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8-09-18 23:50许晖,李昀颖,崔雪莹
教师·中 2018年6期

许晖,李昀颖,崔雪莹

摘 要:我国现阶段婚恋教育零散,尚未形成婚恋教育体系。针对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大学生婚恋教育严重缺失这一现状,文章对此进行详尽分析,说明了高校重视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要性,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婚恋教育应由性知识教育、恋爱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三部分融合而成。

关键词:婚恋教育体系;性知识教育;恋爱教育;婚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简介:许 晖(1980—),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大学教师,助教,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李昀颖(1981—),女,河南新乡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崔雪莹(1998—),女,河南焦作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家庭的幸福稳定关系到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离婚率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婚恋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科学知识需要学习,因此婚恋、两性关系同样不能无师自通,然而,我国的婚恋教育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如何构建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婚恋教育不足的现状

笔者认为婚恋教育应该包括恋爱情感教育、婚姻家庭教育及性教育,通过传授恋爱、婚姻、情爱和性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懂得两性关系并学习如何相处,进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系统的婚恋教育,而把婚恋教育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国中学阶段生物课的生理章节有涉及初级的性知识,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认真讲解,有些教师会一笔带过,让学生自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大多数高校把婚恋教育仅作为思想道德课程的一个章节,内容简单,许多教师的讲解也是蜻蜓点水,多为道德说教。

从婚恋教育的家庭教育方面来看,也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一方面,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专家,缺乏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年龄特征所需知识的研究,没有理论的指导,又缺乏教育经验,教育往往存在偏差;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而婚恋观的教育也常常因为家长自身观念的错误而产生偏差。

2009年由39健康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北青网等举办的第一期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正规式性教育,20%左右的人正规式性教育来自初中,60%的人表示对大学的性教育不满,大多数人的性健康知识来源于网络,这一比例占到62%[1]。由此可见,我国的婚恋教育严重缺失。

二、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

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的离婚率无论以总人口还是以结婚人口为基础计算,都上升了近5倍,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升幅度更大。以北京为例,用当年结婚人数与离婚人数之比而计算的特定离婚率,1979年只有2.5%,而到了2007年达到了31%[2]。来自民政部最近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的离婚率每年平均以8.0%的速度递增,5年间又增长了近40%,并且调查显示离婚的主力军为“80后”。无论我们悲与否,我们都无法逃避已经进入了“高离婚率时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高离婚率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权受保障和保护,但高离婚率的背后暗含的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高不稳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婚恋观、价值观上的非理性变迁,却又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3]。

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現值得我们深思,现今大多数的观点认为这是由于“80后”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彼此缺乏宽容心,对婚姻缺乏责任心。但笔者认为这一社会现象有更深层的原因存在,现简单阐述如下: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同时也赶上了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因此,很多“80后”都接受了系统的知识教育,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尤其是“80后”女性,不再以做家务为己任,不再将相夫教子作为自己的人生幸福目标,更多地接受了新思潮,更愿意按照自己的理解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然而,“80后”的父母大都沿袭着中国“男主外、女主内” 的模式,因此,“80后”男性及其家长并没有意识到“80后”女性对家庭责任的理解、对自身生活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女方进门后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要求女性,势必会造成女性的反抗。加之“80后”由于接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教育而更有思想,已经没有了父辈母辈那种隐忍牺牲的精神。同时,“80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婚恋教育,当婚姻“触礁”时,不知如何处理婚姻中出现的矛盾,不少夫妻草率处理,从而使矛盾更加激化,这就出现了很多夫妻二人因家庭琐事争吵不休,加上父母干预过多等原因致使一个家庭草率解体。由此可见,婚恋教育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而且紧迫。

(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更具可行性

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处于生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其心理发育和社会成熟度也正在趋于发展和定型时期,这一时期对情感归属和爱的需求突出而强烈,同时自身也有对情感的思考和尝试,在这一时期进行婚恋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婚恋教育显得更为合适。2005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事实上,国外较为成熟的婚恋教育体系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国外的婚恋教育包括了大学生婚恋问题以及其对恋爱、婚姻的态度,尤其是对性观念和性行为的研究和引导很广泛。美国的婚恋教育经历了由无指导的性教育到爱情教育的发展历程,后者以美国性健康医学研究所(MISH)为代表,提倡以品德为基础的“禁欲”性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促进学生在结婚之前保持童贞[4]。联邦德国早在1968年10月3日的州文化部长会议上就规定:涉及自我、朋友伙伴、家庭、社会等所提出的对性行为负责和具有责任感意识的教育,是学校在学生就学期间应承担的责任[5]。日本的的婚恋教育始于1972年在东京成立的“日本性教育协会”,仅三年的时间,日本就出版了100多种有关性教育的书籍供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人阅读[6]。20世纪60年代,芬兰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婚恋教育,注重从性保健角度加强性教育[7]。由此可见,当今我国各类不良婚姻现象的出现与落后的婚恋教育的体系不无关系,成熟完整的婚恋体系亟待建立。

