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靖西壮族、河广侬族山歌探析

2018-09-04 14:08颜士杰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

颜士杰

摘 要:中越边境地区,壮族与侬族是有着亲缘关系的跨境族群,其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诗那”是中国靖西与越南河广一带壮、侬两族劳动人民偏爱的山歌歌种之一,体现了两族人民共同的音乐审美意识,“诗那”歌词讲究韵律,朗朗上口,音乐风格独特,赋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韵味。随着新时代两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转变,近年来两地山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越边境;壮族;侬族;山歌;诗那

越南境内的归春河,发源于中国广西靖西市,据《靖西县志》记载,归春是归顺音转,因靖西古为归顺州,故名,生活在中越国境线北南两侧的壮、侬族群,自古傍水而居,共饮同源之水得以生生不息,其二者的族缘关系,就像这片交织在中越边境的庞大水网系统一般,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国境线的阻隔,两族虽山水相隔,长期受不同国家主流文化的影响冲击,但在语言、音乐、民俗等方面却依然保留着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中国靖西与越南河广一带,两族人民语言相通,有着共同的音乐审美意识,流传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歌唱习俗、节日。

(一)两地壮、侬山歌

在壮族民间,依照劳动人民的不同表述,山歌大致可分为“欢”“诗(西)”“加”“比”“伦”五类。中国靖西与越南河广一带壮、侬两族劳动人民在山歌唱调上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两族人民都偏爱“诗”与“伦”这两类歌种,其中“诗”在两族之间流传最为广泛。在中国靖西,不同的地域流传不同的山歌曲调,“诗[??i]”类山歌按照流行地域的划分,可分为“诗那(下甲山歌)”“诗蕾(上甲山歌)”“抬八诗(渠洋山歌)”“巴乐诗(巴乐山歌)”“哈嗨诗(底定山歌)”等等,其中下甲山歌、上甲山歌与渠洋山歌在当地传唱度较高,少部分与那坡县接壤的靖西村寨,还传唱“伦[lun]”类山歌,山歌皆用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演唱,但因地域不同,口音稍有区别。而据越南河广县总郭社总郭屯村民介绍得知,当地侬族不同支系对山歌唱调有不同的偏爱,自称为“侬曼[nu? mo?n]”的人偏爱唱“诗”,而自称为“侬安[nu? ?a?n]”的人偏爱唱“伦”。

两族山水相隔,长期受不同国家主流文化的冲击,有趣的是,在笔者田野调查中,发现“诗那”这一歌种,冲破了两国之间人为对地表空间物理划分的国界线,流传在两个不同的国度,直到如今,我国靖西与越南高平省边境线一带,每逢歌圩日,不少壮、侬歌手都会跨国对歌会友、探亲。当然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不同歌手不同演唱习惯等,流传在两地的“诗那”在传播过程中其旋律曲调多多少少发生了变异,本文暂以笔者在中国靖西市新靖镇与越南河广县总郭社采集的两首“诗那”进行分析。

1.音乐特征

“诗那”在演唱时通常是两男对两女,声部一高一低,音域跨度为一个八度,负责唱高声部的歌手在整曲最高音处通常作密集颤音装饰。支声型和声织体,徵调式,曲调高亢婉转,宛如绵延的山脉,蕴含了壮岱族群热情、朴实的性格特征。双声部之间不时出现三度、四度音程交织,每一乐句的结末尾,两声部作大二度碰撞,随之同度解决。谱面2/4拍号,只是相对而言的拍点,实际演唱中并不受周期性循环重复的功能性节拍的限制,其节奏相对自由。

2.歌词韵律

在田野调查中,有民间歌手称,“诗”类山歌之所以被称作“诗”,原因之一是这类山歌歌词韵律像诗歌一样,有严格的格律韵辙,而“诗那”这一歌种,要求押“双韵”,即腰韵和尾韵。在对歌时,民间歌手根据对方歌词内容,即兴编词,有针对性的回答,随编随唱,出口成歌,对答如流,及其考验歌手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以下是田野调查中,两地歌圩节庆里民间歌手所对唱的“诗那”歌词节选进行词体结构分析,如例:

