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

2018-09-04 14:08晏小红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

摘 要: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机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会围绕返本开新和吸收借鉴工作、全面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这四个方面展开新的研究。

关键词:发展走向;追根溯源;关注问题;中国特色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实践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但纵观当下各大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是21世纪不可超越的一门科学,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有它的过去,有它的现在,必定有它的未来。我们可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进行如下预测:

一、追根溯源

由于目前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和考据所做的努力还不够,没下大气力、没下苦功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不多,一知半解就开始侃侃而谈。在加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是对前苏联体系的一种借鉴,体系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深入挖掘成为理论界当前最大的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不断进行新的解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实质。对此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领导干部在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要追根溯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这种追根溯源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古倾向,不是仅仅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也不是仅仅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某些具体论述上,而是通过这个方法,不断的发掘马克思主义所内涵的宝藏,进行返本开新,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反复强调理论不仅在于认识实践,更在于改造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 在我们理性考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同时,不能不关注新形势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遥遥领先,政治體制改革还相对滞后,怎么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怎样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理论说明。十八大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它发展的规律,如何理解这与传统马克思思想的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的阐释。新的时代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遭遇问题,解决问题,并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三、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面关注社会主义实践新课题,这两方面的努力必然导致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使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进一步走进马克思等经典作家,重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其本真精神。中国马克思理论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经过自己认真深入的解读、理解,形成自己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然后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体系进行改造或者重构。全面关注社会主义实践新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分析解决当下社会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必然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构建有中国声音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丰富遗产上发出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

四、立足中国、借鉴国外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在构建有中国声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必然会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生碰撞。要想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不忘本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从而逐步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发出属于自己民族的声音。现代西方文化虽然有着意识形态的烙印,但依然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想走的更远,更好的为时代服务,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品彬.《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理论视野,2016,(1):32-34.

[2] 安启念.《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中西哲学发展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4,(10):19-23.

[3]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2):57-63.

[4] 李凤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分析》[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0):62-63.

作者简介:晏小红(1992.10)男,汉,,籍贯:重庆万州,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GDP核算方法——中国特色核算与接轨国际计算方法的平衡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