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8-09-10 21:39祁芳艾坤张建佳许明张泓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思考

祁芳 艾坤 张建佳 许明 张泓

〔摘要〕 社会对康复人才的急需使得运动康复专业得到蓬勃的发展,然而快速的发展也导致了诸多的问题与矛盾,本文在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调研以及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后,总结分析了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在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运动康复专业能更好地发展,更多地培养出高素质的运动康复人才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8.029

〔Abstract〕 The desperate need for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n our society has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but such rapid development has also caused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Based on a range of survey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in the major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 for the society.

〔Keywords〕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ent status; thought

21世纪以来,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6.2%[1-2],老年康复服务将成为社会医疗服务的巨大的缺口;同时,竞技体育以及大众健康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迫切,因此,2004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运动康复专业成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3],于2012年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4]。迄今为止,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的开展已有十余年历史。

为进一步了解运动康复专业在国内的开展情况,明确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现状,共同探讨专业存在的问题,在查阅资料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培养和就业状况后,笔者所在的高校进行了一次教学调研,此次调研涉及了西医类、体育类、中医类等不同性质的开具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办学历史、招生情况、师资结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大纲、就业去向等方面,同时与各专业负责人进行了运动康复专业相关问题的一系列探讨,现将本次调研的相关结果总结如下。

1 现状分析

1.1 西方国家人才培养概况

1.1.1 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国内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西方国家高校的运动防护专业最为接近,而西方国家运动防护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目的是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运动防护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末便已拥有成熟的专业体系,培养目标定位为“为教育、健身、医疗等行业培养运动防护专门人才”[5]。在美国,运动防护专业的申报必须通过美国的运动防护专业课程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Athletic Training Education, CAATE)认证后方可准入,以美国波士顿大学运动防护专业为例[6],其运动防护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资格参加美国运动防护师认证考试(Board of Certification, BOC),从1959年至今,CAATE已数次修订运动防护专业专业模块供接受其认证的各高校参考,但各高校在参考CAATE课程模块的同时,也结合本校区、本地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因而各高校也兼具特色,主要面向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医疗保健行业等领域的需求,量身打造和培养符合这些行业需求和具备职业执照的运动防护师。

其培养目标是“经过运动防护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管理、监督、沟通和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康复医疗团队的合格成员及终生学习者,并最终使其成为能为患者、社会大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士”。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临床实习课程。波士顿大学非常重视临床实习课程,在整个本科课程体系中,一共设置了7门临床实习课程,临床实习总数约816~1 248 h,超过了CAATE所规定的至少800 h的规定。学生毕业必须修满128个学分,但许多学生选修了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第2专业,以便有机会考取体育教师从业执照。

1.1.2 就业渠道 针对美国的国情以及社会需求,从就业形势来看,80%运动防护专业本科生选择高校、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门诊医疗服务行业、以及各级的公立和私立医院,余20%则会选择进入健身及休闲运动中心、职业体育等行业[7]。

1.2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现状

1.2.1 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开展状况 自2005年至今,运动康复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迅速地开展起来,体育类、医学类(包括中医类和西医类)院校、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等67所院校[8](天津医科大学已于2015年停办)均已开办此专业(见表1),其中以医学类和体育类院校为主,各占据40.3%和22.4%的比例。

1.2.2 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运动康复专业尚无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实习大纲,因此,各高校对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均持各自的办学方针和政策,而这样的方针、政策均是依据该校办学背景、现有的能力和资源来制定的。例如在体育院校,体育竞技资源是其最大的依托,因此,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损伤防护、骨伤疾病的康复是其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在医学类院校,优厚的医学资源则是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因此,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康复实践是其人才培养的重点。

1.2.3 毕业学生择业去向概况 迄今为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未设置与运动康复专业相对口的就业渠道,有资料显示[9]:北京体育大学与武汉体育学院第一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进入医疗行业从事康复治疗的毕业生仅仅占了16.2%,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了体育保健师、体育教师、公共营养师以及考研等行列;随着运动康复专业陆续在全国各地的开展,毕业生的增加,另有调查显示[10]:在就业前选择到医疗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毕业生占68.8%,而由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多交叉的学科性质,实际上能进入医疗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毕业生仅占24%,余毕业生因首选无望,而进入了私企或加入了考研行列。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专业申报准入门槛过低

对于一所高校是否具备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条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未制定出明确的认证标准,因此导致了该专业在全国各类院校“遍地开花”的现象,办学条件良莠不齐,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以及实习单位等方面,这样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2.2 缺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硬件设施)标准

由于专业开办的准入门槛低,专业认证标准模糊不清,因此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大纲、就业规划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各自为政”的乱象,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1)培养目标不明确,甚至与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目标无异, 以致两个专业就业时出现同质化竞争,影响毕业生就业;(2)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规范化缺乏,课程设置也比较混乱,核心课程不突出,学生毕业时的学分要求浮动较大,从138~200学分不等,因此也是导致人才的培养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方面;(3)专业教师缺乏,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牵涉的学科门类包括了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康复医学、临床医学等,在运动康复背景的教师稀缺的情况下,部分公体课教师被迫兼任专业理论课教师,导致师资结构混杂、教学效果欠佳;(4)专业教材缺乏,大部分专业课沿用的是与专业不相匹配但相关的教材,有教师教学时除沿用这些教材的内容外,另凭自身对专业的理解补充部分教材外的资料进行讲解,另外,涉及学科交叉的专业课,例如《康复体操》《康复瑜伽》等课程,由于未有教师能独立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學,通常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康复背景的教师讲授理论部分,体育老师承担动作的教授部分;这样就造成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衔接生硬、教学秩序混乱。(5)各高校间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差异较大,部分院校可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超一流、高水平的实践基地,而另有部分院校则因资金投入不足,尚缺乏独立的实践基地,或拥有寥寥可数的简单的设施和器材,简陋、陈旧且利用率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2.3 毕业生就业受阻

