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2018-09-18 23:50李志军
教师·中 2018年6期

摘 要:空间想象力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文章从构建空间想象情境、形成空间想象思维、选择空间想象内容、营造空间想象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提升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想象力;能力培养;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简介:李志军(1980—),男,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数学课程改革。

一、构建空间想象情境

进行空间想象是一件非常费脑力的行为,如果想让学生主动进行空间想象,就必须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为了达到此目的,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空间想象。

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积木或橡皮泥等教具进行形状的搭建,因为积木与橡皮泥等是学生们十分喜欢的玩具,所以有了这些儿童玩具的参与,无疑会增加教学的“新鲜感”。为了让学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构建好相应的图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实践。

在教“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即引入“完全重合”,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在学生自己操作、已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我再用课件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的操作占主导位置,并且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之间的区别,为辨别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打好了基础。在课堂的最后,我放手让学生去制作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形成空间想象思维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其空间想象思维的形成。比如,在进行长方体的教学时,笔者认为平面的教学很难从立体、透视的视觉角度向学生进行充分展示,因此,我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各个面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长方体进行观察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知晓长方体各个面之间存在的立体关系。通过对长方体的细致分解演示,让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从“体”变成“面”的变化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想象思维的提升,还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我认为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还可通过测量来实现。测量有利于形成和加深学生的实体观念与空间感,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如“你估计你的铅笔盒长多少厘米?你的橡皮长多少厘米?你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问题都有助于空间思维力的发展。我曾在教学中借助游戏,组织学生开展“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具体有多长,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三、选择空间想象内容

想要在小学阶段塑造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组合相应的内容来教学显得势在必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与空间想象力有关的教学内容非常之多,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中挑出相当一部分素材,作为拓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切入点。同时,我认为教学也应不拘一格,讲故事、做游戏等技巧都可以被我们全面利用起来,在这些多样化内容的刺激下,学生想象力一下子被调动出来,最终的教学效率是事半功倍的。

比如,在教授“位置与方向”内容时,完全可以将数学课与体育课结合起来上,数学教师可以与体育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一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开展游戏性的竞赛,内容为位置与方向。体育教师可以组织体育委员暂时代替体育教师,指令学生向左转、向右转或齐步走,根据每个竞赛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这样学生为了本队的荣誉会积极予以配合。竞赛性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热火朝天的竞赛过程中对位置平移等空间想象力的感悟也會增进不少。

又如,在进行“公顷”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开展组合教学,以此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公顷是继学生学完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的又一个面积计量单位。对小学生而言,“公顷”所代表的面积是非常大的,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要想找到相应的面积大小显得有难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辅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关于“公顷”这个计量单位的量感就是教师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教师应该从事以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我请7个学生到操场,并让他们完成手拉手的动作。每个学生两手展开约1.4米,那么7个学生手拉手展开的距离就是10米左右。接着再连续请一些学生组成正方形,进而形成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最后,告知学生100个上述的正方形所组成的面积就是1公顷的面积。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原本抽象的“一公顷”面积变得直观起来,这个在小学生脑海中逐渐具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空间想象力创立的过程。很显然,这就是利用教学素材辅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想象力的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

四、营造空间想象氛围

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建很好的空间想象气氛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恰到益处的气氛的衬托,最终成形的教学效率才会令人满意。在详细的教学活动展开中,我一直想要营造一个主动向上的课堂气氛,于是我引导学生多想象,并且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出质疑的声音。同时,我对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迸发出来的空间想象力的火花,都会给予积极保护。而这些在教学实践中都会成为滋生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火种”。而且,即使对一些看上去有些荒谬的想象,我也不会指责,因为我不想一个指责,便将一个学生想象力的萌发扼杀在了摇篮里。

例如,我在进行“圆的观点”的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问题。我首先问学生:“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必须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其他形状呢?”“如果设计成菱形或者是三角形,那么自行车还能正常骑行吗?”抛出这些问题之后,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了。因为非常贴近生活,学生们的想象力一下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议论起来,活跃一点的学生甚至开始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了。很显然,这种气氛既不会使课堂变得无序,又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空间想象力在这种气氛的调动下就会逐渐形成。经过全面的讨论,教师再动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一下正方形自行车轮的样子,最终的结果便一目了然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会要求学生画一些简单的直观图,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画图能力,通过激发学生们画图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想象氛围。在具体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首先从画平面图开始,先画相对简单的水平放置的平面,再逐步地画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两个平面相交的样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向学生强调要掌握画图要领,要求学生们必须把图画对、画准确。学生们有了很好的作图习惯之后,班上的空间想象氛围也就营造好了,这对解决立体问题有很大帮助。

空间想象力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仅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轻松实现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较好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数学知识,尤其对掌握好空间几何知识来说,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培养,并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抽象空间的想象内容,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渐使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贺 李.发展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学周刊,2017(19):74-75.

[2]王 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