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与失落之间(上)

2018-09-14 10:57董一菲张艳张金波马于玲张显辉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唐婉李商隐无题

董一菲 张艳 张金波 马于玲 张显辉

时间:2018年4月11日

地点: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实录评析

师:(微笑着走上台,师生问好)李商隐写下了许多“无题”诗,为什么这么多诗叫《无题》?有人说李商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朦胧诗人,他为什么要把这份感情写得如此深挚缠绵,如此难解难说?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无题》。(生齐读《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如果李商隐的这首《无题》是个故事,那么故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涉及的人物是什么?发生在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春天的什么阶段?

生:“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暮春。

師:黄昏、暮春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曾经的伤感意象。再读读这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里有时间吗?

生:“晓”“夜”。

师:也就是朝与暮,换一个叠音词,是什么?

生:朝朝暮暮!

师:地点更不得了,在哪里?

生:蓬山。

师:“蓬山”在哪儿?是仙山、仙境,与红尘、凡间远隔。余光中说,“上一次约会在蓝田,再上次在洛水之滨”。所以它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写了一个爱情故事,前世前生、今生今世、来生来世,绵绵无期。

人物(男人?女人?青鸟)

时间:暮春 地点:蓬山(仙境)

(晓 夜) 红尘

师:那么人物呢?是谁和谁的故事,是谁与谁的遗恨?

用“你、我、他、她”做主语填空:

(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你”晓镜但愁云鬓改,“我”夜吟应觉月光寒。我和你的故事。

生:也可能是她和他的故事。

师:是的,孩子们!“何物最风流?魏晋人物晚唐诗”。李商隐孤独地站在晚唐的舞台上,为这样的末世、这样的夕阳、这样的人生而伤感。所以,孩子们,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这样的人物,才有这样的开合、这样的多意、这样的模糊。每个人都能在诗中读出自己。

【评析】

张 艳:诗歌是诗人心灵的投射,读者在诗歌中读出自己,是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课堂伊始,一菲老师就用“每个人都能在诗中读出自己”为这节课定下了不寻常的鉴赏基调。这节课,学生将在李商隐朦胧、缠绵、多意的诗歌中进行自我生命投射的情感体验之旅。在这末世的夕阳中,在这晚唐的舞台上,学生将在孤独的李商隐的诗歌中读出怎样的人生?

张金波: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一菲老师没有设置太多的迂回曲折,一开讲就指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朦胧诗人”,点明李诗的“多意”性和“模糊”性,并以此作为全课的主线,可谓高屋建瓴。一篇课文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从内容到技法,从语言到风格,从人物到情感,不一而足。教师在授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形成课堂的主线,使课堂沿着主线有序推进,从而避免课堂的支离破碎。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须立足于文本个性。李商隐“无题”诗的文本个性,恰恰就在于它与同题材、同体裁的诗歌相比在抒情方式上的多意性和模糊性。一菲老师的导入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不知不觉之间巧妙布设了全课的主线,既为全篇之先声,又与全篇相呼应。

马于玲: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是一所初中,用群文阅读的方式给初中生讲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什么角度切入、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特别费心思的事情。一菲老师以学生学习过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开篇,这个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将学生由“已知”引渡到“未知”。

张显辉:诗意的语文课堂妙在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一菲老师这节课的导入传达出三个信息:一是李商隐善写“无题”诗;二是最是风流李商隐;三是每个人都能在李商隐的诗中读出自己。本文题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想引领学生努力读懂李商隐。

师:孩子们,我们来做个仿句训练:“思念,无论是(生)与(死)……”根据课文读出你的仿句。因为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所以我说“思念,无论是生与死……”

【评析】

张 艳:一菲老师的诗歌教学空灵绝尘,绝少俗套羁绊,给人满满的惊艳与感动。课堂刚开始,学生仅读了一遍,一菲老师直逼情感深处的问题就凌波而来:“孩子们,我们来做个仿句训练:‘思念,无论是生与死……根据课文读出你的仿句。”这个问题抛出得如此直截了当,令人惊讶之余不禁惊叹它如此直指心灵,拨云见日,直逼本质!