三、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应由性知识教育、恋爱教育、婚姻家庭教育三大部分组成。

(一)性知识教育

高校应完整开展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知识的教育。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性心理发展理论”,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成熟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在各个不同阶段,青少年会表现出不同的性偏好(如下表所示),因此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给予适当引导极为重要。校大学生一般在18~22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也即“性心理发展理论”中的“生殖期”,他们开始萌发性意识及性冲动。这一时期的性教育十分重要。

性知识教育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性生理知识教育。高校应通过性生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更了解自己当前身体的生理变化,应传授两性生理差异、身体机能、生育及个人卫生等知识。

(2)性心理知识教育。通过性心理知识的学习调节性冲动,进而提高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和性道德水平。

(3)性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学习性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懂得如何预防性病,同时,科学掌握如何避孕和预防艾滋病,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中国人都羞于谈性,因此高校要落实好性知识教育,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摆脱不必要的心理障碍,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授课程。同时,高校主管部门也不应羞羞答答,应正视这一急迫问题。

(二)恋爱教育

婚恋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包括婚姻和爱情,因此婚姻与爱情二者统一而不可分割。爱情是两性之间发生的、专一的和真挚的情感,婚姻是爱情的目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健康的恋爱便是幸福婚姻的基础,高校应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和情感知识。

现今很多大学生恋爱很盲目,因空虚寂寞而恋爱,因不甘落于人后的从众心理而恋爱,因游戏人生的态度而恋爱,因满足自身的性冲动而恋爱等,这样的恋爱势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苦果,又因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陷入情感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出现自杀惨剧。

事实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理论,爱情应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然而很多大学生往往只注重激情与亲密,忽视了爱情中承诺的重要性。结合恋爱过程理论,爱情形成的整体过程如图1所示,恋爱教育也应是全过程的。因此,恋爱教育应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

1.理解爱的真谛

高校应让学生明白两性之间爱的真谛,什么样的爱是积极健康的爱,并通过对自身性格的剖析,懂得思考并且知道如何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爱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1)人生观具体表现在对生活的看法和追求上,恋爱双方如果一方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要求自己不断进步,而另一方却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无论男女,都有可能造成沟通等各方面不可调和的矛盾。

(2)价值观具体表现在消费观念上,恋爱双方的消费观念可以不同步,但是必须在一个度里面,如果一方奢靡无度,而一方认为辛苦赚来的钱应该有度消费;或者如果一方是讲究有质感的生活,而另一方小气吝啬,那么两个人在一起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

(3)道德观具体表现在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上,恋爱双方如果一方觉得男人“三妻四妾”没有问题,而另一方看重感情的专一,那么这两个人在一起幸福的可能性就不大。因为观念不同会造成很多的痛苦,即使女方忍了,她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发泄,很难幸福。但是如果男人觉得“三妻四妾”很正常,而女人觉得只要供我吃穿,最后回家,其他无所谓,那么这样的两个人也有可能幸福,但仍属于不健康的婚恋。男女角色互换也是成立的,比如女强人和小男人。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同了,婚姻才有幸福的可能,因此,高校应教育学生在开始恋爱前,理性判断两人是否有着趋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明晰爱的动机

教师分别从男、女生两个不同的角度,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现象看本质,识别真爱的可能,包括自己是否真的爱上了对方,以及怎样辨别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因每个人决定开始恋爱的动机不同,教授学生认清自己是否爱上对方,可以增强学生对彼此情感的负责度;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对方的行为举动辨别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恋爱中尽可能地避免被伤害。这一部分可以适当加入行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教授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3.正确把握思维差异

教师通过生理学大脑构造等相关知识的教授向学生科学地展示两性的思维方式是存在差异的,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爱,如在情感恋爱过程中什么样的行为可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并且在遇到矛盾时应该如何正视差异,可以以何种相对有效的方式正确积极地面对和解决矛盾。

4.正确对待恋爱失意

情感恋爱的过程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应通过教授学生面对挫折如何应对的相关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在面对单恋或者失恋时,懂得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有方法、有步骤地从“失爱”的情绪中走出来。

总之,恋爱教育应当是系统的、渗透于整个恋爱过程的教育。

(三)婚姻家庭教育

1.从“三观”入手,教育学生如何鞏固幸福婚姻

婚姻和恋爱往往是两个不同的形态,完全不同的人常常对彼此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一旦走入婚姻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情侣因一时激情而陷入爱情,并没有认真判断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趋同,一旦走入婚姻,很容易造成婚姻的失败。因此,在走入婚姻前应再次判断两人的“三观”是否趋同,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应及时沟通并试图找到解决办法而达成一致,以期使今后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