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

2018-09-21 11:08李功华石秀博陈思雨
中国市场 2018年23期
关键词:政府学校

李功华 石秀博 陈思雨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各个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试图通过学校、单位(雇主)、社会、网络四个层面探索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机制。

[关键词]就业市场;学校;政府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3.172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基本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为目标,主要包括校园市场、公益市场、社会市场和网络市场。狭义的仅指校园市场。不管是广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是狭义的,市场的供应方都是高等院校中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国有企业、外资及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用所需人员。供求双方的选择结果由供求规律决定。[1]在此我们探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指的是广义的市场。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所以在笔者看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是建立高校、单位、社会、网络全方位的立体化市场。

1 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据调查,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要不断深化与重点用人单位的人才合作,优化就业市场布局,制定合理的就业市场拓展方案。

第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在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组成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是市场各要素协调发展、有效运行的重要所在。在招生环节应该严格把控,选择合格人才。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在培养以及最后的发展,每个环节都不能脱节,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因材施教,最终实现“高进高出”良性循环。各高校既要重视巩固原来的就业市场,又要主动出击,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充分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通过高水平的毕业生以及良好的就业服务巩固原有的合作单位,并进一步加强学校宣传,邀请新兴领域、新兴行业走进学校招聘毕业生。关注校友的成长成才,做好跟踪服务工作,重视反馈机制。通过良好的反馈机制,为学校在制订招生计划、优化专业设置、加大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提供数据参考。

第二,优化教育教学环节,培养应用性综合人才。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上,要因材施教,结合社会需要,制订培养计划。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百年大计,毕业生的质量也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使学生在早期潜移默化地接触更多关于社会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要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国家战略,支持毕业生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另外,要推进就业实习计划,创造新支点。学校着力推进“就业实习计划”,利用暑期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及对未来就业合理的期望值。

第三,校园招聘线上、线下平台的维护与运行。高校既要重视以供需见面会为主的有形市场的建设,也要注重以信息交流为主的无形市场的建设,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有效可靠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学校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增加就业指导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招待供需见面有形市场的硬实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拓宽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派相关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招聘信息,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高校要注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四,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应继续发挥巩固自己的优势,拓展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各省市人事部门、行业协会、职介中心等社会团体的联系,实现地方与高校的协作发展、共建双赢。既要加强与已有市场的联系和沟通,也要加强与新兴行业和地市的互动。同时,为了弥补对就业信息掌握不全面的现状,学校要加强与行业或招聘媒介的合作,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2 发挥政府部门的保障作用

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各地人力资源市场,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就业信息跨区域共享。大力推动高校与所在地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对接,使校外资源充分惠及校内学生。

第一,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法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关于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规定,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就业市场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就业配套措施不完善、网络信息管理不健全、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合理,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而且一些地区高校发展较快,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而另一些地区和高校发展缓慢。[2]在这种状况下,政府部门必须完善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市场法制建设,保障就业市场的合理运行。[3]

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就业政策鼓励。一是要加大经济手段的刺激,如对去边远地区和条件艰苦或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就业的学生补助政策,在工资、住房、户口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二是加强思想方面的动员和引导作用,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要注重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努力改变市场经济就是私利为先、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4]

第三,加強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指导与管理。由于高校之间彼此竞争的加剧,为了创业绩,许多学校往往热衷于增设热门专业或扩大热门专业招生,这虽然是社会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但是会带来潜在的问题。因为在市场就业这个链条上,学生往往是先看就业待遇再看就业机会,况且这个就业机会反映的是以前的情况。在信息资源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蜂拥而至报名热门专业就容易导致市场饱和、“热门”变“冷门”,这不仅是供需之间的不平衡,更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政府本身可以借助自己的政治优势做相应的调节,主动为高校提供指导和管理。同时,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流程,保证人才引进的质量和水平,对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在人事编制审批、考试考务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督,积极营造有利于就业公平和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环境。

3 发挥社会与网络的积极作用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出现大量基于互联网运营的求职服务公司,这些公司大都采用线上模式,通过公众号或者建立微信群帮助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给学生提供求职信息。除此之外,这些机构还会提供线上求职讲座,为学生提供指导。这些公司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他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创新的招聘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求职渠道。各类人才招聘中介活跃于各大高校,组成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又一市场,这类中介机构除了在自己网站上发布大量招聘信息外,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大都采取进入学校进行专场宣讲会的形式,因此可以把此类招聘市场也看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一部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一起研究。

如果将这类渠道看作就业市场的一个部分,其优势明显,同样劣势也明显。利用微信群和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可以快速发布,同时利用学生转发也可以增加阅读量;目前,微信是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查看微信消息是大多数人的习惯,通过微信群发布招聘信息学生点击率较高,同时学生习惯用微信,这样也方便学生发现寻找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当然,其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是招聘信息多而杂,信息的真实度还需考证;二是此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类似机构鱼龙混杂,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被招聘信息“轰炸”的时代。

互联网背景下,此类求职招聘服务公司的出现,是对传统求职招聘方式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应届生求职模式,成为链接用人单位与求职学生的又一桥梁,然而,在此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也需要各方努力去克服,学生在通过此类渠道获取招聘信息时,要增强甄辨能力;此类组织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也要严格审查公司资质,从源头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4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就业市场区域拓展不到位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状况也不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的需求多、毕业生数量也多,毕业生求职主动性也高,这些地区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较好。区域发达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去向和就业率,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和建设。

4.2 就业市场供需渠道对接不畅通

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对接,这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因素,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的表现。虽然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发展,对接不畅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供需渠道对接不畅通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一大问题。从一些高校和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来看,参展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提供的岗位也比较可观,但是有些展位前鲜有人问津,很多用人单位都早早离场。这与招聘淡旺季、招聘渠道多样性、用人单位的宣传力度、招聘信息的发布时效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不是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多过少的关系,而是供给不平衡、就业供需渠道对接不畅的问题。

4.3 高校拓展就业市场的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校园专场和双选会等有形市场建设和培育上,导致学生就业市场过于单一化。虽然专场宣讲会对用人单位的可靠性和优质性更有保障,但是仍然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供给,也无法确保宣传的力度和有效性。就业市场形式的单一阻碍了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5 政策建议

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优化就业市场布局,需要社会各方通力配合,统筹布局,形成合力。

5.1 多方合作搭建高质量就业平台

高校要与重点用人单位、国家和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为毕业生搭建有利的就业平台,提供顺畅的就业渠道。高校要与重点用人单位达成长久的合作共识,及时沟通有效信息,实现高校与市场的实时对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各种招聘信息发布、校园专场宣讲及双选会环节中,高校有关部门应加强审核,保证用人单位的质量。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关注国家就业政策,实现与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的及时互通,响应国家就业政策,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和有效的指导。

5.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学科建设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社会需求,设置迎合市场需求的重点特色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5]高校应结合相关政策、市场走向和网络平台对专业的设置和提升进行一个长期的、合理的分析和规划。此外,高校要及时有效地通过对就业市场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准确分析,制订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现存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与就业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

5.3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精准服务

对毕业生未来就业方向的指导也是高校就业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高校应注重在课程设置及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指导他们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了解市场行业发展趋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高校应该及时地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更方便、更及时地获取相关就业信息。最后,高校应该做好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具有价值的就业报告,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当大学生不再盲目投简历,而是都懂得如何结合就业市场形势和个人优势来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时,就业市场资源配置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献:

[1]李勇,胡春华,胥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5).

[2]薛利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张玉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7,9(4).

[4]王剑俊.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5]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6-15.

[作者简介]李功华,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讲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

猜你喜欢
政府学校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学校推介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完形填空三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