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2018-09-18 09:24史运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史运芳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荨麻疹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施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风散加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用药后的药物起效时间、皮损及瘙痒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可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症状,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荨麻疹;消风散加味;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6-0105-03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其主要直接原因是皮肤黏膜血管由于多种因素而引发的炎性充血,通常情况下还会伴有液体渗出、组织内水肿的情况,导致患者皮肤黏膜出现水肿性损伤[1]。而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中常合并感染,临床中主要采用抗组胺与抗生素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为了规范药物治疗、减少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本研究对常规药物与消风散加味联合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急性荨麻疹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中对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皮肤表面存在突发性的风团,且具有局限性,疾病发作时出现剧烈瘙痒,部分皮损持续时间低于24h。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为(40.0±5.7)岁,病程3~19d,平均病程(11.0±2.7)d;观察组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为(38.5±5.5)岁,病程4~21d,平均病程(12.5±2.8)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年龄在18~60岁之间,病程在6周以内。②排除标准:治疗前1h使用抗组胺、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抑制类药物患者、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以及严重的基础类疾病患者;排除接触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等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患者;妊娠期、患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药物治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生产厂家: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8999,規格:20mL×10支/盒)20mL/d;维生素C注射液(生产厂家: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23475,规格:2mL:0.5g×10支/盒)2.0g/d静滴;枸地氯雷他定片(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90138,规格:8.8mg×7片/盒)8.8mg,1次/d,1片/次。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以消风散加味治疗。处方基本组成为:金银花、地龙、蒲公英、连翘、夏枯草各20g,党参、荆芥、当归各12g,生地黄、防风、薄荷、蝉蜕、羌活各10g,生甘草6g。辨证加减:发热者加生石膏20g,白细胞增高者加大青叶30g。每日1剂,水煎取400mL,分2次服用,200mL/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治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药物起效时间、皮损症状评分、瘙痒症状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

1.5 疗效判定 药物起效时间判定标准:从服药开始到患者自觉症状、体征减轻时间[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自觉症状、皮损症状明显改善、恢复了正常体温。有效:经过治疗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皮损症状消退不低于70%,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未愈:经过治疗后,患者体温不存在明显变化,皮损症状基本没有消退[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瘙痒程度评分:痒感严重难以忍受,对作息造成严重影响,评分为3分;痒感明显但在耐受范围,不会对正常作息产生影响,评分为2分;痒感较轻,无明显痒感,评分为1分;无任何痒感为0分;皮损程度评分:无任何风团为0分;<20个风团评分为1分;20~50个风团评分2分;风团超过50个评分为3分[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起效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用药治疗后的起效时间以及皮损症状、瘙痒症状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痒、红肿、皮温升高、皮疹块等,部分严重者表现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腹痛、腹泻、便血。造成此种疾病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活化其炎性介质,从而使其大量释放组胺等一系列炎性介质,引起局部血管出现扩张,平滑肌收缩等相关过敏反应[6],引起患者出现风团症状,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肿等临床反应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并且有可能造成血压降低导致患者出现休克、昏厥,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性荨麻疹住院治疗患者常合并感染,过敏反应严重,由于感染原因不明确,临床中将广谱抗菌药和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常用药,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7]。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所用的复方甘草酸苷针本来是保肝药,但相关研究发现其有抗过敏、免疫调节、抗病毒及“类激素”作用,且少见不良反应;枸地氯雷他定属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其能够对初期的过敏性炎症实施有效抑制,并且对进展期各环节的炎性介质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主要为IL-6、载附及趋化嗜酸性粒细胞等,从而能够使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上升的情况得到有效抑制,使风团、红斑症状减少,同时有助于抑制变态反应现象,且不良反应极少。临床上两者联用治疗非感染性荨麻疹患者效果尚可,但对于合并炎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学认为急性荨麻疹属于“瘾疹”,患者皮肤出现的皮疹,外表鲜红,并且会有发热瘙痒的症状,舌红且舌苔薄、发黄,通常喉咙还会伴有肿痛、发热,此种症状属于风热犯表,其原因是皮肤卫外功能减弱,导致风热病邪侵入皮肤,从而导致肌肤腠理、血脉浸淫,热气郁结于皮肤,其主要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疏风止痒[8]。消风散加味方中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党参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当归、生地能够起到熄风凉血、养气活血的功效,羌活、薄荷可以起到疏风祛邪的功效,蝉蜕、荆芥及防风可以起到疏风、祛邪、止痒的功效,蒲公英夏枯草能祛风止痒、清热解毒,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起到调和营卫、清热疏风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与连翘均具有与广谱抗菌药物相类似的解热、抗炎作用,连翘中所含有的维生素P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得到显著降低,金银花煎剂可使白细胞吞噬作用起到促进作用;荆芥水煎服可增加汗腺分泌量,使皮肤血液循环增加,进而可发挥解热作用,而荆芥穗的抗补体作用显著;生地黄水提取液可发挥抗炎、抗过敏、降压镇静作用;白芷、防风均具有抗炎、解痉、去热及镇痛作用,防风同时还具有抗过敏、惊厥作用,并且有相关实验研究表明此药的水煎剂可以使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发挥良好的增强作用;羌活注射液可以对小鼠迟发性过敏反应发挥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可发挥解热、抗炎等作用;甘草抗病毒、感染以及抗炎、抗过敏作用优良,能够对气管黏膜、发炎症状的咽喉发挥保护作用[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药效起效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皮损症状、瘙痒症状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皮损症状、瘙痒症状评分改善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表明消风散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能够起到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以及祛风止痒的功效,使荨麻疹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荨麻疹采用西药联合消风散加味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庆生, 武玲丽. 消风散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8):138-139.

[2]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张秋菊, 钱海波. 中药药效质量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5]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 中華皮肤科杂志, 2007, 40(10):591-593.

[6]王朵勤, 徐金华.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25-28.

[7]卢志坚, 黄慧敏. 消风止痒汤治疗风热型荨麻疹35例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6(6):66-67.

[8]刘涛峰, 白云飞, 张虹亚,等. 加减消风散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疗效观察[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1):14-17.

[9]闫婵娟, 陈璐, 陈乐. 消风汤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风热型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19):189-190.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