通过对两地所传唱的“诗那”歌词进行分析,其歌词押韵规律如下:(每个括号代表一个字,相同字母押表示相同韵律)

( )( )( )( )( )( )(A)

( )( )( )(A)( )( )(C)

( )( )( )( )( )( )(B)

( )( )( )(B)( )( )(C)

即七言兩句为一唱段,每唱段上句的第七个字与下句的第四个字互押腰韵,每唱段末尾最后一字互押尾韵。

(二)影响“诗那”在两族中流传的诸多因素

通过上述的谱例对比,壮、侬两族虽山水相隔,“诗那”在两族之间却得以长流不息,标志着两族人民有着共同的音乐审美,而这与两地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1.歌节与歌唱习俗的影响

在中越边境靖西、河广一带,流传着相同的歌唱节日——“航诞(ha?? ta?n)”。由于古时候通信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人们与外界交流不便,于是大家相约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会友、商品交易等活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圩期,慢慢的发展成了流传在两地间的“航诞”。在传统民俗活动“航诞”中,亲朋好友欢聚,以歌传情,同时还伴有买卖交易、体育竞技、祭祀等活动,“航诞”作为歌与圩相结合的传统民俗节日,为两地山歌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歌依附在这一民俗中长流不息。

其次,在中越边境线以北的中国靖西龙邦、安宁、任庄、岳圩等乡镇,每逢喜事,如过节、盖新房、入新宅、寿宴、满月酒、婚礼等重大节庆,一些有钱人家为增添喜庆气氛,则会请民间歌手到家中唱歌,这类歌唱习俗在时间上相对变动较大,靖西当地的民间歌手平日多忙于家庭事务或生产劳动,并且请靖西当地的歌手唱歌薪酬偏高,不少靖西边民逢年过节则会选择请越南民间歌手到家中唱歌,通常都会请两位越南女歌手,当地未婚男青年见状则会主动前来与之对歌,这一民俗事项无形中促使“诗那”在两族之间流传发展。此外,在中国靖西有不少边民认为去越南媳妇成本相对较低,越南女人会干农活能吃苦,一些条件困难的家庭,会选择娶越南媳妇,而歌唱是两地婚俗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那”在歌、俗共生的环境下得以保留与传承。

2.生产方式的影响

除歌唱习俗影响两地山歌的传播之外,两族相似的生产劳动方式,对“诗那”在两地广为流传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诗那”中的“那”为水田之意,光从此类歌种字面上看就可知“诗那”与两族的生产劳动方式息息相关。靖西旧志有“獞”人“不知商贾,唯务农耕”的记载,越南侬族与壮族一样,同为稻作民族,稳定的农耕生活,有利于促进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发展,“诗那”作为双声部民歌,在长期安定的农耕生活中,壮侬族民在长期的配合劳作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双声思维,靖西民间通常将不同的声部表述为“高声”、“低声”。中越边境靖西一带,每当农忙时期,田多的农户则会请相对于中国更为廉价的越南劳动力帮忙干农活,收工后,田埂上多见对歌场景。

3.语言的影响

两族人民语言相通,是“诗那”在两地得以广为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靖西“央”话中部分未受汉化影响的壮语词汇,与越南河广县侬族的方言表述大体一致,壮、侬两族族民相互之间用各自的母语可以完成日常基本的沟通交流,因而靖西与河广一带的中越两国边民常常跨境进行交易买卖、探亲访友等等,进而也为“诗那”在两地流传创造的一定条件。每逢春秋两季,两国边境靖西、河广各个乡镇陆续开始欢度“航诞”习俗,热爱唱“诗”的两地民间歌手,便免不了跨境赴圩场对歌。

参考文献:

[1] 赵明龙.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民俗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3):12-18.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
奇妙乐器·壮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