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浅析

2018-09-18 10:05饶海娟
考试周刊 2018年69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改有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初中阶段,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适时创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成绩、具备基本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应试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进行了相应教学策略论述,希望能为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提供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有效性

一、 引言

在我国当前教育行业,由于学生成绩导向选取就读高中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应试教育手段向学生教授科目知识点,新课改的适时提出,旨在对传统教学课堂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改革。但截至目前,许多教师在对新课改的全新教学目标存在认知错误,错误地认为新课改仅是教材的改版。在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下,广大初中生物教师需适时转变教育理念,并通过相应创新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内在核心素养提供基本保障。

二、 新课改中初中生物科目课堂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 对抽象生物知识点学习兴趣缺乏持久度

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次接触生物学课程,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生物现象、生物知识点都具有好奇,但是随着知识点的深入和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衰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常随着知识点难易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在DNA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对DNA在脑海中难以形成画面感知,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教学方法,将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开始蔓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核心素养的。

(二) 生物实验缺乏实践性、生活性

初中生物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并且能够对生活现象开展相应联想。在本班生物实验中,学生对实验都充满了兴趣。但是在开展生物实验课程中,许多教师的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对实验的深度分析度不足,导致学生的思考缺乏深度。例如在细胞分裂章节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兴致很高,课堂学习氛围很积极,但是因为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未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导致学生生物学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方面未能全面发展,这样的实验教学是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所违背的。

三、 新课改环境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论述

(一) 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适时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改革中的目标及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指导,需教师通过充分理解后进行相应課程设计、课程内容编排、教学目标有力达成等方面建设工作。在实际教学课堂中,需把基础知识教授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实现贯彻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内在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教师还需要通过生物知识点细分,把新课改教学目标覆盖至生物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学生内在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生物教师在自身教学素养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云平台进行学习,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熟练,对创新性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最新教学理念的吸收,并通过班级学生实情进行生物课堂建设,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自发思考,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 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

1.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学习兴趣充分重视,通过相应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相应问题情境建设促使学生自发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差异性思维互相碰撞,实现创新思维的有力培养。可以这样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内驱力。

2. 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对学生现阶段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等方面全面了解,通过生活化、兴趣化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知识点。在学习完毕后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生活化生物习题解答,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实现创新能力的有力培养,并激发学生对生物问题的求知欲和解析能力。在解析完毕后,要求学生汇总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出的创新性解法进行鼓励和奖励。

3.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相应竞争机制的方法,促使学生在竞争中充分培养创新兴趣。例如,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开展一些生物竞赛、生物故事演讲等活动,并进行奖项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至竞赛中去,体验学习活动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并通过竞赛活动对自我价值有力实现,促使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有力创新,为学生创新兴趣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有力培养,能够对学生课堂学习产生互补的效果,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相应生物问题时,可以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自发思考、教师求助等方式实现对问题解决,学生在解决生物问题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创新性想法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落实,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四、 生物教学实例列举

(一) 在走进生命世界章节教学过程中,本人就采用了多媒体、微课等技术进行课堂建设。在课程备课阶段,本人截取与生命有关的纪录片、视频、音乐等,在课上为学生进行播放,促使学生明白在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是有许多生物与我们共存的,在这些生物中,许多生物由于我们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正在锐减,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都具备了基本的环保意识。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本人针对课本知识点进行了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查询在我省原有的生物,哪些因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已经消失,那些濒临消失,然后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短文创作,谈一谈自己在保护环境过程中能够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二) 在显微镜的运用章节教学中,本人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到显微镜的内部构成和工作原理,幻灯片能够实现将显微镜分解图详细地向学生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在知识点讲解完毕后,本人还在网络收集了伽利略在运用显微镜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然后讲解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需具备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 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章节过程中,本人通过校外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通过知识点构成了微课,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完毕后,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直观的观看植物和花卉,在植物园观赏过程中讲解相应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且明白了生物学知识点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生物知识、生物技术能够造福于人,在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意愿都普遍增强。

五、 小结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在学校层面需适时开展教学讲座实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在教师层面,可通过网络学习云平台的不断学习,不断增强教师自身内在教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需适时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通过相应创新性教学手段的运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内在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围围.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413.

[2]魏波.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170-171.

[3]张宗平.简析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上),2014(01):184-185.

[4]钟治军.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7(06):156.

[5]唐静.关于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23.

作者简介:

饶海娟,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新课改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