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09-19 07:01方闪闪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引导员脑瘫康复训练

方闪闪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幼儿在其胚胎发育的生长过程乃至婴幼儿时期所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均会造成小儿出现脑瘫的可能性[1]。其中持久性的运动障碍、行为动作非正常状态以及伴有感觉、行为障碍与癫痫等都为小儿脑瘫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该疾病对神经儿内科的患儿造成了极大的生活阻碍。但据有关临床专家提出[2],对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采取引导式教育包括娱乐以及音律等诱导出患儿的潜在兴趣,并结合患儿不同的需求为其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内容,可使引导员在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将引导内容进行完善,使患儿在康复过程中获得最佳的训练方式[3]。对此,将该院于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小儿脑瘫患儿采取引导式教育干预措施,并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脑瘫患儿进行对比,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小儿脑瘫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选取患儿均符合临床对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排除带有听觉、视觉障碍及癫痫患儿,其中30例患儿为痉挛型、12例为不随意运动性、18例为混合型。其中对照组患儿有男13例,女 17 例,年龄 3~5 岁,平均年龄(3.47±1.02)岁;观察组患儿有男16例,女14例,年龄3~5岁,平均年龄(3.47±1.02)岁。两组患儿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较趋于平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儿实施运动、作用干预以及物理、语言疗法等。

1.2.2 观察组 该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措施上加以引导式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由专业引导员为患儿每天制定常规训练内容及康复训练程序,并根据一对一的方式为每位患儿的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通过语言、运动以及行为发育等措施进行综合训练;②基于引导式教育理念,对患儿采取教育引导性的娱乐及节律性的引导措施及训练程序。引导员可通过示范性的方式,与患儿进行密切交流以提升其应物能力,通过组织比赛的集体活动,如刷牙、洗脸、穿衣等比赛,并采取奖励的形式提高患儿的积极性,可由该种方式提升患儿的应人能力;③训练过程中需由家长全程陪同,在日常生活中可由家孩子那个对患者进行指导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反馈于引导员,以便引导员制订进一步的康复计划;④患儿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康复过程中,由于康复进展较慢,加之疾病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会给其造成一定的悲观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儿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并拿出绝对的耐心与信心给予患儿治疗帮助。同时家长是患儿最大的动力与鼓励,因此康复期间需与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帮助患儿一同完成康复训练。此外,还需为患儿创建温馨安全有保障的病房,以消除患儿顾虑、紧张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两组患儿经3、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经DQ评分在86分以上视为治愈、75~85分为显效、55~74分为有效、39分以上为无效;患儿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采取C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以及身体发育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来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儿康复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儿的仅为60.0%,两组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

2.2 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的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在经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后,患儿在第3个月的应物、应人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第6个月中患儿的应物及应人能力相较对照组提高得更加显著,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的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儿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的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应人能力训练3个月 训练6个月应物能力训练3个月 训练6个月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68.93±18.67 58.51±18.85 2.1511<0.05 82.45±16.70 61.98±16.74 4.4716<0.05 74.31±16.93 62.87±18.31 2.5126<0.05 76.62±17.64 65.05±18.73 2.4630<0.05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疾病,该疾病可导致患儿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且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不小的负担[4]。就现阶段而言,临床仍无法有确切的治疗小儿脑瘫的手段[5],只能在早期病情进行一定的干预治疗,及时为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可帮助其提升预后生活质量[6]。但由于患儿脑损伤部位的不同,因此患儿在运动及智力方面的损伤情况也不同,而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表现主要以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因此治疗该疾病仍需以这两方面入手。该文所采取的引导式教育干预是采用教与学融汇的完善系统,该训练将教育与康复治疗相结合[7],并通过专业的引导员为患儿引导认知能力及自理能力。同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让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使患儿的康复技能显著提升。该康复手段通过有节律性与娱乐性的引导方式,如音乐及游戏等活动帮助患儿积极调动兴趣,并有效促进其自主行动的能力。患儿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可对空间、时间以及形象有一定的认知,并逐步提升注意力、理解力以及思考能力等[8],可将护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使其康复能力最大限度化。

该文通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经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后,患儿在第3个月的应物、应人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第6个月中患儿的应物及应人能力相较对照组提高得更加显著;观察组患儿康复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儿的仅为60.0%,两组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该引导教育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脑瘫症状,将康复训练取得最佳状态。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贯入引导式教育干预,可显著提升患儿的应物能力及应人能力,并改善其智力功能障碍,为其全面康复做出关键的作用,值得临床大力借鉴实施。

猜你喜欢
引导员脑瘫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受引导人群疏散研究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公共文明引导员就在您身边(下)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日本培养炸弹引导员协助夺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