试,依此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科研潜力,严把生源关。

(二)研究生科研意识教育

科研意识教育必须使学生意识到研究生与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本科生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研究生侧重研究能力的培养[5]。研究生的导师及课程任课教师应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通过意识教育引导,让学生尽早跳出思维的误区。科学史的发展表明,科学家年龄对其创造力有很大影响,重大科技成果的高产年龄段为25~45岁。研究生已进入学术贡献的黄金年龄,如果只是应付上课、考试,或者在外面打工兼职,着实可惜。研究生应打破思维局限,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尽快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此外,理工科研究生应尽早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除了实际动手进行试验研究、数值分析或理论推导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即使是那些毕业后不想从事科研活动的学生,都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满足未来的工作对一个研究生能力的需求。

(三)导师宽严适度的管理

首先,导师要占据专业知识的制高点,才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其次,教师应该热爱学生、视如己出。要对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实事求是、深入细致、体察入微的了解。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严宽适度,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去要求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对学生既不能宠爱、溺爱,又要防止过于严厉、简单粗暴;既不能过分限制、苛求过多,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此外,导师还应当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突破导师的思维局限。最后,导师也应当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因材施教很关键。教师大都喜欢主动的、能够独立思考的、刻苦钻研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导师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他们就可以拿出让导师意外的成果。也有一类学生,他们对科研没有兴趣,只是想拿一个硕士学位作为找工作的筹码。对于这样的学生,导师也应该包容,只要他们完成了毕业的最低要求就可以了,不要因为他们在科研上用心不够而生气或者过多苛责。

(四)课题组科学的运转制度

当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几个年级的研究生时,应当成立课题组并建立科学的运转制度,以规范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课题组应定期召开研究组会以讨论项目进展。在组会中,学生要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与导师及课题组其他成员讨论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确保落实;导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部署下一步工作(继续保持或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此外,导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定期进行最新文献的分析与讨论活动,一般可找本领域最著名的教授或实验室最近发表的高端论文,安排一位学生利用一个月时间彻底读懂论文内容,包括每一个细节,然后召开全体组会,让那个学生上台详细讲解所读论文内容。每个组员可边听边讨论,主要弄清其创新点在哪里、分析其所用方法或理论的优缺点、所解决问题的性质、本研究组是否可在其基础上进行提高或改进。实践证明,文献分析与讨论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五)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鼓励教师打破常规,多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上下功夫,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旨在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将小组讨论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快速阐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研讨课模式、教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模式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8]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在注重知识体系更新的同时,学校应当重视跨学科研究,以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引导他们从多学科角度发现、思考和提炼问题。此外,应当重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自发地从事科研活动,从而发挥无限的科研潜能。

(六)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理工科是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学科,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研究生在教学中获取知识,在科研工作中提升其科研能力,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工科中很多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生产代表着科研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研究生培养中加强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十分必要。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多年来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结合贵州省经济建设的特点,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从导师的纵、横向科研课题中产生,通过教学、科研,研究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及科研成果,又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对工程实践进行指导,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循环。

三、结束语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生个体、导师和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研究生个体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培养单位要重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通过提高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科研意识、导师宽严适度的管理、课题组科学的运转制度、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较好地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祖超,张丽. 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60-67.

[2] 李祎承,胡钊政,穆孟超.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 轻工科技,2017(12):173-175.

[3] 李小昱,王为. 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0-103.

[4] 段丽.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3.

[5] 陈红鸟,肖建春,黄兴震,王青原. 土木工程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4):96.

[6] 巩亮,张万红,李卿,等. 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50-57.

[7] 郑宇梅. 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探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39-241.

[8] 陈红鸟,魏艳辉,张华刚.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 教育文化论坛,2015(1):85-8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理工科课程设置导师
不理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