张金波:近几年,任务驱动型写作逐渐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让我们称叹的是,一菲老师把“任务驱动”巧妙地移植到诗歌阅读的教学当中。任务的内容是仿句,要求是“根据课文读出你的仿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一菲老师还对给出的例句进行了解读。“仿句”任务驱动的是什么呢?很明显,一菲老师的目的是借助仿句,“驱动”学生对诗歌文本大意的理解 。我们不妨把一菲老师的这种模式称之为“任务驱动型教学”。一菲老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水平以及可以获取的材料,从而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于玲:这个环节至少有两个特点:简、精。“简”,越过了其他的细枝末节,删去了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以一个仿句“思念,无论是( )与( )……”扣准李商隐“无题”诗的切口,单刀直入,简洁明快。“精”,精准地把握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在不知不觉中锤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以以这个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已知情况与表达能力,以便调整课堂的进度。

张显辉:诗意的语文课堂妙在课堂问题的设置。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含蓄、朦胧著称,一菲老师则由一个问题将这朦胧、含蓄具体化、明朗化。原本朦胧、争议颇多的诗歌主题一下子清晰明了,学生的回答(仿写)恰是建立在对诗歌的解读之上,建立在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的把握之上。

生:思念,无论是年少还是年老。因为下一行说了“晓镜但愁云鬓改”,诗人早上照镜子,害怕自己一夜之间白了头。

师:(赞赏地)无论年少还是年老,思念……(话筒递给下一个学生。)

生:无论是时间与空间……

师:怎么是时间与空间呢?

生:因为“青鸟殷勤为探看”,说明诗人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都在时时刻刻思念着他心爱的人。

师:时间,前世今生、今世今生、来生来世;空间,天涯海角,蓬山人间。

生:思念无论是朝与暮……“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他白天思念爱人,夜深人静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尽管白天是明净通亮的,但他心中的思念卻是绵绵不绝的。

师:(由衷地赞美)说得真好!白昼可以照亮一切,唯独照不进我心灵角落中最深层的如灰一般的思念。

生:我觉得思念还是生和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有到死,思念才会终止。

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仙境红尘,超越了朝朝暮暮,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生:我认为思念无论是相见与离别。第一句话就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就可以解读出来,不管是在一起还是离别,那种情感都是密密麻麻的,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学生笑。)

师:情急之下,用诗解诗,说得真好。你们这个年纪是诗的年纪,在诗的年纪用诗来解读诗,就像诗一样美。

生:思念无论是近还是远。因为他说“蓬山此去无多路”。

师:读诗读得多么细致。蓬山距离“我”这儿没有多远,也就几万公里。牛郞和织女,一个天河都能轻松渡过,别说你在蓬山,“我”在凡间,真的不算什么,等着,“我”这就到。今生不到,还有来生;来生不到,还有再来生。“在蓝田,在洛水之滨”……

【评析】

张 艳:诗言情,情感美是诗歌最摄人心魄的美。一菲老师用一个仿句,带领学生体悟诗歌情感,聚焦“思念”,不蔓不枝。师有示例,生有心得,绵绵思念之情从诗句中弥漫开来,在“生与死”“年少与年老”“时间与空间”“朝与暮”“相见与离别”“生机与枯萎”中延展。学生在仿句中对“思念”之情的高品质体验与解读,胜却无数僵化的教学套路!

张金波:在一菲老师学习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回答得非常踊跃。他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的仿句精彩纷呈,充满诗意。每到精彩处,一菲老师总是及时给予真诚的赞美和精准的点评。一菲老师的语言诗意流动,一问一答,一赞一评间,使诗意漾满了整个课堂。这就是一菲老师的诗意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的美的熏陶与化育。

马于玲:一菲老师曾说,诗意的语文教师当有诗意的课堂语言。听听一菲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前世今生、今世今生、来生来世;空间,天涯海角,蓬山人间”“ 白昼可以照亮一切,唯独照不进我心灵角落中最深层的如灰一般的思念”“今生不到,还有来生;来生不到,还有再来生。‘在蓝田,在洛水之滨……”用诗意的语言来解读诗歌,用诗意的语言来带动学生,这才是诗意的语文课堂。

