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物 转换时空

2018-09-16 11:2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士中雨张岱

因雪想高士

◎王太生

雪之晶莹高古,在历代文人笔下多有涉猎。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过一句话:“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高士,指志趣清雅、品行出俗的隐逸之人。

下雪天,天地俱白,许多人窝在屋里围炉取暖,喝酒聊天,有人却抬头见雪亢奋。宋代《北梦琐言》记载,唐代郑綮,颇有诗名,作诗的灵感要靠风雪来激发。雪花纷纷扬扬,他一人悠然骑驴出长安,雪花沾在衣上,头发、胡须和眉毛上,然后欣然命笔。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乎?”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雪是寂寞的,高士是寂寞的。雪是高士,高士是雪。

许多事情,触景生情。看到了眼前的物象,就想到了这个物象背后的人。

在江南飘雪的园子里,看白雪红鲤。花池四周,草木萧条,凝结了浅浅一层薄冰,好在池子中央,留有一处冰层罅隙。这时候,红鲤出现了,一大群,从池底轻轻升上来,不着急,圆嘴翕合,像一片浮动的红色影子。

冰雪天看红鲤,不嫌冷?正像大雪天张岱划一条船到湖心亭看雪。有人冷得缩手缩脚,宅在家里,张岱偏要出去。别以为他犯傻,他很快乐。

水里其实要比岸上暖和得多,水面是一个临界点,水上似有凛凛寒意,水下清流暖身,只是岸上的人不知,鱼知。

因雪想高士。遥想汉代,当年洛阳城里那场大雪,天灾人祸。父母官外出视察灾情,见家中断粮的百姓除雪开路,外出乞食;来到文士袁安家门口,一片寂静,但见屋舍被雪封堵,无路可通,以为被冻死,急命除雪入户,却见袁安僵卧于床。问道:“为什么不出来求食?”袁安回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扰别人?”脱俗高士,宁肯饿得奄奄一息,不与人争。

大雪天,遇见高士,那个身影迷迷蒙蒙,雪天中的一个小黑点,隐约可见。

晋人王恭,鹅毛大雪中,身披鹤氅,涉雪而行。时人孟旭见之,赞叹道:“此真神仙中人也。”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雪夜,空气清冽。王子猷居山阴,从酣睡中醒来。他轻轻地打开了窗户,四处望去,天地一片洁白银亮。他披衣下床,慢步徘徊,大声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多日不见。当时,戴在曹娥江上游的剡溪,王子猷连夜乘小舟前往。经过一夜,到了戴的府上,他没有登门,而是转身返回。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興尽而返,何必见戴!”

张岱《夜航船》有两则小品:“欲仙去”与“嚼梅咽雪”,说的都是高士雪天的故事。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嚼梅咽雪”则说,从前有个铁脚道人,爱赤着脚走在雪中,高兴则大声朗诵《南华经·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塞香沁入心骨。”见到雪,赤脚而奔,可见兴奋至极。

这个年代,何人是高士?有一份内心深处的坚持与坚守、冷漠名利、安静优雅者。

有年冬天,和几个朋友在苏州穹窿山中闲逛,遇雪,看着雪花安静地落在老而黄的栎树、岩石上,一径曲折而上,头顶有木屋翼然,恍若遇见一高士,在远处呵呵而笑。

(选自《扬子晚报》2017年2月14日,有改动)

一、聚焦一物,一线贯串

这篇散文涉及的人物、诗文和事件较多,这些材料看似很“散”,但都能聚焦“雪”字,指向“因雪想高士”这一主旨。作者以“雪”为线索串联材料,形成“开篇点雪——郑綮因雪出新作——由冰下红鲤说到高士张岱湖心亭看雪——文士袁安宁死不与人争粮——雪中高士王恭、王子猷——高士雪天故事——对当代白雪般高士的追寻与发现”这样的严谨结构。线索“雪”不仅由古及今贯串全文,且具有层进性——由“雪与创作”“雪与心境”渐次升华为“雪与人品”“雪与人生”,从而带领读者走向精神高地。

二、转换时空,丰富文旨

文题中的“想”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的联想。作者运用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等手法转换时空,于跳跃腾挪中见自然流畅,从多方面丰富题旨。例如,开篇部分先写“下雪天……许多人窝在屋里……”,时空属“今”;接着以“有人却……”一句转换,运用相似联想展示唐代之人、事,自然亮出“雪是寂寞的,高士是寂寞的。雪是高士,高士是雪”这一文旨。再如,由王子猷因雪访戴安道却至而不见跳转到张岱《夜航船》的两则小品,其间的逻辑关系实为由“雪与高士友情”转为“雪与人生追求”,文旨因此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一问一答,意在当代

结尾段“这个年代,何人是高士”之问,问得直率,尖锐。作者先针对时弊作内涵揭示,然后由理性归于诗性。在作者给出的“情境答案”中,“雪花”是实在的,“呵呵而笑”的“高士”则是因境而生的虚象,但却给当代人如何处世立心提供了思索的广阔空间。

1.你认为文中王子猷所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

2.文章揭示了“雪”与“高士”共有的内涵。试说出三点。

答:

3.结尾两段文字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立意。试作简述。

答:

一夜坐听风吹雨

◎曹添勤

听雨,可以洗净耳根;听雨,更可以荡涤心灵。

——题记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与嘈杂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纯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缠绵温柔,小雨的多情。这种雨声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来心无杂念地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缥缈,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了苏子由,他和小雨一样低调、婉转。他总是把偌大的舞台留给哥哥,自己却犹如冰山下的火焰站在哥哥的身后。“世人欲困我,我已安长穷”,淡淡的愁,像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烟,听不到燃烧时的噼啪声,却永远牵动你的心。喜欢听小雨,“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外尘恶,且忍闲居苦”。我如子由,倚着窗户,一夜听雨静无眠。

小雨过后便是中雨,所谓“春潮带雨晚来急”,中雨利索,爽快。中雨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声,均匀,细腻,连续不歇但又十分有力,如潺潺流水。这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中雨声让我想起一段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老苏的一生都犹如这中雨声:他不善声律记问之学,直到二十七岁才淡定地拿起书本。他的文章纵横捭阖,不失战国纵横大家的风范。“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他不似小儿子苏辙那样沉静寡言,也不似大儿子苏轼那样惊涛骇浪。他有的只是本本分分。我打开窗户,听着淅淅沥沥的中雨,仿佛看见苏洵,骑着毛驴在雨中渐行渐远的背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大雨来了,洒脱,放荡不羁。大雨似山洪暴发,似飞瀑从高山奔腾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留情地冲刷着大地。静静地聆听,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花园,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有时呛得你透不过气。听大雨声,我感觉苏轼向我走来。苏轼像大雨,他惊天动地,流芳百世。苏轼的诗像大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汪洋恣肆,笔扫千里。苏轼的字也像大雨,他的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出神入化,笔酣墨畅。东坡的人生大起大伏,生前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是受人敬仰。

在嘈杂的世间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

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心。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本文以“风雨”为线索贯串全文,由“听风雨之声”生发三次时空转换,巧妙地将“苏氏三父子”作为联想主体,依据各人个性阐发“雨声”大小、徐疾与“人品”的内在联系,揭示各具个性的人生轨迹,渐次点出作文主旨;结尾由古及今,用排比句强化“一夜坐听风吹雨”的人生启示,堪称“豹尾”。

猜你喜欢
高士中雨张岱
下 雨
浅谈跨座式单轨交通建设中雨污水管线迁改工作
无题(6)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闲心
闲情
闲情
快乐暑假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