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2018-09-18 09:24陈卫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陈卫杰

【摘 要】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50例,参考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升阳益胃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风团、红斑、皮损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两组DLQI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红肿结节、口干、呕吐恶心、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0.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升阳益胃汤;雷火灸;慢性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6-0099-03

中医称慢性荨麻疹为“风疹”、“瘾疹”等,常见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血虚风燥3种类型,其中以血虚风燥型最为常见。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药物较多,疗效尚可,但治疗期间可引起心律失常、口干等不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1]。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逐渐被证实,笔者采用升阳益胃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50例,效果较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50例。参考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50.12±3.50)岁,病程42d至5年,平均病程(2.40±0.56)年;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50.03±3.33)岁,病程42d至5年,平均病程(2.36±0.55)年。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及《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参与研究

1.3 排除标准 治疗前1个月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及免疫调节剂治疗者;心、肺、脑、肝、肾重要脏器严重障碍者;药物成分过敏或禁忌者;哺乳期、妊娠期或司机等职业者;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者。

1.4 方法 参考组:口服西替利嗪片(生产公司: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00245),每次10mg,每日1次;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生产公司: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3020001),每次1mL,每日1次。

观察组:自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药用:生黄芪30g,党参、茯苓各15g,半夏、白术各12g,羌活、炙甘草、防风、白芍、独活、陈皮、泽泻各9g,黄连、柴胡各6g,生姜10g,大枣3枚。合并食积者加内金、焦三仙、枳壳各5g;湿热明显患者加苦参、白鲜皮各5g;瘙痒剧烈患者加僵蚕、乌蛇各5g。每日1剂,取汁200mL,早晚各服用1次。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雷火灸治疗,充分暴露中脘、脾俞、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雷火灸插入手柄,将雷火灸点燃,火头在穴位上方2~3cm施炙,以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宜,患者感到局部舒适、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次30~40min,每日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接受为期半年随访。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瘙痒、红斑、皮损均采用0~3分4级评分法,分别代表无、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团数目为0分:无;1分:1~7个;2分:8~13个;3分:>15个[4]。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包含10个问题,分别为瘙痒、购物、尴尬、社交、衣服、工作、运动、睡眠、朋友、护理。采用0~3级评分法,0~3分代表没有、一点、明显、非常明显。总分3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5]。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1.6 疗效判定[6] 痊愈:红斑、瘙痒、风团、皮损等完全消失,症状积分减少8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60%~84%;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症状积分减少25%~59%;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症状积分减少25%以内或增加。

1.7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兩组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瘙痒、风团、红斑、皮损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DL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LQI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参考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1例轻微恶心症状,未做停药处理,3d后症状自行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参考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心律失常、2例红肿结节、3例恶心呕吐症状,停药3d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未见复发患者,参考组6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1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荨麻疹为临床常见、多发皮肤病,疾病发生率为15%~20%,以20~40岁青壮年为高发人群[7]。慢性荨麻疹病程迁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10年。研究表明,食物、药物、蚊虫叮咬、花粉等均可能诱导本病发生,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风团等局限性水肿反应,部分患者甚至伴发喉头水肿症状。近20年来,临床对不同类型荨麻疹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然而结果显示75%患者无法找到明确的致病源头[8],为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慢性荨麻疹的中心环节为皮肤或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释放前列腺素、白三烯等介质,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等临床表现[9]。

由于荨麻疹病因复杂、诱因不明确,反复发作,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二代无镇静作用的H1抗组胺药(阿伐斯丁、非索非那定片、西替利嗪等),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较高[10]。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有:风邪袭表,易兼挟其他邪气致病;表虚不固,气血亏虚,外邪阻滞肌肤膝理,气血失调而发风疹;饮食内伤,导致风团瘙痒;《外科枢要.论赤白游风》记载“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或内热佛郁,或外邪所乘,或肝火血热。”认为脏腑失调,七情内伤、心肝火盛而导致本病发生。荨麻疹发生与外阴风邪、禀赋不足、卫表不固有关,因此在治疗时以疏风散热、辛凉解表、疏肝凉血、益气养血为宜。升阳益胃汤方中生黄芪、党参,可益气健脾、补中益气;茯苓、半夏、白术可补中健胃、消痞散结;羌活、防风可祛风湿、解表散寒;白芍平肝止痛;独活痛痹止痛,诸药联用共奏益气活血、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效。雷火灸药力强、火力猛,通过灸治中脘穴、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激发经气,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患者瘙痒、风团、红斑、皮损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表明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明显改善症状;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荨麻疹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健康及社交活动,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0.5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LQI评分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表明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雷火灸治疗能够控制疾病复发,远期效果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雷火灸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仪,郭元琦.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5, 25(11):768-770.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 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社.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4]郭文丽,李克寒,贾新安,等.3种方法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5):390-392.

[5]秦晓蕾,余珍,陈知英,等. 17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分析及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 28(7):476-479.

[6]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J].中華皮肤科杂志,2014,47(7):388-390.

[7]陈琼.16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2013, 32(36):40-41.

[8]曾维英,蓝银苑,薛耀华,等.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22(1):43-45.

[9]王朵勤,徐金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25-28.

[10]佟若菲.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14, 26(4):35-39.

猜你喜欢
慢性荨麻疹
祛风汤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探析精细化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影响
和平地区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测定临床分析
金蝉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