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

2018-09-06 02:50吴朝文任思奇邓淑华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

吴朝文 任思奇 邓淑华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野来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引发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方面的紧密契合,决定它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通过不断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D093. 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3-0020-08

一、引言

马克思一贯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对人类活动方式的影响,认为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也势必会带来人自身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结合技术进步,代表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阶段,每个人都成为数据的产生者和接受者,人们生活的现实物质世界和虚拟数据世界融合成为现实数据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和广泛应用形成了大数据现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共同探索其符合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律的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大数据观

20世纪末以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融合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普及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皆被记录为数据信息,形成了一切皆数据、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一个现实的数据世界。

大数据建立在人的网络化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能够对海量、分散、异构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关联分析和趋势预测,表现出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真实(veracity)等特征,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研究大数据的发展历程、本质等,对于形成科学的大数据观、引导大数据的正确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

“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查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2\],要对大数据进行本质的探讨,首先就必须了解数据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上,数据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过程,人类文明经历了“数据工具”“科学数据”“数据科学”三次数据革命。

工具性数据从无到有是第一次数据革命。数的概念萌生于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在采集和狩猎活动中,为记录食物数量而在头脑中形成了数的意识,他们采取石头计数、结绳记事、粘土串接等方式,把抽象的数的概念转换为物质形态,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量化认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不同的文明创造出了不同的数字符号以代替实物计数。数据从无到有的革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体现了人类客观认识能力的提升。

从工具性数据到科学性数据是第二次数据革命。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不断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3\]128。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始基”的观点,将数提升到本体论的认识高度。近代科学则把数据融入到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中,将数据提高到科学方法论的地位。数据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要素,也成为人类描述自然的最精确、统一的语言。数据由计数工具向认识介质转变,形成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科学、客观的认识。

从科学数据到数据科学是第三次数据革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依托现代信息网络,一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在网络上留下了镜像化的数据信息,形成了“万物皆数”的新场域。网络上的数据规模已经由独立的小量数据发展成了具有复杂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体系和社会信息网络传输体系的庞大实体。人类通过数据实现了从对象认识到本体认识的价值提升。

综上所述,数据功能转换和价值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正确认识世界的不断追求,科学技术在其中展现出重要的推动力量。认识一刻也离不开“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525。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科学技术通过实践进入人的生活,并改造人的生活。“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3\]127,数据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对象性地反映人类实践活动,通过正确认识人类实践活动,最终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实践活动。随着实践的推进、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数据必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显现出更大的价值。

(二)大数据引发认识方式的变革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出发到现实实践的,“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3\]131感知。“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5\]1大数据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量化数据,在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对传统科学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实践进入到更加自觉有效的阶段。

首先,大数据实现了从小样本到全样本的变革。传统调查研究方法中,由于技术条件和研究能力的限制,往往存在样本抽取方法的局限性、对象的可变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结果的时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大数据的认识方式从小样本的静态、封闭、传统向全样本的动态、开放、现代转换。大数据来源于人们自主自在的实践活動,实现了对对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覆盖,镜像地反映人们的社会现实全貌。大数据以全体数据为基础,采用“全样本思维方式,能从根本上确保研究对象的完整性[6],高精度地展示社会实景,将社会感性变量转化为量度计算的理性对象,更好地探析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内在规律、演化趋势和未来走向。

其次,大数据实现了从因果性到相关性的变革。以往的研究范式遵循由因到果的路径,从假设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证据印证、理论构建、逻辑推演,达到证明或者证伪的目的。大数据则更注重通过建立数据之间的数理关系,形成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通过识别有用的关联物来帮助我们分析一个现象,而不是通过其内部的运作机制”\[5\]72。大数据基于真实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存在的相关关系,不经历论证过程,而直接得出难以辩驳的结论,颠覆了因果关系的推理思维,引发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并且,从相关性结论出发,在必要时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推演、解读和说明更加可靠、便利,由此更易形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普遍认识。

