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

2018-09-18 01:09王大秀韩继武
胃肠病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凝活动期二聚体

王大秀 韩继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150001)

背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胃肠系统存在高凝状态和炎症反应,但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探讨PLT、FIB、D-二聚体与U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5例UC患者,根据改良Mayo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患者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以5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外周血PLT、FIB、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缓解期、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依次降低(P<0.05)。轻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中度组FIB、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LT、FIB、D-二聚体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CRP、ESR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FIB和D-二聚体与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有终生复发倾向,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目前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有研究指出,UC患者处于血液高凝和血小板(PLT)紊乱状态,肠道黏膜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1-3]。郭叶丽等[4]的研究表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活动期UC患者的高凝状态。本实验通过检测UC和健康人外周血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旨在分析PLT、FIB、D-二聚体与U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8月—201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UC患者85例,诊断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5]的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胃肠道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②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缺血性肠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③合并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④合并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大于105拷贝/mL)等。⑤合并其他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如肺炎、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腹膜炎等。⑥合并严重心、肺、造血系统疾病和血栓性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栓塞、白血病、血友病、DIC、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等。⑦近2个月应用过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口服避孕药、皮质类固醇等。选取同期5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入选者均取得知情同意。

二、研究方法

1. UC分期:按照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6],对患者排便次数、内镜下黏膜病变、便血、医师总体评分四方面内容进行评定。评分为0~2分者归为缓解期,≥3分归为活动期,其中3~5分归为轻度活动期,6~10分归为中度活动期,11~12分归为重度活动期。

2. 检测方法:患者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3~5 mL,检测血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所需试剂均购自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活动期UC、缓解期UC和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年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UC患者病程明显长于缓解期患者(P<0.05)(表1)。

二、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

活动期、缓解期、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逐渐降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三、活动期UC患者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

轻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中度组FIB、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表3)。

四、PLT、FIB、D-二聚体与UC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LT、FIB、D-二聚体与UC分期、UC严重程度、CRP、ESR均呈正相关(表4)。

表2 活动期、缓解期和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比较

*与缓解期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比较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重度组比较,P<0.05

表4 PLT、FIB、D-二聚体与UC相关性分析

讨 论

UC是一种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及结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活动期UC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目前认为肠道炎症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肠黏膜血管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是UC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

CRP和ESR是反映UC患者肠道炎症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活动期UC患者血CRP、ESR水平显著升高。本研究发现,活动期、缓解期和对照组PLT、FIB、D-二聚体、CRP、ESR水平依次降低(P<0.05)。活动期为UC患者疾病发生、发展重要阶段,不仅有典型临床表现,还可引起免疫指标等水平显著升高。UC为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炎症指标能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活动期患者炎症指标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

PLT参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其数量增多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肠黏膜血管微血栓形成,继而引发肠黏膜缺血坏死。活化的PLT可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导致UC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研究中,活动期患者PLT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重度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LT水平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PLT为机体凝血功能重要标记物,UC患者肠道炎症反应加重,可继发性引起肠道微血栓形成,且血栓形成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有研究证实,PLT在UC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肠道炎症反应引起的血栓形成有明确相关性[7]。

FIB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物质,是反映血液凝血状态的直接指标。UC患者肠黏膜炎症反应能激活凝血纤溶系统的级联反应,导致FIB水平明显升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8]。FIB在肠道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中的水平较高,与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凝血系统激活有关。有研究发现,UC患者FIB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UC患者FIB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UC和对照者,且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活动期患者中的水平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IB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分解后产生的特异性小片段,是血液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记物,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有血栓形成时,其水平升高[10]。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UC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缓解期UC和正常者,且中度活动期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活动期组,但明显低于重度活动期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D-二聚体与UC分期、疾病严重程度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UC能引起肠道血栓形成,对机体凝血功能造成影响,表现为高凝状态,进而引起D-二聚体升高。

综上所述,PLT、FIB、D-二聚体水平均与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UC分期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且这些指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临床应用意义显著。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实验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如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此外,PLT、FIB、D-二聚体对UC的诊断缺乏临床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UC的依据,但可作为反映和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高凝活动期二聚体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