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对脑血栓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效果

2018-09-19 07:01高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脑血栓肢体康复

高琳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脑血栓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1]。随着我国近年来心脑血管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使得脑血栓这一类疾病的死亡率具有明显下降的均势,但是,临床研究证实,不少存活的脑血栓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症状,这些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以促进其各项功能改善或恢复,还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治疗[2]。该院通过对脑血栓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选取2017年2—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康复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脑血栓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症状;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肢体畸形或创伤影响肢体运动者;②存在精神障碍疾病者。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为自愿加入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分布:51~75 岁,平均年龄(65.8±2.2)岁,病程分布:1.0~5.0 个月,平均病程(3.1±0.4)个月;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分布:52~74岁,平均年龄(65.5±2.3)岁,病程分布:1.2~4.7 个月,平均病程(3.0±0.5)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主要给患者提供常规的用药治疗和病情监测护理。研究组开展康复护理干预,①用药护理,脑血栓的预后治疗周期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期服药,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长期坚持和定时定量服药,切不可随意将服药量减少或自行停药。②饮食护理,对于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属给其喂食流质食物,待患者病情稳定和吞咽功能恢复后,可给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普食,以促进其机体营养加强,做到少食多餐,不可给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加重其病情[3]。③康复训练指导护理,对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早期需指导其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卧位姿势,一般以侧卧位为主,护理人员每隔2 h需给患者进行翻身拍背;肢体摆放训练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循序渐进的引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上下肢关节活动锻炼,如进行关节屈伸、抬腿、抬臂等,锻炼强度以患者自感适度为宜,避免运动量过大,引发患者出现疲劳;为促进患者平衡、运动功能恢复,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进行扶持站立、步行移动等动作锻炼。最后,指导患者进行自行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耐心地采用简单的拼音、手势和图片等对其语言训练,先指导患者开口说简单的短句,再过渡为完整的长句[4]。④并发症预防护理,患者卧床休养期间,护理人员需指导或协助家属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以避免其发生压疮和痰液误吸并发症,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定期对其引流袋进行更换,并引导家属早晚帮助患者清洗会阴部位,保持其干净卫生,以免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脑血栓患者用力排便会导致其颅内压增高,进而促进其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多食水果、蔬菜和练习床上排便,避免发生便秘,若患者出现排便困难可给其服用适量的缓泻药或应用开塞露进行排便诱导。⑤心理护理,受肢体功能障碍和病程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患者在治疗期间还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多种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还需采用亲切、友善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促进其不安消除和提高其预后的信心[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 gl-Meyer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高)、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 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NIHSS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n=40)研究组(n=40)t值P值83.4±8.3 83.8±8.4 1.627>0.05 69.5±6.2 41.2±4.0 7.862<0.05 35.2±3.3 35.0±3.4 0.942>0.05 67.3±6.8 89.7±8.5 7.727<0.05 19.5±2.6 13.1±2.2 7.691<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又被认为是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他两种分别为糖尿病和肿瘤)之一[6]。随着我国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疾病的病死率具有明显下降,但患者的致残率仍较高,为了促进患者肢体、语言功能恢复,就需尽早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不少研究证实,在脑血栓患者病情稳定后1~2 d内,对其开展康复训练指导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防止患者因长期卧床所致的患肢功能减退,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大脑功能代偿和重组,建立神经突触和侧支循环联系,从而能使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减轻[7]。另外,通过患者早期进行良肢摆放、肢体关节活动锻炼、扶持站立和步行移动锻炼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锻炼,还能降低其屈肌张力和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进而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并预防患者发生肌腱痉挛、挛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的并发症[8]。

该研究中,对两组脑血栓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了对脑血栓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其神经缺损程度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缩短其整体预后时间。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栓肢体康复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肢体语言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