张显辉:诗意的语文课堂妙在以诗解诗。以诗解诗是一菲老师诗意语文课堂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一菲老师的点评语言即是诗:“前生前世、今生今世、来生来世/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仙境红尘,超越了朝朝暮暮,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天涯海角,蓬莱人间/等着,我这就到/今生不到,还有来生/来生不到,还有再来生/“在蓝田,在洛水之滨”;学生仿写句子的回答依然是一首诗:“思念,无论年少还是年老/思念,无论是时间与空间/思念,无论是暮与朝/思念,无论是生与死/思念,无论是相见与离别/思念,无论是近还是远”……这一过程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一菲老师的点评文字和学生仿写的句子本身就是一首诗,同时也是对李商隐这首《无题》最好的解读。

师: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一首七律。格律诗特别讲究炼字,孩子,你说“炼字”的“炼”是绞丝旁的呢,还是火字旁的呢?

生:我觉得是火字旁的,因为要把这个字提炼出来。

师:提炼,锤炼。这首诗的诗眼,很多人认为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连用两个“难”,这是剑走偏锋,作为格律诗怎么可以有重复的字?重复是大忌,李白曾经写了一首诗,成为登临诗当中的压卷之作,诗是这样说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居然一口气用了三个“凤”字。宋代还有一位才女叫唐婉,唐婉是陆游的表妹,和陆游结婚之后相敬如宾,但最后却被休。古代休妻,很多时候不是丈夫所为,是婆婆所为。多年之后,有人说是三年,他们相逢于沈园,此时的唐婉已嫁,此时的陆游已娶,陆游写下了《钗头凤》。唐婉应和了一首《钗头凤》。我的问题是,唐婉用了三个“难”,李商隐用了两个“难”,究竟谁更难?全班女生来读唐婉的《钗头凤》上阕。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 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钗头凤》·唐 婉

相见时难别难。

——《无题》·李商隐

李商隐《无题》的两“难”和唐婉《钗头凤》中“难,难,难”相比,哪个程度更深?

(全班女生站起来朗读。学生对于“欲笺心事”中的“笺”字有疑问,老师适时正音。)

【评析】

张 艳:炼字旨在炼意,始于文,终于情。一菲老师的炼字教学之独特再次令人惊叹:她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在一首诗中静止、封闭地让学生说“难”的字意、句意、手法、情感、表达效果,而是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拓视野、扩容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唐婉的“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纵跨唐宋,给人广阔的时空感。一菲老师从几位诗人剑走偏锋的“重复”手法谈起,最终落在对唐婉三“难”与李商隐二“难”程度深浅的体悟上。对“难”的炼字教学,看似转向了艺术技巧,实则是对“思念”仿句教学的延伸与深化,情感体验的主线未断,匠心独具,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张显辉:继续以诗解诗。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尤其是陆游和唐婉的悲剧爱情故事,带领学生发现其炼字之妙,进而引领学生感悟李商隐《无题》诗的遣词用字之妙,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品读语文,感受诗意。

师:这三个“难”读得真棒!现在探讨刚才的问题,是李商隐的两“难”更难,还是唐婉的三“难”更难?

生: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我觉得李商隐的两“难”更难。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无论是分别还是相聚,诗人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这点比唐婉的难更难。

师:有理、有据、有情。

生:我也觉得李商隐的“难”更难。陆游和唐婉毕竟在人间,还可以相见,但李商隐诗中,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再难相见。

师:他读出来了,天人阻隔,就像洛神之恋。不在于谁的观点更正确,而在于谁的论证更丰富。

【评析】

张 艳:“不在于谁的观点更正确,而在于谁的论证更丰富。”一菲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观启示颇深:文学鉴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吗?我们目前的语文考试,自上而下约定俗成地把“参考答案”当“标准答案”,这种违反文学鉴赏规律的阅卷方法何其僵化、教条!何其令人痛心疾首!一菲老师给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她用自己的教学告诉我们:还语文以美,远离僵化,给学生松绑,张开翅膀的鸟儿才会飞翔!