运动康复专业是属于体育学,技术类专业,目前还没有与该专业对口的相关执照可考取,部分地区的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尚可考取康复治疗师证,却又由于“理论比不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比不过康复治疗专业”而被挡在医院外;专业运动队极易饱和、私人康复诊所集中在大城市且差异较大,加上近几年某些省市规定: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不能准入康复治疗师职业,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门路进一步缩窄。

2.4 与康复治疗专业存在同质化竞争

绝大部分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毕业所取得的学位为理学学士学位,只能考取康复治疗师证,这是导致运动康复专业与康复治疗专业同质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同质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方案,鉴于二者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高级康复人才,所以在培养方案上无可避免地出现了雷同;(2)课程体系设置,以“考证”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会导致这两个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出现大范围的重复,虽然各院校已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迫于运动康复专业“无专业对口证件可考”的现实,不得不“明知故犯”;(3)实习单位,调研结果显示:运动康复专业实习生绝大部分实习地点设立于各医院的康复医疗机构,有少部分院校也安排有运动队、体能训练中心等非医疗机构实习点,但有意愿前往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原因在于:在医疗机构实习后,就业选择比单纯在运动队、体能训练中心等非医疗机构实习要多,这也导致了两个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地点选择上的相同;(4)就业选择,课程体系、实习单位、证件考取大同小异的情况,也必然会导致就业方向上的重复,因此两个专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显而易见,而又因为运动康复专业的体育背景,该专业的毕业生在这样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3 对策与思考

3.1 优化顶层设计

事实上,导致以上诸多问题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顶层设计的不合理,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与方针,优化顶层设计,保证运动康复专业的顺利发展。

3.1.1 严格把关专业申报准入标准 针对高校申办运动康复专业,制定严格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对高校新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办学条件应有明确的要求,首要条件是师资力量: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必须由专业背景相符的教师担任,不可将就了事;其次是专业相关仪器、设备、场地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或规模,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最后,招生规模应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投入相匹配,不可一味追求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办学质量。

3.1.2 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结构标准 (1)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模块供各院校参考,并且严格界定课程范围,避免出现“有什么教师就上什么课”的现象,另外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应稳定在某一个范围内,既要避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不足,也要防止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压力。如此人才的培养才有据可依,也兼具特色。(2)规范专业教师教育背景,在运动康复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师资结构也应由具有运动人体科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另外也有专家认为[10-11]:校内外结合、产学结合、学院与企业混编团队也可以为创新运动康复科学研究、推动运动康复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课程设置中的医学学科也可由具有教师资格的医生担任,这样的“校企医组合”可以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高质量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3.1.3 设置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准入资格证 “无专业证可考”是造成运动康复专业与康复治疗专业同质化竞争最主要的原因,也进而导致两个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习单位、就业抉择重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须设置与运动康复专业对口的行业资格证,例如运动防护师证等,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两个专业之间的同质化问题,也可部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3.2 各高校加强专业办学实力,自我提高

在顶层设计不完善而办学经验又缺乏的情况下,各院校应加强自身办学条件,积极思考对策并付诸行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擅长运动疗法的高级的康复人才。

3.2.1 重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优化师资力量 当今运动康复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稀缺,而教师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各高校在积极引进运动康复专业背景人才的同时,重视现有教师专业水平的培养,针对教学需求,有目的性地外出进修学习和交流、是解决师资缺乏最直接的办法。

3.2.2 各高校之间促进交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 专业教材的缺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材的编写需要各高校行业内专家、教师们的通力协作,特别是多学科的教师共同探讨和商榷,制定和编写系列运动康复专业专用教科书。

3.2.3 增加实验设备、设施投入,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运动康复是一门技术类行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实验室设备不一味要求高、精、尖,但须基础设施全面、利用率高,真正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

3.2.4 为实习生提供不同性质的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选择的局限性也会造成学生就业意向的局限性,大部分高校定点实习单位基本都在各级康复医疗机构,不利于培养学生在运动损伤和防护方面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多关注康复医疗机构以外的,与运动损伤和防护相关的机构,并积极创建实习合作关系,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开辟实习和就业的新方向。

4 小结与展望

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起步晚,然而發展前景广阔,值得被看好。作为一门新兴的多交叉学科专业,在发展初期有较多的问题涌现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尽快规范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毕业生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出口;也提醒每一位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铺筑道路的学者,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自身专业素养,勇于探索和革新,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康复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54(8):511-512.

[2] 钱军程,陈育德,饶克勤,等.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6-9.

[3] 柳 华,王 梅,杨 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康复,2015,30(4):317-319.

[4] 王国祥,张鑫华.ICF视野下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9):1002-1005.

[5] SH GRINDEL, DB MCKEAG. Management of the Athlete with Exercise-Induced Asthma[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992,2(3):208-215.

[6] 涂传飞.美国波士顿大学运动防护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9):97-104.

[7] 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官方网站[EB/OL].http://www.bls.gov/ooh/healthcare/athletic-trainers.htm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校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1034/s4930/201803/t20180321_330874.html.

[9]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10,25(4):71-73.

[10] 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6):72-75.

[11] 杨宝成.“健康中国”战略下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24-827.

猜你喜欢
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思考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