最后,大数据实现了从精确化到混杂化的变革。传统数据分析中,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性表现为数据追求的精确性,通过对每个来源数据的准确处理保证结论的正确。大数据以混杂替代精准,引发了数据意识的变革。大数据全样本的特征和群体趋势分析的目标使得个别数据误差的影响在海量数据处理中得到抵消,以数据规模解决个别数据的精度问题。当然,精确和混杂总是辩证和相对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大数据也必将越来越接近精准,更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大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的技术化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本身的技术化。在长期的技术化形态创建与应用过程中,人作为技术单元被纳入多种技术系统之中,按照技术系统的模式和节奏运行,从而在人的思维、心理、生理、器官、肢体等方面都打上了技术的烙印。二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建构的技术化。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就意味着个体通过技术活动模式,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起愈来愈广泛的联系,愈来愈按照多种技术规范或模式行事。”\[7\]大数据的巨大价值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日益体现,它正在成为一种新型资源,改變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价值显现出二重性的特征。

首先,大数据的价值具有客观基础。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第一次将人类实践活动全面、客观、迅速地转化为数据,实现了对人类实践活动数据化的精确反映。数据正在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并且具有绿色低成本、开放共享、快速传输交换、持续可增长等特点。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数据被采集,加上数据关联、深度挖掘、自主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数据的价值将越来越大。

其次,大数据的价值在于让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统一。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和思维不断认识客观的物化世界。“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只有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4\]192大数据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客观存在有最基本、最密切的联系,故而是将主观认识科学化、客观化、准确化的重要方式,推动着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对立走向辩证统一。

最后,大数据的价值通过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大数据让人们建立起对世界和自身更为客观的认识。只有基于认识的客观性,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历史规律的形成才能有更加准确的把握,才能对事物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形成更加科学的预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方面引导实践适应客观世界的改变,另一方面反馈实践的效果并指导下一步的实践。

技术既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又影响和压抑着人的本质力量。大数据环境下“一切皆可量化”,因为数据是现实的镜像。一方面,现实世界中各系统之间存在的壁垒同样存在于数据世界,这制约了数据的开放共享,成为大数据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一旦打破数据壁垒,数据开放又面临着数据权益、数据隐私和人性自由之间的冲突。产生者、采集者、分析者的数据权属目前尚无法律界定,即使是冰山一角的数据泄露也会引起诸如精准诈骗等社会问题,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既有正向意义也有负向危机。

总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它引起了认识方式的思维变革,能够满足现实需求,具有深刻的意义。只有充分认识大数据的内涵,发挥其作用、迎接其挑战、超越困境,才能真正拥抱大数据。

三、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高旨趣归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立场,立足唯物主义方法,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实现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8\]。

(一)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特征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解释,并提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贯关注科技的发展,并且不断结合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来推进理论创新。

首先,大数据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精准的现状分析。认识主体和对象的现状,包括行为特征、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没有对现状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现实中,因为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思想的抽象性,真实的现状往往难以被准确把握。在大数据的全样本分析中,一方面大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的活动轨迹,最大限度地客观记录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轨迹,最大程度消除了行为的不确定性,为科学全面地把握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行为习惯映射人抽象的思想,反映人的价值取向、道德理念、思维模式等思想状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建设指明了目标。大数据基于海量数据挖掘,易于实现精准的现状分析,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大数据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握发展规律提供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种联系是客观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重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探索并把握其内在规律,形成系统思维。大数据通过深度挖掘,从数据出发不经历假设和推演的过程,直接得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大数据能够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主体和对象在时间、空间、各种自变量和因变量中的联系,进而通过这种联系来发现和提炼事物的一般性规律,从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过大数据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能够发现更多影响马克思大众化效果的要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提高系统思维的能力。

最后,大数据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效性的提高提供方法。大数据通过终端设备采集数据、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储存数据、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主体间的互动过程,信息传播的现实针对性与效果的反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大数据的实时性,为及时把握对象的思想、行为特征提供了依据。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也能够通过大数据反馈效果,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最终实现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反馈,形成计算机的自主学习和智能预测,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指导建议。

(二)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性基础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并且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

