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2018-09-17 05:32屈燕
考试周刊 2018年80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摘 要: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不少文化精髓,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宝藏。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二者结合起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经典魅力,提高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语言感染力。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那么,如何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就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 每逢传承佳来临之际,引导学生诵读与之有关的诗词歌赋。例如在端午节,让学生了解关于屈原的相关知识,诵读与之有关的经典诗文让学生在屈原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词中感受屈原的爱国人情,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清明节,可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这样,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同时,既了解了传统佳节的来历、礼仪习惯,又积累了诗词歌赋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比赛或演讲比赛等活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早晚自习诵读经典,每学期结束时各班级进行比赛,为优秀班级颁发奖状。还可通过演讲比赛、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诵读经典等活动,让学生在优美的诗词歌赋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诵读经典,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经典的魅力,也便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将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1. 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来源于课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讲诗经楚辞、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等这些古典诗词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堂补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切实培养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2.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写作思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人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日常教学中,对诗词单元的讲解的同时,重点讲解诗句中的佳句,引导学生在领会原句意的基础上将这些佳句运用到写作当中。如在讲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既要让学生领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宏伟气魄,也要让学生欣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常见的事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语言质朴、清新隽永,音節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本诗,掌握本诗的写作技巧,积累语言材料,久而久之,这就会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充实了文章内容,拓宽了写作思路。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从小就养成了自私、冷漠、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不良心态,把这些不良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防患于未然的举措。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结合经典诵读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的反复诵读使学生学会报答,学会感恩。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爱国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浸染与熏陶,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这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

三、 将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就是审美能力的教育,是社会、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将经典诵读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自觉性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如在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成功的写出了琵琶女演奏的成功场景,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视觉形象,诗人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轻柔的“私语”比喻细弦的细碎绵密;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和清脆悦耳;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的流动、宛转。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又骤然响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学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享受了一场听觉与视觉盛宴。总之,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用作品的艺术力量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由此可见,教育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急于求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典文化的熏陶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科学安排教学,恰当的将经典著作同课文、写作、学生生活相结合,就可以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屈燕,甘肃省武威市,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