马于玲:“是李商隐的‘两难更难,还是唐婉的三‘难,更难?”这是神来之笔,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自由言说,立足点在于“我从中读出了什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体验与个性化解读。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有话可说,能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

生:其实我觉得各有各的难处。(学生会意地笑)。

师:各难其难。

生:唐婉的“难”难在和自己心爱的人虽然相爱,却不能相见。陆游的“难”难在他虽然能和心爱的人相见,但是他们却各有各的家庭。李商隐虽然和他心爱的人不能相见,但是他心中还有爱。

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学生笑。)

生:听完老师刚才讲的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我心里有点想法。就是在古代,男人都可以有三妻四妾,女子被休之后,她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她心爱的人,又重组了家庭,我觉得这三个“难”,道尽了她与陆游被迫分离的难过。

师:我听懂了,她认为这个“难”是个过去式,李商隐的“难”是在今天、在明天,这个难就是难上加难了。真是有发现,真好!

生:我觉得还要从这两首诗的背景故事讲起。首先我知道,李商隐陷入了牛李党争,他的妻子是牛派王茂元的女儿。李商隐之前有首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就是讲和他妻子的故事。或许李商隐这首诗里面写的就是他和妻子因为政治所迫不能见面,这就是李商隐的难处。唐婉和陆游两个人本来是相爱的,他们是表兄妹关系,虽然我觉得这有点问题。(学生大笑。)他们被陆游母亲给拆散了,两个人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又在一个春日遇见了,这种感觉特别微妙。所以他们各有这两首诗,各有各的难处。

师:非常赞赏这个男孩子,他能够知人论世,联系背景材料,这点非常了不起。但是李商隐的婚恋,刚刚他有一个非常肯定的语句,说李商隐思念的肯定是他的妻子,是不是这样的呢?李商隐和另一位姑娘还有一段缠绵的感情。所以,有些话不要用绝对词,要汲取教训。

生:李商隐受到了政治上的迫害,心里比较难受,他想与他的妻子见面,却见不到。心里想,却不能实现,也很难受,再难上加难就更难受。

师:二“难”便是一切的难。有一个佛教的偈子:一个人碰到得道高僧,说,“长江里这么多船,高僧您知道有多少只吗?”高僧说:“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相见时难别亦难”,世间的一切对于恋人来说,也只有两种情况:相见和不相见。

生:我也认为两边各有各的难处。我认为《钗头凤》,难处在于,本来是相爱的,却被拆散了,这个难更多的难在无奈,被逼迫。

师:我也听懂了。陆游和唐婉,他们就是夫妻,后来又分开了,无论如何都是世俗之爱。李商隐的爱,不是世俗之爱,于是他欲罢不能、欲说还休,这感觉来得更深挚、痛楚和缠绵。

师:刚才有位男生特别可爱,他说表兄和表妹结婚,这事有点儿问题。(学生再一次大笑)我们都看过《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表兄妹,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形式是比较常见的。

师:(翻PPT,却不知何故翻不过去)孩子们,帮个忙。(有一名学生上来调整好了。)这么容易吗?幸好有你,不然我就“难难难”了。(学生笑。)

【评析】

张金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一菲老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有感性的诗意阐发,更有理性的思维训练。“唐婉用了三个‘难,李商隐用了两个‘难,究竟谁更难?”“谁更难?”这个问题不仅有意思,也有一定难度,不是轻易就能说清楚的。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一菲老师并没有设定机械呆板的标准答案,学生的解答也并非一般层面上的“文本里有什么”,而是集中于“我读出了什么”“我怎么看”。如果说前者是较低级的思维,那么后者就属于思维的较高层级形成——批判性思维。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须要理解、判断、搜集与比较,而这些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品质。应该说,一菲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张显辉:文学创作中有一种未知结构(也叫两难结构),往往使其具有永恒性。别林斯基也说过:“什么叫作品的永恒性?就是每代人都进入思考,每代人都得不到结论。”李商隐的《无题》恰好符合这个两难结构。相见难,别亦难,见或不见都是难。陆游和唐婉不得善终的爱情,李商隐的思念,都符合这一理論。所以他们隔了一千多年,仍然为人们所乐道,仍然有其艺术价值。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和谐、轻松的。一菲老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能够从容以对,并用刚刚念过的诗句间接地表扬了前来帮忙的学生,不可谓不机智。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唐婉李商隐无题
嘲桃
石榴
钗头凤
无题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如今说来都是错
——叹陆游与唐婉
无题
三个人的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