第一,大数据能够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需求。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者。在大数据时代,所有人都成为了数据的产生者和接受者。大数据是面向对象的全样本数据,可以說,有且只有大数据能够实现对象的最大范围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全体对象的实践活动,客观反映群体思想、行为特征和基本规律,形成全面准确的现状认识,并且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路径,再作用于全体对象。大数据能够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教育进程,将人民性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

第二,大数据能够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真实意愿的反映。由于大数据动态、开放、共享的特征,能够在不对人的自主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干预的前提下,客观记录人在自由状态下自发的实践活动。在网络角色的平等性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数据被无差别地采用,共同组成群体趋势数据。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基础,正是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因此大数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最具价值的信息。

第三,大数据能够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并存需求。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对象,也是主动参与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过程中,需要发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性,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因势利导地推进大众化进程。大数据来源于个体数据,记录了每个个体的实际状况,通过发现个体与群体的分散度,能掌握个体的差异性特征。大数据对群体共同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征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差异化教育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三)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本质相契合

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亦表明,根植于实践是其强大生命力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们理解和掌握理论,并且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大数据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认识,最后运用科学认识指导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首先,大数据能够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其关键点就在于能够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大数据能够最直接、快速地反映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发现相关问题的主要争议和疑惑,探明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整体把握舆论导向。社会普遍意识通过大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统计数据,抽象的思维感觉能成为量化的定量指标,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大数据的认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最关切的热点问题,牢牢掌握社会思潮的主导权。

其次,大数据能够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创新。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其传播方式就需要通俗化、形象化、现代化。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思维变化更加快速。大数据通过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记录,能够了解传播对象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接受程度,实现对受教育者信息接受习惯的准确把握,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性地占领传播阵地、改进话语方式、丰富表现形式等,争取了传播的主动权。

最后,大数据能够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人们的切身利益,最终达到促进理论认同的目的。大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和发展趋势,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发现以往没有被发现的问题,并且实现对问题的定量程度、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的精准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理论灌输的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在公共安全、扶贫济困、舆情预警、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方面实现精准化和科学化,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理论、精神实质、现实实践中都能广泛契合。大数据以全面、准确、及时等特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精准认识,实现对象的全面普及和促进对象的自由发展,实现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准确把握和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将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四、以大数据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寄托着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同时,高校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新技术、新成果、新思想不断在高校产生并得已广泛应用。高校的大学生是时代潮流的前沿群体,是最能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群体。因此,做好大数据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引领作用。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网络化、数字化,大学生群体尤其显著,高校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环境。大数据具有大规模、多样性、高价值、速度快和真实性等特征,这契合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性和需求。时代的背景、现实的环境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结合科技进步前沿,把握重要机遇,以大数据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纵深发展。

(一)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基于对现状的认识。大数据通过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的环境状况、大学生思想现状和行为习惯、大众化传播媒介传播效果、教师队伍现状等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能够最准确地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找到改进的方向,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提供依据。

首先,以大数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外环境状况。互联网建构了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网络化社会环境构成了高校网络的外部环境。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可以发现社会思想对于高校的影响程度、主要路径,在从社会整体视角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内部的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两个重要维度。大数据通过对校园环境信息的记录,以客观量化的方式反映现实和网络中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状况。

其次,以大数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在“智慧校园”中,数据是大学生在自在状态下自主行为的对象性反映,镜像地展现了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客观存在,赋予教育者一个探索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崭新维度。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数据支撑。

再次,采用大数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师队伍现状。教师队伍同样处于校园大数据的环境中,产生并使用着数据,因此大数据能够分析教师队伍的政治立场、专业能力、受欢迎程度等。通过大数据对思想状况、教学效果、科研能力等信息的分析,发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能够为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通过大数据可以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规律。大数据通过对环境和对象状况的数据语言描述,建立各个要素之间的数理关系,形成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为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视角。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及关联度,能够更好地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而依托数据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实现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改进大众化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建议。

(二)以大数据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大数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只有将大数据运用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技术才能展现出其本质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46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充分结合科技发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等平台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

