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伟大社会革命思想出场的历史逻辑

2018-09-14 08:20张世飞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党的建设

张世飞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旨在从总体上把握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97年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贯穿伟大社会革命全过程,是从总体上理解伟大社会革命的主线,同时也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发展的政治保障。

关键词:社会革命;党的建设;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3-0012-06

以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为主脉,从整体上把握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特别指出,“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将党领导人民97年的斗争史标定为一部伟大社会革命史,以党的自我革命统领伟大社会革命,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党的历史及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前提

(一)国民大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开端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赋予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革命以坚定的核心力量。党成立后,首先解决了革命要推翻谁、团结谁的问题。中共一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确立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斗争目标。中共二大不仅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而且决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并“规定了党在联合战线工作中的原则和政策”,表明党此时已经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此后,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清除了社会革命道路上的第一块顽石。在革命进程中,党依托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壮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而党组织力量的发展又成为社会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在党的影响下,农民运动广泛兴起,农民运动的推进严重动摇了反动统治者的执政根基,成为社会革命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忽视了牢牢把握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事领导权的重要性,使得党在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国民大革命也最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走向失败。

(二)土地革命为伟大社会革命积累了丰富经验

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史和党的建设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党不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革命发展规律的革命道路,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开始走向成熟。当党内大部分人坚持以中心城市暴动来夺取政权时,毛泽东等部分共产党人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农村。他们创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夹缝中得以迅速发展,重新点亮了伟大社会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党积累了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丰富经验,构成了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思想的雏形。在新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中,党的自身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毛泽东首先从思想建设人手,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引导人们抛弃僵化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中国国情和土地革命规律。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全党最终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军事路线的正确性。从此,在实际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三)抗日战争开辟了伟大社会革命新的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矛盾激化;华北事变后,更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日本对华侵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的最大障碍。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指出,只有施行坚决抗战方针下的一整套办法,才能达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中共中央召开的洛川会议进一步规定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政策,解决了党的领导与统一战线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但是,由于党内一些人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问题上认识不清,在思想上出现一些混乱,王明的右倾错误思想更给党的自身建设和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造成了严重障碍。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只有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才能使“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起来。中国共产党要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特点和实际斗争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具体化。六届六中全会系统解决了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后,党应采取的方针政策以及党自身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把握战争、认识战争的卓越能力”,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思想条件。

(四)解放战争将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全国

1945年下半年开始的解放战争,巩固了以往各个阶段革命战争的成果,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最后阶段,为党领导人民在和平、统一的崭新条件下建设新中国和根本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短短四年时间内取得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既取决于党中央战略指导方针的正确,更取决于党在全国人民心中政治影响力的扩大。解放战争中以学生运动为代表的第二战场的开辟,使蒋介石集团进一步失去民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解放区土地革命的开展,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公开地举起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民主革命的战斗旗帜”,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面对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形势,党中央尤其强调了自身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948年9月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建立了“保證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巩固了民主集中制领导原则。为了克服由于胜利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和享乐主义思想,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予以告诫。该时期党的建设为党执政后继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长征路”作了重要的制度和思想铺垫。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基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根据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着手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党在执政环境下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具有与战争时期的革命不同的特点:革命的目的不是夺取政权而是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革命不是通过暴力而是以和平方式进行,革命的内容不是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而是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文化领域。

(一)过渡时期为伟大社会革命奠定物质与政治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1953年党中央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共识后,便更加自觉地制定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措施。“三大改造”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使新生政权完全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革命与建设双重意义,体现了二者的高度一致性。革命是以建设的形式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为直接目的,革命的步骤与方式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本依据。过渡时期革命与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党和党员干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土改、征粮、征税等工作中,一些干部存在严重的命令主义作风,“整训干部已经成了极端迫切的任务”。党通过干部整训,改善并加强了党群、干群关系。另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提出作为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他认为“共产党员必须比过去具有更高的条件”,才能担负“新的更伟大更艰苦的革命任务”。党依据时代条件和具体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充分彰显了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

(二)十年建设时期伟大社会革命的成就与曲折

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国家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它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提出制定“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和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要求”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毛泽东特别指出,在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党内同志在认识与处理矛盾时“有‘左有右”。虽然毛泽东卓有远见地作过此类警示,但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处理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时出现了“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的成就与曲折是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正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党逐渐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他在1961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由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艰巨性和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影响以及党对自身制度建设的忽视,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动乱。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革命误入歧途

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私有制基本消灭,社会革命的内容和方式已经与根本改造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革命不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方向,通过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需要。党在总结这一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伟大社会革命终于得以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迈进。

三、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保障

(一)新时期开创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革命道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此后,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具有与以往时期所不同的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将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领域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国情有所创造。开创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革命道路,首先在于党通过解放思想,主动恢复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党在恢复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同时,加强了党的制度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重新设置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特别注重对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要求高级干部带头“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了肃清“文化大革命”时期渗入党内的“三种人”,集中克服党在领导上的软弱涣散问题,党的十二大做出整党的决定,从而使党的领导能力得到提高。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成为新时期伟大社会革命的坚强政治保证。

(二)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成功迈向二十一世纪

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打击。国内来看,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上各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声音也时有出现。初步成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不断深化才能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坚定的政治定力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義的党建思想,拓展了党员队伍,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党的先进性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一致性得到生动体现。

(三)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光辉成就

十六大起至十八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光辉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思想,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战略思想,同时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体现了党领导的社会革命进入新阶段,且更加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发展,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越突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

(四)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发展的一切成就,同时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突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成为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新的立足点。十八大以来,党集中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明显提高,党群关系显著改善。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将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夯实不想腐的思想基础。十九大将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始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高度。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深度融为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最鲜明地体现为党的领导,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四、经验与启示

(一)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发动机

纵观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与党的领导紧密联系。97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社会革命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党的建设史。当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加强自身建设时,党的事业就能够顺利推进;而在党忽略自身建设或自身建设落后于时代环境需要时,党的事业往往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曲折。在“四个伟大”中,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需要党有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以党的自我革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开启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而且是党领导人民97年艰苦奋斗的成果。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目的也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力奋斗,汲取社会革命的丰富成果,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终于成功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建设、改革是前后联系、一以贯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伟大社会革命新胜利,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三)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一以贯之、持续推进

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的。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绝对不能中断。共产党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党的十九大上制定的“两步走”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规划好了蓝图。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接续奋斗,伟大梦想才能如期实现。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诸多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只有在党领导下持续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才能克服诸多矛盾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日益发挥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责任编辑:王廷国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党的建设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