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国际拓市场 跻身一流勇担当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际业务工作扫描

2018-09-17 07:0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朱红梅曹冉
卫星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通信卫星亚太研究院

● 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朱红梅 曹冉

一、前言

2018年初,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率代表团访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这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首脑第一次来中国航天访问。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接待了数千个国际访问团组,其中国家元首级来访50余次,被外交部、商务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誉为“国家对外展示高科技产业的窗口单位”。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院每年派出出国(境)人员几十人次;“十二五”末期,全年派出352个团,1188人次,并与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个来访组团(2957人次)开展交流。数据反映了研究院进军国际的飞快步伐,这背后更包含着研究院从国际交流开始,到购买元器件,再到出口部件、出口单机产品、出口分系统,直至出口整星的发展历程……

二、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摸索前行,缓慢发展,找准方向,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研究院的国际合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可追溯到1983年与意大利“天狼星”的项目合作,双方通过“天狼星”进行电波传输、卫星在轨测试等试验项目。1984年,与西德航空航天研究试验院签订了空间技术合作的会谈纪要,双方进行多项课题研究;与英国阿普雷顿实验室联合进行了太阳电池标定、卫星设计等项课题研究。1984年以来,又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接收机、红外地球敏感器等,解决了型号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院致力使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和1988年,用返回式卫星分别为法国马特拉公司、西德Intospace公司的微重力试验项目进行了搭载试验,创汇83万美元。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1986—1989年,先后向瑞典出售了旋转火箭、向巴基斯坦出售了发射架上架车等,共创汇28.34万美元。1989年,与巴西空间研究院签订了反承包合同,由研究院承担本应由巴西空间研究院研制的部分检查设备、结构设计和部分加工、试验项目以及蓄电池和太阳电池制造工作,共创汇1286万美元。

同一时期,研究院开始广泛与苏联空间机构建立联系,签订了联合研制航天相机的合同。从1993年开始,充分利用苏联解体的有利时机,按照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统一规划,积极开展了对俄合作;另一方面,在国家航天局的大力倡导下,牵头开展了亚太多边卫星的研制工作,吸收泰国、伊朗等亚太国家承担卫星的分系统或部件的研制任务。经过10多年的国际合作,研究院积累了经验和技术,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稳步发展,扩大影响,崭露头角,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研究院在这个时期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快速进军国际航天市场。

1999年,研究院研制的中巴资源一号卫星01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卫星,政治和经济意义重大。这种整星级的国际合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之间的合作创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被誉为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2年,研究院和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签署了亚太五号卫星C星有效载荷引进合同,开始了和国际著名宇航公司的合作历程,同时,通过10年的开拓,共与俄罗斯航天企业签约人民币合同3200多万元,与一批国际知名宇航公司的密切交流,对研究院的科研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院国际合作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走出去”的起步阶段,研究院于2003年参加了马达加斯加通信卫星、澳大利亚OPTUS通信卫星等项目投标,迈出了国际市场开拓的第一步;同年,签署过滤器出口合同,部件产品出口实现重大突破。

从1999年开始至2003年,研究院还承担了3期亚太多国的空间及应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了近百名亚太各国政府及企业的官员和专家,为开展与上述国家的空间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4年,签署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号出口合同,实现了研究院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公司签署亚太6B卫星采购合同,价款7760万美元。

四、21世纪初至今:面向国际,全面开花,绽放异彩,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1世纪以来,研究院的国际业务不断拓宽,连续签署整星出口合同,星地一体化服务得到认可,国际培训频繁高质。

2005年,首次组织了亚太多边合作组织国际客户培训。培训学员来自亚非拉12个国家,共有20余名学员在研究院参加培训,这是研究院正式组织的第一次国际客户培训,由此拉开了国际客户培训的序幕(见图1)。

图1 研究院所属神舟学院培训外国学员

2006年至2011年间,共计向法国出口过滤器产品32支,这是首个单机出口产品,为研究院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随着研究院国际化步伐的推进,推进部组件产品——加排阀被发达国家认可,2014年开始销往日本;之后,星敏感器出口巴基斯坦,实现我国宇航核心部件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2007年,研究院在轨交付了中国首颗商业出口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2008年,研制的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次向拉丁美洲用户提供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服务,至此,研究院研制的通信卫星已在非洲、南美和亚洲都实现了国际化突破。随后的委内瑞拉DC/AITC项目成功签约合同技术附件并顺利生效启动,项目总额6215万美元,这是研究院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海外交付产品和服务,成为继整星成功出口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同时,研究院各单位在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星上设备、分系统等国际市场开发方面加大了开发力度,积极开发欧洲伽利略、韩国、土耳其等卫星制造商市场,实现了新的突破。

2009年,研究院在法国TED公司设立了监造办公室,为国际化战略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优化了履约流程,加强了合同执行的监督,增加了进厂强制检验,并通过进厂实地检查,了解并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2011年,研究院为俄罗斯研制的GVU-600空间环模器在交付验收后,得到俄方用户高度赞赏。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向世界航天强国出口系统级航天产品,其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合同要求。

2012年,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光学遥感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亚太九号实现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商业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研究院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持续提升。

2014年,第十一届空间材料与结构防护国际会议成功主办,这是研究院第一次举办该领域国际会议,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材料与结构防护领域的发展成就获得国际认可。

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研究院还积极向重要国际组织推荐专家任职,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在和平利用外空、空间碎片减缓、空间减灾防灾、空间应用协作等多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研究院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这是我国向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中的国家整星出口的第一颗商业卫星,采用了“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的全新建设模式,不仅提供完整的地面卫星应用系统(见图2),还培养了一批卫星地面应用和卫星测控方面的工程师,并参与卫星商业运营,对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一带一路”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全年,研究院整星系统级签约额超过4亿美元。

图2 位于湄公河边的老挝卫星地面站

2016年初,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成功发射,研究院不仅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研制了首颗通信卫星(见图3),更为中国航天写下了首次向欧洲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的历史,迈出了开拓欧洲市场、服务世界航天的崭新步伐。

同时,研究院在深耕微小卫星国际市场方面成果斐然,2017年与苏丹航天委员会签约,实现了20kg以下级别微小卫星出口突破;成功培育出埃及二号以及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项目,其中,埃及二号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立项,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项目已实现中标。这种援助模式充分支持了国家外交战略,也是研究院首次以系统总承包商的身份承担国际援外项目,该模式将逐步推广并得到固化,未来可复制到其他友好国家。

2004年至今,研究院已与国际用户签署了22个整星出口合同(通信星14颗,遥感星8颗)。仅“十二五”期间,就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余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国际项目客户满意度逐年提高,由“十二五”初的97.3%提高至“十二五”末的98.4%。

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研究院还积极向重要国际组织推荐专家任职,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在和平利用外空、空间碎片减缓、空间减灾防灾、空间应用协作等多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文中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50周年之际。

猜你喜欢
通信卫星亚太研究院
多载荷通信卫星系统级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对亚太城C地块二期工程勘察与分析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针尖对麦芒 上汽通用凯迪拉克CT5 VS 沃尔沃亚太S60
不是我!是他捣乱!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