其一,以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应当以大数据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资源整合。运用大数据能够对海量网络思政课资源进行智能、高效、精准的数据过滤和数据聚焦,建立最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平台。其次,应当以大数据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更新。通过大数据认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领域,有利于开放思政课的内容范围,融合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丰富思政课讲授知识体系。以大数据发现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主流立场,能够及时更新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在回答现实问题中提高理论的认同感。再次,应当以大数据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方法创新。运用大数据提供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态的准确性描述。通过建立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大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关联数据模型,发现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不断优化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的思政课教学方案。最后,应当以大数据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效果评价。在覆盖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大数据基础之上,建立主客体多维化的思政课评价体系,通过数据的横向关联和纵向比较发现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其二,以大数据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途径、方式等方面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影响力和认可度。首先,应当以大数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通过大数据将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认可度的感性经验认识转化为理性量化认识,把握校园文化的普遍意识和总体规律,为加强校园文化内容提炼和广泛传播提供依据。其次,应当以大数据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得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发现校园文化各种载体的参与度和有效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载体的建设,形成广泛覆盖的校园文化网络。最后,应当以大数据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网络宣传需要在以大数据认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础上,在题材内容、传播渠道、表现形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不断适应大学生的接受习惯,真正实现学生喜闻乐见和理论入脑入心的结合。

其三,以大数据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创新。相对于理论的说教,学生事务管理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只有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求,才更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树立理想信念。在校园大数据环境中,通过建立学生相关数据的关联,能够对学生群体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学生个体异常变化进行挖掘。基于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预测,提前进行学业干预;对综合表现情况进行画像,推进评奖评优的科学化;对消费趋势进行分析,精准完成对贫困生的资助;对心理危机进行预测,尽早进行心理预防;对行为异常轨迹进行警告,促进安全稳定管理;等等。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最终得以实现大数据预测并提供有效措施的建议,让学生事务管理由数据化到智能化。

(三)建立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并进。大数据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它既是现象,又是方法,在高校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数据涉及每个师生,需要每个部门全员参加,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联动。因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加强数据意识、机制建设、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适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求的大数据环境很有必要。

其一,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意识建设。在网络化环境中,数据已逐渐成为高校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高价值资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在实践中树立大数据意识,不断探索与大数据相结合的领域、方法和路径,建立由定性化教育经验积累向定量化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转变的理念,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发掘数据价值,运用数据思维,实现教育实践的创新。

其二,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机制建设。大数据的运行过程既是一个技术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必然带来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建立与大数据相融合的决策、运行和约束等管理机制,从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适应大数据的需求,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

其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条件建设。目前高校还存在部分领域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管理不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分析困难等问题,大数据条件建设还需加强。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硬件条件和信息系统建设,努力为全体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形成完善的大数据基础条件。其次,需要加强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数据规范化,提高数据即时集成、集中存储的能力。最后,需要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建设,结合高校的发展,从纷杂的数据中抽取有效的数据并建立相关的分析关联模型,不断开发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其四,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队伍建设。大数据环境对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装备来处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复杂信息。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应当结合时代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对大众化与大数据的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应当建立专门的技术队伍和研究机构,不断推进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对大数据本身的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最后,应当组建包含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和大数据技术人才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需求和技术之间的衔接,不断提供大数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大数据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表面上看,大数据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预判,但实质上,在这机器化的程式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人”[9]。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这引发了认识方法的变革并且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价值。大数据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在高校智慧校园的环境下,建立完善大数据环境对获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正确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大数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受到数据意识淡薄、信息化水平不高、机制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匮乏等环境条件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规模将呈几何级的爆发,数据环境将全面改善,大数据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全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高度。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杨江水,陈昌蓉,张绍荣.基于大数据思维方式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8.

[8]冯刚.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J].高校理论战线,2010(8):7-10.

[9]徐岩,杨晓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5.

Abstract:The big data provides a new path and method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internet age. The essence of big data is human practice under the view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t leads to a great change in the way of human perception and has great value. Big data closely fit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scientific natur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and practicality. Therefore, it will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 big data can mak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clearl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way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big data conditions.

Keywords:Big data; Marxism; popular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编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大众化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