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的护理效果

2018-09-19 07:01曹娟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疱疹口病感染率

曹娟娟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手足口病是临床儿科常见、多发性疾病,是一组因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手足部及口腔粘膜存在疱疹、皮疹、溃疡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5岁以下儿童是该疾病高发人群[1-2]。患儿主要有体温异常、食欲不振、咳嗽、流口水、手足口部有疱疹等临床表现,且易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引发肺水肿、脑膜炎等危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安全[3]。该疾病潜伏期短、传染性极强,可通过唾液、飞沫、喷嚏、粪便以及患儿接触过的食物、用具进行传播,疾病交叉感染率高[4]。该文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96例就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给予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联合干预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选用该院收治的96例手口足病患儿。实验组48例,男27例,女 21例;年龄1~9岁,平均(3.7±1.3)岁;病程平均(4.8±1.2)d;体温 38.3~40℃。 参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9岁,平均(4.0±1.5)岁,病程平均(5.0±1.5)d;体温 38.0~40℃。 根据两组不同感染防控干预措施将患儿分成两个组别,两组患儿症状、体温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感染防控护理。遵循医嘱对患儿实施基础护理,定期更换床单、被套及患儿衣物,保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儿抓挠皮肤,防止皮肤感染,观察患儿症状进展,指导患儿合理用药。

实验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联合干预。具体方法:(1)个性化护理 ①环境护理 在患儿疾病确诊时,及时将患儿进行隔离,并将患儿接触过的玩具、餐具、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减少交叉感染率。护理人员及家属进入病房时应清洗双手、穿隔离衣、戴口罩,并每天对病房用紫外线消毒2次,防止细菌滋生,开窗通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住宿环境。②口腔与饮食护理告知家属在患儿饭前饭后应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口腔疱疹、溃疡较严重的患儿应采用康复液口含,3次/d;饮食上根据患儿喜好,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用高盐、高油脂、辛辣的食物刺激疱疹,增加患儿痛苦。③发热护理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指导家属如何及时识别患儿体温异常,定时测量体温,1次/h,减少患儿活动量,鼓励患儿多喝水,及时擦干患儿汗液,避免着凉加重患儿病情。可通过敷毛巾、酒精擦拭身体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持续高热患儿可配合服用5mL羚羊角口服液,2次/d。(2)健康教育 根据患儿及家属的接受能力选择讲座、视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属手足口病发病症状、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危害、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引起家属对疾病的重视,告知家属该疾病传染性强,存在潜伏期,生活中应密切关注患儿情绪变化,如患儿出现发热、哭闹不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及早进行防治,避免病情恶化;告知家属应督促患儿养成养好的卫生、生活、作息习惯,对患儿用过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在打喷嚏、咳嗽时应掩盖口鼻,减少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再次感染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再次感染率、护理效果、恢复情况、护理满意评分。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儿症状恢复情况评价护理效果[5]。显效:患儿疱疹、溃疡愈合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 d,未复发;好转:疱疹、溃疡面积减少,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3.75%)优于参照组且再次感染率(2.08%)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2 恢复情况、护理满意评分

实验组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护理、满意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护理、满意评分比较(±s)

组类 退热时间(d)皮疹消失时间(d)住院时间(d)护理满意评分(分)实验组(n=48)参照组(n=48)χ2值P值2.9±0.2 3.8±0.6 9.859 0<0.05 3.5±0.8 6.0±1.5 10.188 5<0.05 5.1±1.0 7.9±1.4 11.275 4<0.05 9.0±0.2 8.1±0.6 9.859 0<0.05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率高,易引起危重并发症,对患儿身心健康影响大。该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源主要为发病患儿和隐性无症状感染患儿,由于患儿及家属对该疾病症状、危害、传染源、传播途径等知识不了解,使其发展为流行性疾病,增加患儿再次感染率。因此,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以减少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6]。该次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给予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联合干预,效果明显。将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对病房进行消毒,为患儿提供干净、无菌、温度、湿度适宜的住院环境,增加患儿舒适度,减少医源性感染[7]。保证患儿口腔清洁并配合个性化饮食方案,减少患儿疱疹、溃疡面积,减轻患儿痛苦,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抵抗疾病的能力。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通过物理降温法结合药物治疗帮助患儿恢复正常体温,促进患儿疾病恢复,减少传播源。告知患儿及家属疾病传染等相关知识,提高家属对疾病的预防能力,督促患儿养成养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切除疾病传播途径,减少疾病再次感染率[8]。经研究得出,实验组总有效率(93.75%)优于参照组且再次感染率(2.08%)低于参照组;实验组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给予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联合干预的效果明显,能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效避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切断传播途径,降低手口足病感染率,控制患儿临床症状进展,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恢复,缩短患儿预期住院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减少感染源,值得在手口足病感染防控中推广。

猜你喜欢
疱疹口病感染率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